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箭羽
哪種食物最能代表山東?不是煎餅,不是大蔥,必須是——山東大饅頭。
山東人對饅頭的迷戀不分地域:廣袤的西部平原,饅頭是家家戶戶餐桌上的主角;數(shù)次被黃渤帶上熱搜、上過《舌尖3》的大饅頭來自膠東的青島;北京網(wǎng)紅店“鼓樓饅頭店”創(chuàng)始人來自魯西南的菏澤。
山東人的哲學(xué),其實是一部饅頭的哲學(xué)。形容人笨說“你就是個饅頭”,形容好差事說“是個香餑餑”,給自己打氣會說“不爭饃饃爭口氣”……
有一種方法可以快速識別出誰是山東人:只要等到中午飯點(diǎn),看看他們的飯盒就知道——大部分人的主食是白米飯,但其中總有一兩個異類大口啃著又白又圓的饅頭,而且一吃就是兩個以上。這是典型山東人的胃——米飯可以一個月不吃,饅頭是一天也離不開。
在山東,不管方的、圓的、長的、扁的、有餡兒的、沒餡兒的,只要是發(fā)面蒸熟的面食,統(tǒng)統(tǒng)可以叫饅頭。還有一種奇葩——兩頭尖、中間粗,形如紡錘,蒸制時不直接接觸蒸屜,而是用鐵簽固定,所以得名簽子饃饃,也有人稱為高樁饃饃、杠頭饃饃。
山東多產(chǎn)紅棗,當(dāng)紅棗遇到白面,就誕生了更為妖嬈多姿的棗饅頭,西部平原稱為棗花饃饃,東部地區(qū)稱為棗餑餑。更廣義來說,各種面的窩頭、豆包、糖包、玉米餅子、菜條子也都屬于饅頭家族。集合了各種花草樹木、魚蟲鳥獸的饅頭,則是基本款的升級版——花饃饃,甚至可以秒殺翻糖蛋糕。
如果饅頭有兩種,那就是山東饅頭和其他饅頭。山東饅頭特別大,大之外,緊實才是精髓:摸起來瓷實,吃起來筋道,入口的香甜是自帶;而南方饅頭發(fā)酵更猛,因為加了糖、奶等,松軟甜糯,口感更接近面包。用山東話說,南方饃饃“太暄(xuān,軟、不瓷實)”,不扛餓。正在長身體的小伙子,干吃或就一口咸菜,抹一口醬,就能干掉兩三個饅頭。上學(xué)回來,肚子咕咕叫,也可以翻出饅頭,掰一小塊嚼起來。山東人的飯量,就是在饃饃這種“主食+零食”的日常訓(xùn)練下形成的。
饃饃怎么吃,才“最山東”?一枚優(yōu)秀的山東饅頭,必須擁有不加配菜單獨(dú)食用的品質(zhì)。祖祖輩輩的莊稼人,在勞作之后,吃上一口剛蒸好的饃,讓清甜的麥香充滿口腔,就是一種最簡單的幸福。
如果嫌口味清淡,可以搭配咸菜、腐乳、黃豆醬。近些年,還流行一種吃法,熱乎乎的大白饅頭中間掰開,一定要似斷未斷——加入南方風(fēng)味的郫縣豆瓣醬、老干媽、辣條,吃起來也毫不違和。膽大的,還可以嘗試一些怪異的挑戰(zhàn):饅頭+雞蛋、饅頭+芥末、饅頭+豬油……
放涼、變硬的饅頭,也可以在智慧的山東人民手中,完成舌尖上的重生??局?,切開大塊用竹簽串起,在炭火上兩面烤得金黃;煎著吃,將饅頭切成薄片,兩面煎成金黃色,夾煎蛋、培根、生菜、芝士,就是山東饅頭版漢堡。
還可以炸著吃。一種是直接干炸,也可以用雞蛋液包裹饅頭片炸,雞蛋熟透即可出鍋,外部酥脆、內(nèi)部松軟。也可以燜著吃。大火翻炒大頭菜、豆芽、胡蘿卜絲等加調(diào)料至八成熟,略帶湯汁,加入饅頭混合,改小火燜煮至入味——要是加入些肉絲,味道更美。
山東人的一生,是與饅頭相伴相生的一生。平時一日三餐吃饅頭,重要祭祀活動要蒸大饅頭,孩子慶生、學(xué)生升學(xué)、老人祝壽,都要蒸花饃,每逢重大年節(jié),饅頭都是C位。
年夜飯飯桌上,南方人少不了年糕與各種,那山東人最不可缺少的主角就是饅頭了?!岸?,蒸饅頭?!背χ?,一大鍋甚至好幾鍋的饅頭盛宴,是為了慶祝一年的豐收,更是為了讓祖先、神祇同饗這最家鄉(xiāng)的風(fēng)味。饅頭的基因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每一個山東人,都是饅頭的孩子。
//摘自地道風(fēng)物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