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材涉及很多現(xiàn)實生活和勞動教育的內容,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和良好的生活技能有重要幫助。在落實新課改和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育部重點強調勞動教育與語文教育的融合,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滲透勞動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感受勞動的精神與情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語文課堂;勞動教育;滲透
一、 引言
作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熱愛勞動是時代永恒的主旋律,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持續(xù)深化,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強調其與各學科知識教育相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需要教師充分融合勞動教育內容與語文教材知識,讓學生習得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增強勞動的意識和能力。
二、 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原則
語文課程標準重點強調了勞動教育的重要地位,要求教師準確把握學科特點,抓準滲透勞動教育的契機,采取科學可行的教學方法進行滲透,達到“以勞啟智、以勞樹德、以勞強體”的教育效果。通常將勞動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必須要遵循如下原則。
(一)自主性原則
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時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即: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主閱讀。以《鄧小平爺爺植樹》為例,在課文教學中鼓勵學生自主討論、閱讀和交流,引導學生從勞動的心情、場景、成果等方面來感知勞動的意義,體會勞動帶來的幸福感和愉悅感;完成課文內容的學習后,鼓勵學生對相關勞動類書籍進行自主閱讀,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加深對勞動的了解。
(二)整合性原則
勞動教育的滲透需要以學生的個性特征、年齡特點為依托,對滲透點進行充分挖掘,向學生巧妙傳授勞動知識,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千人糕》為例,課文通過對話的方式講述了米糕制作和生產的不易,旨在讓學生學會珍惜他人勞動成果,因此教師在講解環(huán)節(jié)可以對文中蘊含的勞動元素進行整合,引導學生根據(jù)文中的插圖和自己的理解,說說米糕需經過哪些人的勞動方能制作完成。
(三)實踐性原則
語文科目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實踐機會與學習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將勞動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jù)課程特點進行勞動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情感及意識。以“我的植物朋友”習作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親手種植自己感興趣的植物,對植物生長過程進行觀察,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抒發(fā)種植過程中的苦和樂。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能準確描摹植物的細節(jié),寫出高質量的作文,還能很好地感受與體驗勞動,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獲得勞動能力的發(fā)展。
三、 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路徑
(一)深挖文本
要想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深挖課文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巧妙滲透勞動意識,引導學生感知勞動的光榮與偉大,增強勞動意識,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以《鄉(xiāng)下人家》為例,作者通過描寫與鄉(xiāng)下人家密切相關的物和景來展現(xiàn)充滿詩情畫意的鄉(xiāng)村生活,教師在課堂講解環(huán)節(jié)應該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本,對文本內容有初步了解,走進鄉(xiāng)下人家,感受鄉(xiāng)村生活的美好,激發(fā)熱愛和向往鄉(xiāng)村生活的情感。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抓住時機滲透勞動教育,帶領學生感受鄉(xiāng)下人家無拘無束、充滿生機、和諧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感悟鄉(xiāng)下人家對生活的熱愛,善于用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生活和故里的優(yōu)秀品格;然后引導學生根據(jù)本單元語文園地的內容,暢談自己心中的鄉(xiāng)村生活,在表達中體會勞動創(chuàng)造美的深刻內涵。又如:學習課文《少年閏土》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和把握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知曉很多孩子根本沒有上學的機會,只能參與農事活動,從而學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積極幫助家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勞動活動。學生能通過學習文本知識激發(fā)對勞動的興趣和熱愛,增強勞動意識,進而實現(xiàn)勞動教育有效滲透的目標。
(二)抓準契機
新課標明確強調語文寫作教學要善于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現(xiàn)實、主動表達,即與學生的實際相貼近,讓學生樂于表達、易于動筆。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習作和口語交際涉及與勞動教育相關的素材,教師可以借助講解習作和口語交際的契機滲透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豐富勞動體驗。比如:針對“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的習作教學,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認真觀察生活中的場景或事物,在觀察中善于用鼻子聞、用手觸摸、用耳傾聽、用眼觀看,對觀察所得予以及時記錄。這樣的觀察需要學生付出智力和體力,也屬于一種辛勤的“勞動”,學生能寫出具有自己獨特感受的觀察習作,享受勞動帶來的自豪感與成就感。又如:針對“做手工”的口語交際,該內容要求學生帶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告訴同學自己做的是什么以及怎么做,教師在課前可以先布置相應的任務,鼓勵學生在家中親手制作,并做好介紹作品的準備,然后在課堂上介紹自己制作的作品名稱和具體的制作過程,從中獲得口語交際能力的發(fā)展,享受勞動帶來的樂趣。
(三)細品詞句
為了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與勞動教育的完美融合,教師應當用心整合教學資源,善于結合教材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對勞動教育的內涵加以準確把握,并引導學生結合文章插圖來細品關鍵詞句,深刻領悟勞動精神,確保知識的學習回歸于生活,形成腳踏實地的良好品行,增強勞動的觀念和能力。以《田園四季歌》為例,該課文用凝練簡潔、輕松活潑的語言描寫出四季的景色和農事活動,輔之以相應的插圖來形象地展示出四季的不同,旨在讓學生了解農民在不同季節(jié)的勞動內容,體會農民的快樂和辛苦。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精讀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品析關鍵詞句,了解四季的農事活動,對勞動過程加以體悟,即教師先范讀課文,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讀課文。比如:教師可以示范朗讀詩歌的第二小節(jié),并提出問題:“人們在夏季忙著什么農事活動?”忙到哪種程度?結合插圖來說說“戴月光”的意義?人們在夏季還有哪些農事活動?讓學生在閱讀和思考中體會勞動的辛苦、忙碌;鼓勵學生結合第三、第四小節(jié)的內容思考問題:“從哪里能看出人們面對豐收的喜悅心情?哪些地方能看出人們安樂、富足?”在思考和閱讀中感知農民的閑適和安樂。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的探究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能掌握關于四季農事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等知識,深刻感悟田家生活的辛勞與恬靜。
(四)聚篇成類
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跨年級、跨單元等文本進行組合,將相悖文本或共性文本聚合在一起,促使學生在文本內容的學習中接受勞動教育。通常相悖文本指的是文本中的主題、人物形象相悖,通過對相悖文本的聚合來形成矛盾張力,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形成堅定的勞動態(tài)度、深刻的勞動意識。比如:課文《媽媽睡了》《慈母情深》《鄉(xiāng)村四月》是對辛勤勞動者的歌頌,反映勞動者的偉大與崇高;課文《寒號鳥》《守株待兔》是對貪圖享樂者和好逸惡勞者的諷刺。聚合兩類相悖文本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強烈意識到勞動的價值,知曉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又如:《田園四季歌》《清平樂·村居》是對勞動者勞有所得、安居樂業(yè)的反映;《賣火柴的小女孩》《憫農》是對勞動者悲慘處境與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反映。將上述兩類相悖的文本進行聚合教學,既能幫助學生加深對人物形象的領悟,又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和價值取向,增強民族自豪感。共性文本指的是表達方式、文體、勞動形式、主題等方面相同的課文,如《鄉(xiāng)下人家》《吃水不忘挖井人》《鄧小平爺爺植樹》都是對熱愛勞動的歌頌。當然教師對共性文本進行組合教學時,應該緊緊圍繞語言的探索和實踐,輔助以勞動主題教育,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感受人物自覺勞動、熱愛勞動的美好品質。
(五)注重探究
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是通過真正的勞動實踐得出,而不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得出。不同的個體對勞動有不同的理解,而勞動不只單純局限于體力勞動,也涉及腦力勞動,教師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討論勞動的意義、分享勞動體驗、交流勞動體會,學會有機結合實際生活與勞動故事,充分展現(xiàn)自己對勞動的個性理解。以《祖父的園子》為例,文中含有隱性的勞動教育元素,既有與勞動密切相連的土地,也有學生感興趣的園子,通過分析“我”和祖父在園子里的勞作,如種菜、栽花、辨認谷子、鏟地、拔草等,學生能充分感受到勞動的樂趣,更加喜歡勞動生活,懂得勞動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在具體講解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圍繞課文內容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交流活動,在活動中思考和探究與勞動相關的問題:“大家在生活中有過與作者類似的經歷嗎?是否在自家的園子中種過植物?如果有,當時心情如何呢?”進而幫助學生全新認知勞動,對勞動帶來的樂趣加以感受??梢哉f,只有將實際生活與文本內容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不斷交流,才能讓學生對勞動的價值有深刻感悟,感受勞動對成長的重要意義。
(六)加強實踐
古語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實踐學習的作用。將勞動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堂時,教師應該積極轉變以往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思路,注重由室內到室外的延展,加強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從而拓展勞動教育的滲透路徑,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語文基礎、鍛煉勞動技能,實現(xiàn)勞動能力與語文素養(yǎng)的協(xié)調發(fā)展。以《花鐘》為例,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收集關于花類的資料,讓學生觀看資料、閱讀課文,了解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感知作者豐富的詞句表達與巧妙的寫作手法,激發(fā)對自然的熱愛,養(yǎng)成留心周圍事物、認真思考觀察的良好習慣。教師應當帶領學生進行實踐觀察活動,認真觀察校園或公園花壇中的花朵,讓學生在觀察實踐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知曉各種美麗的花都是園丁辛苦種植出來;然后鼓勵學生嘗試在校園或家中的空地播撒花種,在實踐中鍛煉勞動技能,增強勞動體驗。
四、 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時,應該明確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秉持自主性、整合性和實踐性的滲透原則,通過深挖文本、抓準契機、細品詞句、聚篇成類、注重探究、加強實踐等手段進行滲透,讓學生習得語文知識的同時,獲得勞動能力、勞動意識、勞動精神、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成為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紀海龍,劉知曉.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機滲透[J].語文建設,2021(10):69-72.
[2]曾惠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探究[J].新一代,2021,25(17):155.
[3]劉丹.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勞動教育滲透應用分析[J].文淵:高中版,2021(2):1692.
[4]馬慧珍.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課例設計[J].課外語文,2020(21):36-37.
[5]楊斯文.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途徑研究[J].文淵:中學版,2020(9):743.
[6]翟義.語文課堂教學中勞動教育的滲透策略[J].文學教育,2021(4):179-180.
[7]崔苗苗.新時代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困境與路徑[J].語文課內外,2021(18):140.
作者簡介:王瑞,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城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