■ 鐘決貴
9月25日,中國國民黨舉行第十一屆黨主席選舉,選舉方式采用國民黨黨員直接、平等、無記名、單記和相對多數(shù)投票制度。主要參選人有4位,分別為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前主席朱立倫、孫文學??傂iL張亞中和前彰化縣縣長卓伯源。最終,朱立倫以85163票當選主席、得票率45.78%。另外,張亞 中 獲 得60631票,得 票 率32.59%;江啟臣獲得35093票,得票率18.87%;卓伯源獲得5133票,得票率2.76%。朱立倫勝選后,迅速就位,第一時間進入“戰(zhàn)斗”狀態(tài),帶領國民黨成功打贏第一場“戰(zhàn)役”,即“罷免綠營民意代表陳柏惟”。以反對美國含有“瘦肉精”的“萊豬公投”為契機,國民黨目前正凝聚士氣,加強團結,向島內民進黨一黨獨大的政治格局發(fā)起沖擊。
在此次國民黨主席改選中,朱立倫之所以能夠在異常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勝選,重掌國民黨這一“百年老店”,既得益于其個人豐富的政治歷練,也與其明確的政策定位有關。
一是履歷完整,形象老練。朱立倫,1961年6月7日出生于臺灣桃園八德區(qū),祖籍浙江義烏。朱立倫曾被視為藍營“明日之星”,在臺灣政壇也是首屈一指的“模范生”,40歲當選桃園縣縣長,創(chuàng)當時臺灣最年輕縣長紀錄;47歲當選國民黨副主席,成為國民黨遷臺后最年輕副主席;48歲成為1949年以來臺灣最年輕行政部門副負責人。此后,朱立倫就被泛藍陣營寄予高度期望。但2015年擔任國民黨主席期間,因“換柱風波”聲望急劇下跌,雖代表國民黨出征2016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最后以308萬票差距敗給蔡英文,創(chuàng)近20年來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藍綠兩黨差距最大記錄,也是其從政以來首度敗選和最大敗選。此后,朱立倫民調開始走低,網絡聲量也變得不溫不火,選情逐漸被邊緣化。2019年,朱立倫宣布參加2020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國民黨初選,但受“韓流”(韓國瑜支持者)裹挾,未能出線,政治前景一度被看淡。此次朱立倫重整旗鼓,回鍋參選,一直對外凸顯自己是“重新站了起來”“已經變得更加成熟”“將更加被值得信任”,贏得較多國民黨黨員理解和支持。
二是重振藍營,頗得民心。2016年民進黨重新上臺執(zhí)政后,島內政局呈現(xiàn)“民進黨一黨獨大、英派(蔡英文派系)一派獨大、蔡英文一人獨大”格局,國民黨雖為第一大在野黨,但在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島內疫苗極度欠缺等議題上,始終無法對民進黨形成強有力牽制,民眾普遍不滿,導致民進黨民意支持度雖有下滑,但國民黨支持度卻并未因此上升。藍營支持者多認為國民黨主席江啟臣雖為“青壯派”代表,形象清新,但僅擔任過民意代表,未有“行政首長”歷練,領導位格較弱,無法統(tǒng)領眾多大佬,難以“桶箍”國民黨各方派系,無法帶領國民黨凝聚最大合力反撲民進黨,表現(xiàn)與預期落差較大,沒有帶領國民黨明顯好轉,基層抱怨“給了大炮也不會攻擊”,被吐槽是“兩岸論述被綠帶著走”“在兩岸政策上拿香跟著民進黨拜”。藍營基層多對國民黨高層恨鐵不成鋼,普遍要求“換人做做看”,希望新任黨主席能帶領黨員打好明年“九合一”地方選戰(zhàn),挫挫民進黨銳氣,邁向重奪執(zhí)政權之路,爭取入主屆時藍營已離開8年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寶座。在此情勢下,朱立倫響應民意,猛批國民黨“五個失去”,即國民黨逐漸失去國際的重視、逐漸失去與對岸的溝通管道、逐漸失去臺灣大眾的信任、逐漸喪失支持者的熱情、逐漸失去百年大黨的榮耀,進而提出重振國民黨大黨形象,包括 “贏選舉、強領導、連國際、通兩岸、重青年、改黨務”六大目標,強調國民黨要強化領導能力、匯整所有力量讓黨更團結有戰(zhàn)力。朱立倫以“強大國民黨”吸引藍營支持,高呼“國民黨要強起來,要站起來,不能再這么軟弱,唯有國民黨更強,才能贏得2022和2024年選舉”,聲稱若當選上任第一天就會立即啟動2022選戰(zhàn)策略小組,以“私為黨求賢”推動國民黨全力備戰(zhàn)2024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確保重返執(zhí)政,帶領國民黨“百年老店”走出困境,打破民進黨獨大格局。朱立倫這些口號直擊國民黨“軟肋”和“痛點”,與基層呼聲高度契合。
作為島內政壇最大在野黨,國民黨一舉一動都會牽動臺灣政局走向,不僅攸關藍綠實力對比,更會直接影響臺灣未來幾年重要選舉布局。
一是有助泛藍陣營整合團結。朱立倫在國民黨內長袖善舞、左右逢源,與連戰(zhàn)、吳伯雄、馬英九、王金平等等距接觸,與藍營縣市長侯友宜、盧秀燕等大多關系密切。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有助其發(fā)揮“桶箍”效應,與江啟臣等國民黨黨內要角保持合作空間,強化內聚力,擴大基本盤,統(tǒng)合泛藍陣營,凝聚士氣,同時提升擴張性,吸引中間選民,加強與年輕族群對話。朱立倫與親民黨、新黨等甚少交惡,2001年能夠當選桃園縣縣長,就是“國(民黨)親(民黨)合作典范”。目前無論是親民黨還是新黨,力量已經式微,國民黨在整個泛藍陣營中處于絕對“帶頭大哥”地位。目前朱立倫對藍營態(tài)度柔軟,放下身段,最大限度整合各方力量,并加大對中間選民吸引力度,力爭可以早日終結民進黨政權。
二是民進黨將加大對國民黨打壓。9月25日,朱立倫勝選當晚,蔡英文就以民進黨主席身份為朱立倫送上花籃,但這并不意味著民進黨就放棄了對國民黨的追殺。2016年蔡英文上臺以來,以推動所謂“轉型正義”為名,將國民黨塑造為“非正義”形象,對國民黨極力抹黑,意圖將國民黨形象徹底摧毀,讓國民黨的形象在臺灣民眾心目中被徹底污名化。與此同時,民進黨還啟動“不當黨產條例”,對國民黨進行“釜底抽薪式瓦解”,讓國民黨整個黨務運行捉襟見肘,經常舉債度日。在民進黨極力打壓下,藍營一度士氣低迷。藍營支持者普遍的心聲是希望國民黨新任黨主席要夠強悍,面對民進黨不是展現(xiàn)良性競爭的風范,而是要具備惡性斗爭的能力,要表現(xiàn)出在野黨該有的樣子,成為合格的在野黨,做一個最強而有力的在野黨去監(jiān)督民進黨當局。未來朱立倫應保持“戰(zhàn)斗倫”形象,并與趙少康主導的“戰(zhàn)斗藍”相結合,發(fā)揮加乘效應,加大對民進黨執(zhí)政監(jiān)督,重振藍營士氣,帶領國民黨重返執(zhí)政。與藍營士氣開始谷底反彈,逐步上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于民進黨當局執(zhí)政無方,應對疫情不力,島內經濟民生持續(xù)下滑,旅游零售等行業(yè)哀嚎遍地,蔡英文和民進黨的民意支持度都呈現(xiàn)下降態(tài)勢。而這勢必也會加大民進黨對國民黨的防范心理,可以預測,未來藍綠圍繞年底“四大公投”及2022年“九合一”縣市長選舉的各項博弈將更趨白熱化。
三是藍白競合態(tài)勢更趨復雜??挛恼軇?chuàng)立的民眾黨也在第一時間專門發(fā)出新聞稿表示祝賀,期盼朱主席能帶領國民黨扮演好“最大在野黨”角色,與民眾黨一起發(fā)揮實質且有效的監(jiān)督功能,才是找回臺灣人民信任的重要關鍵。但在對與國民黨表示期待合作的同時,也不忘對其揶揄調侃,聲稱民眾黨深信,人民仍然期盼國民黨不只是嘴巴上當“戰(zhàn)斗藍”,而是拿出實際作為。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國民黨能夠像民眾黨一樣,展現(xiàn)在野黨戰(zhàn)斗力的真本事,在質詢臺上用科學、理論、數(shù)據(jù)揭開民進黨執(zhí)政腐敗無能的真面目??挛恼茈m是綠營出身,但其所帶領的民眾黨卻以“白色力量”自居,試圖在藍綠之外走出一條“第三道路”,吸引中間選民以及淺綠和淺藍支持者。近年來,由于國民黨相對式微,民眾黨吸納較多國民黨支持者,對國民黨構成“蠶食效應”,帶來較大挑戰(zhàn)。在未來島內重要選舉中,民眾黨是與國民黨分進合擊,共同對抗民進黨,還是民眾黨繼續(xù)挖國民黨“墻腳”,對藍營構成分票效應,也將成為研判島內藍綠白三方政治實力消漲重要觀察指標。
本次黨主席選舉,朱立倫面臨巨大壓力,外有民進黨抹黑詆毀,內有江啟臣、張亞中和卓伯源“三打一”。如此不利格局下,朱立倫仍能勝選,顯示其在國民黨和泛藍陣營仍有巨大號召力和影響力。但贏得黨主席選舉,對于朱立倫而言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未來若想在2022年“九合一”縣市長選舉和2024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中繼續(xù)勝選,仍面臨多重挑戰(zhàn),主要有:
一是重振黨魂,帶領國民黨再出發(fā)。朱立倫得票率僅有45.78%,是國民黨主席開啟直接選舉以來得票率最低的一次,也是首次得票率不過半。朱立倫這次得票數(shù)尚不足2015年首次當選國民黨主席時的一半,這也為朱立倫敲響了警鐘。作為新任黨主席,未來如何博取藍營民眾支持,將成為朱立倫面臨的首要難題。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義相交,方成久遠。朱立倫要想凝聚民心,最大的“義”就是要承繼孫中山先生的遺志,找回中國國民黨的初心。
2016年和2020年兩次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失利后,國民黨士氣驟降,萎靡不振。部分國民黨“本土派”開始對國民黨的路線產生懷疑,甚至想把“中國國民黨”更名為“臺灣國民黨”,把國民黨帶上一條“不歸路”。
本次國民黨主席選舉,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無疑是最大一匹黑馬,一舉獲得6萬余張選票,接近前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得票數(shù)的兩倍。張亞中之所以在沒有企業(yè)家“金援”、沒有組織支撐下依然能夠脫穎而出,雖敗猶榮,最主要的是他的理念打動人心。朱立倫應該從“張亞中現(xiàn)象”中清醒地認識到,藍營最大的共識是“兩岸同屬一中”、堅決反對“臺獨”和追求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
人無魂不立,黨無魂不強。未來朱立倫只有重振國民黨黨魂,凝聚黨內力量,營造團結氣氛,才能統(tǒng)合國民黨內各大派系,才能點燃泛藍陣營激情,才能激活臺灣民眾對國民黨的希望,才能吸引更多臺灣民眾包括臺灣青年群體融入其中。
二是搭建兩岸溝通橋梁,凸顯兩岸和平使者定位。2016年民進黨在島內重返執(zhí)政以來,始終拒不接受“九二共識”,拒不放棄“臺獨”黨綱,反而圖謀“以武拒統(tǒng)”“挾洋謀獨”,無所不用其極,頻頻挑動臺海局勢,給臺海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蒙上沉重陰影。
長期以來,國民黨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兩岸政策,在兩岸溝通交流方面,成效有目共睹。在民進黨不斷挑動臺海局勢緊張、已然成為“麻煩制造者”背景下,國民黨應堅守初心,強化兩岸政策論述,積極主動扮演好“和平促進者”角色。只有這樣,才能與民進黨形成鮮明反差,才能更好地凸顯自己的優(yōu)勢。
特別是在民進黨當局不斷操弄“仇陸反陸抗陸”背景下,國民黨更應該逆勢而上,展現(xiàn)擔當與堅守,避免被綠營帶偏方向,最后淪為不倫不類的“小綠”,而應以堅持“九二共識”和反對“臺獨”為通關密語,與祖國大陸相向而行,加強兩岸交流,為同胞謀福祉,為臺海謀和平,為國家謀統(tǒng)一,為民族謀復興。
三是打破“綠色恐怖”,推動島內政治生態(tài)重返正軌。2016年5月20日以來,島內政治權力格局朝“民進黨一黨獨大、英派(蔡英文派)一派獨大、蔡英文一人獨大”方向發(fā)展。民進黨利用對行政與“立法”大權的同步掌控,有恃無恐,恣意妄為,對內倒行逆施,有近800人因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后死亡,致死率全球第一,人命淪為政治犧牲品;對外引狼入室,開放含有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危害島內民眾健康。
民進黨執(zhí)政荒腔走板,使得島內新冠肺炎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經濟萎靡不振,失業(yè)率屢創(chuàng)新高,民眾怨聲載道。此次國民黨主席選舉投票率高達50.71%,折射出民眾對國民黨的信心和期盼。期待國民黨能夠力挽狂瀾,給民眾帶來新的希望。
在此情勢下,國民黨若能振臂高呼,為民請愿,發(fā)揮好島內最大在野黨應有的角色,加大對民進黨執(zhí)政無能的監(jiān)督,勢必會吸引更多民眾支持。重獲民眾信任后,國民黨應從2022年“九合一”縣市長選舉做起,扎根基層,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爭取東山再起,由“在野”走向“執(zhí)政”,結束民進黨暴政。
隨著美國打“臺灣牌”力度越來越大,島內民眾普遍憂心臺灣將淪為美國“以臺制華”馬前卒和犧牲品,對民進黨當局“倚美抗陸謀獨”擔憂和不滿日趨增高。未來國民黨應順應民意,重啟陸美平衡策略,揭露民進黨“挾洋謀獨”真面目,強勢打造“戰(zhàn)斗藍”“必勝藍”,凸顯兩岸政策優(yōu)勢,帶領國民黨百年老店煥發(fā)新顏,早日終結“臺獨政權”,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為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