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嶸, 王興雙, 段冬, 婁巖巖, 夏圣驥
(1.同濟大學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上海 200092; 2.常州通用自來水有限公司, 江蘇 常州 213004;3.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膜處理技術(shù)可有效去除水中的顆粒物、 藻類、 有機物, 具有操作條件簡單、 占地小、 可選擇性分離污染物的特點, 被廣泛應用于飲用水和廢水的處理[1-3]。 與 有 機 膜 相 比, 陶 瓷 膜 具 有 分 離 精 度 高、化學穩(wěn)定性好、 機械強度高、 耐高通量且抗污染等優(yōu)點[4-5]。 陶瓷膜可顯著去除水中無機顆粒物, 降低水中濁度, 但對水中天然有機物的去除效果還有待提高, 且會造成較嚴重的膜污染。 因此, 常將陶瓷膜與預處理工藝聯(lián)用以提升其凈水效果和膜污染控制效果[6]。
目前, 關(guān)于陶瓷膜聯(lián)用工藝的研究多集中在氧化方面, 吸附-陶瓷膜聯(lián)用工藝的相關(guān)文獻報道較少。 粉末活性炭(PAC)作為常用的吸附劑, 可有效去除水中的色、 嗅、 味、 微量有機物、 消毒副產(chǎn)物, 此外還能高效地去除水中的農(nóng)藥和鉻、 汞、鎘等重金屬[7]。 PAC 的吸附能力主要由其性能特點和水質(zhì)環(huán)境、 操作條件決定。 一般來說, PAC 的投加量越高, PAC 吸附有機物的效果越好[8]。
平板陶瓷膜結(jié)構(gòu)簡單、 清洗方便、 易于分析表征膜污染情況。 因此, 本研究采用PAC-平板陶瓷膜聯(lián)用工藝處理長江水, 探究在不同PAC 投加量下, 聯(lián)用工藝對膜污染的控制效果及其對出水水質(zhì)的提升效果。
本試驗采用冬季常州段長江水為試驗原水, 其水質(zhì)參數(shù)如表1 所示。
表1 原水主要水質(zhì)指標Tab. 1 Main quality indicators of raw water
平板陶瓷膜由Al2O3制成, 外形尺寸為250 mm×100 mm, 平均膜孔徑為0.1 μm, 有效膜過濾面積為0.04 m2。 粉末活性炭(200 目, 木質(zhì))。
主要儀器: DR6000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TOC-L CPH 型總有機碳分析儀, 熒光分光光度計等。
試驗裝置由膜過濾、 數(shù)據(jù)記錄2 個系統(tǒng)組成,裝置示意如圖1 所示。 PAC 于試驗開始時一次性投加。 為防止裝置運行過程中發(fā)生PAC 隨液體流出的“跑炭”現(xiàn)象, 裝置中設置液位控制器, 其高低探頭差不超過1 cm, 可近似認為液位恒定(體積近16 L)。 為防止PAC 在膜池底部沉積, 運行過程中通過曝氣泵實現(xiàn)持續(xù)曝氣。
圖1 試驗裝置示意Fig. 1 Experimental device
試驗過程中陶瓷膜固定于液面以下, 采用恒定通量模式, 蠕動泵提供過濾動力, 恒定過濾通量為120 L/(m2·h)。 每次運行時間為3 h, 至運行終點時水力反沖洗2 min, 反沖洗通量為200 L/(m2·h)。壓力傳感器檢測管道內(nèi)壓力變化, 信號經(jīng)由通訊控制儀傳送至計算機, 每隔2 s 記錄1 次壓力值。 每組試驗結(jié)束后將陶瓷膜取出, 于50 ~ 100 mg/L NaClO 溶液中浸泡18 h 以上, 以盡可能多地去除膜孔內(nèi)及膜表面殘留的污染物。 試驗以PAC 投加量為變量, 考察其對聯(lián)用工藝處理長江水的凈水效能及膜污染控制效果的影響。 為建立不同條件下試驗間的聯(lián)系, 采用比壓差表征陶瓷膜污染情況。
試驗采用連續(xù)阻力模型來評價膜污染[9], 膜過濾阻力包括膜固有阻力及膜污染引起的阻力, 而膜污染阻力又可根據(jù)水力反沖洗可逆性分為可逆污染阻力和不可逆污染阻力。 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 R 為膜過濾阻力, m-1; TMP 為跨膜壓差, kPa; μ 為動力粘滯系數(shù), Pa·s; J 為膜過濾通量, L/(m2·h); Rm為膜固有阻力, m-1; RT為膜污染阻力, m-1; Rr為膜可逆污染阻力, m-1; Rir為膜不可逆污染阻力, m-1。
DOC 采用總有機碳分析儀測定; UV254采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測定; 三維熒光光譜采用Cary Eclipse 熒光分光光度計測定。 水樣經(jīng)儀器檢測分析前均經(jīng)過0.45 μm 濾膜過濾。
目前, 關(guān)于PAC 對膜污染的控制效果存在較大爭議。 有研究表明, PAC 能夠通過吸附腐殖酸、單寧酸、 藻源有機物等以緩解膜污染[10]。 也有研究表明PAC 吸附預處理對膜污染控制無明顯作用[11],甚至可能會由于運行過程中PAC 在膜表面積累而加劇膜污染[12]。
當維持膜運行通量為120 L/(m2·h)時, 不同PAC 投加量下各組陶瓷膜過濾試驗中跨膜壓差變化情況如圖2 所示。
圖2 PAC 投加量對運行過程中跨膜壓差的影響Fig. 2 Effect of PAC dosage on transmembrane pressure difference during operation
由圖2 可知, PAC 預處理可有效緩解膜污染,相較于陶瓷膜直接過濾的情況, 投加PAC 后運行過程中跨膜壓差顯著降低, 但這并不意味著PAC的投加量越高其對膜污染的控制效果越好。 比較PAC 投加量為10、 30 mg/L 對應的跨膜壓差變化情況可知, 提高PAC 投加量可顯著提升PAC 對膜污染的控制效果。 但當PAC 投加量超過30 mg/L 后發(fā)現(xiàn), 提高PAC 投加量會提高跨膜壓差, 輕微加劇膜污染。 因此, 從控制膜污染的角度考慮, 本試驗中PAC 最佳投加量為30 mg/L。
結(jié)合膜污染指數(shù)、 膜污染控制效率2 個指標,定量分析了不同PAC 投加量下各組陶瓷膜過濾試驗對應的膜污染情況, 結(jié)果如圖3 所示。
圖3 PAC 投加量對膜污染控制的影響Fig. 3 Effect of PAC dosage on membrane fouling control
由圖3 可知, PAC 吸附預處理可顯著降低膜污染指數(shù), 膜污染指數(shù)表現(xiàn)出隨PAC 投加量的升高而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 當PAC 投加量為30 mg/L 時, 該組試驗對應的膜污染指數(shù)最低, 膜污染程度相對最輕, 對應的膜污染控制效率最高, 可達57.08%。 這一結(jié)論與從跨膜壓差角度得到的結(jié)論相互印證。
不同PAC 投加量下膜過濾阻力的變化如圖4所示。
圖4 不同PAC 投加量下膜過濾阻力的變化Fig. 4 Changes of membrane filtration resistance under different PAC dosage
由圖4 可知, 投加PAC 可顯著降低膜污染阻力RT, 但其降低程度并非隨PAC 投加量的升高而升高,而是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 當PAC 投加量為30 mg/L 時, 其對應的膜污染阻力RT最小, 將其從不投加PAC 時的5.76×1011m-1降至2.59×1011m-1。 膜固有阻力Rm變化幅度很小, 說明陶瓷膜經(jīng)由化學清洗后能去除絕大部分殘留在膜表面或膜孔中的污染物。 從水力反沖洗導致的膜污染可逆性的角度來分析, 可通過水力沖洗去除的膜可逆污染占比較高。投加PAC 可有效降低膜可逆污染和膜不可逆污染,當PAC 投加量為30 mg/L 時, 對應的膜不可逆污染阻力Rir最低, 僅為0.73×1011m-1。
當膜運行通量為120 L/(m2·h)時, 不同PAC 投加量下聯(lián)用工藝對UV254、 DOC 的去除效果如圖5所示。
圖5 不同PAC 投加量下有機物去除效果Fig. 5 Effect of PAC dosage on organic matters removal
由圖5 可知, 陶瓷膜單獨過濾對長江水中UV254、 DOC 的去除效果不好, 水樣中UV254、 DOC值未降低, 反而略微升高。 向原水中投加PAC 有利于提升水樣中UV254、 DOC 的去除效果。 提高PAC投加量對DOC 去除率的影響不大, DOC 去除率在12.01%~20.07%范圍內(nèi)波動。 隨著PAC 投加量的增加, 水樣中UV254的去除率大致上表現(xiàn)出升高的趨勢, 最高可達47.83%。
根據(jù)高連敬等[14]提出的FRI 方法, 三維熒光光譜可由波長劃分為5 個區(qū)域, 具體的劃分方法見表2。
表2 三維熒光光譜各區(qū)域劃分Tab. 2 Region division of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um
當 膜 運 行 通 量 為120 L/(m2·h)時, 在 不 同PAC 投加量條件下, 原水和濾后水三維熒光光譜如圖6 所示。
由圖6 可知, 長江水在富里酸類和腐殖酸類熒光區(qū)域, 即區(qū)域Ⅲ和區(qū)域Ⅴ有較強的熒光峰, 且區(qū)域Ⅲ熒光強度高于區(qū)域Ⅴ, 在蛋白類熒光區(qū)域的響應相對較弱。 陶瓷膜直接過濾時, 濾后水與長江水的三維熒光光譜中各熒光區(qū)域熒光峰的強度差別不大, 這說明陶瓷膜過濾對有機物的去除效果并不好。 PAC 吸附預處理使得出水中腐殖酸類熒光區(qū)域熒光強度相較于原水有明顯降低, 且降低程度隨PAC 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 長江水中蛋白類及微生物代謝產(chǎn)物類的熒光強度經(jīng)PAC 吸附后進一步降低。
圖6 不同PAC 投加量下進出水三維熒光光譜Fig. 6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ums under different PAC dosage
不同PAC 投加量下濾后水相比于原水各熒光區(qū)域標準積分體積的變化情況如圖7 所示, 其中總量是指熒光區(qū)域Ⅰ~Ⅴ的標準積分體積之和。
圖7 不同PAC 投加量下各熒光區(qū)域標準積分體積去除率Fig. 7 Standard integral volume removal rates of each fluorescence region under different PAC dosage
由圖7 可知, 未投加PAC 時, 陶瓷膜過濾可有效降低長江水中熒光區(qū)域標準積分總體積, 腐殖酸類熒光區(qū)域標準積分體積也有所降低, 其對富里酸的去除效果最優(yōu), 但蛋白類及微生物代謝產(chǎn)物類熒光區(qū)域標準積分體積卻略有增加。 推測這可能是以下兩方面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 一是持續(xù)運行過程中隨著運行時間的延長, 原水中污染物在膜池內(nèi)逐漸富集, 使得污染物濃度較最初時略有增加; 二是陶瓷膜過濾更易于去除水中腐殖酸、 富里酸等疏水性物質(zhì)。
PAC 吸附預處理可顯著提升工藝對原水中熒光區(qū)域標準積分體積總量的去除效果。 當PAC 投加量從0 提升至30 mg/L 時, 其去除率隨著PAC 投加量的增加而顯著升高。 當PAC 投加量超過30 mg/L后, 增加PAC 投加量對提升去除率的意義不大。本聯(lián)用工藝對腐殖酸類熒光區(qū)域標準積分體積的去除效果最好, 對富里酸類熒光區(qū)域標準積分體積的去除效果最差。 由此可知, 與單獨陶瓷膜過濾情況不同, 投加PAC 后, 對其他有機物的吸附去除效果比對富里酸類有機物的更好。
PAC-陶瓷膜聯(lián)用工藝對長江水的凈水效能及其膜污染控制效果均有大幅提升。 增大PAC 投加量, 可提升對長江水中有機污染物的去除率, 且其變化趨勢逐漸放緩, PAC 對腐殖酸類疏水性有機物的吸附效果最好。 投加PAC 后, 裝置運行過程中的跨膜壓差顯著降低, 可緩解膜污染, 其中膜的水力不可逆污染也得到有效緩解。 在陶瓷膜運行通量為120 L/(m2·h), 運行時間為3 h 的條件下, 當PAC 投加量為30 mg/L 時, 該聯(lián)用工藝的膜污染控制效率最高, 為57.8%, 對應的水力不可逆污染阻力值也最低, 為0.73×1011m-1。
長江水中富里酸、 腐殖酸、 蛋白類有機物占比較大, 易造成陶瓷膜的水力不可逆污染。 陶瓷膜耐化學清洗, 清洗后其過水能力可大部分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