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湯潤,楊思進
(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2019年12月,中國武漢爆發(fā)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此后疫情蔓延至全國乃至全世界多個國家、地區(qū)[1]。新冠肺炎以發(fā)熱、干咳、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癥狀為主要表現,具有強烈傳染性,屬于中醫(yī)“疫病”范疇。在“強化中西醫(yī)結合,促進中醫(y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2]的指導下,中醫(yī)藥全程參與,發(fā)展重要作用。隨著復工復學的開展,疫情防控仍是現階段的重點任務之一?!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根據中醫(yī)“治未病”理念,武漢市衛(wèi)健委發(fā)布了《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yī)藥居家預防推薦方案》[3],強烈推薦使用香薰療法,包括中藥香囊。我院楊思進教授團隊自主研發(fā)的扶正抗感香囊,具有芳香辟穢、行氣健脾、開竅醒神的功效,在針對未感染人群中起到重要的預防作用。本文從中藥藥理研究入手,探討扶正防感香囊在預防COVID-19肺炎中的作用。
中藥香囊歷史悠久,最早見于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就有“紫(柴)”“燎”“香”“鬯”(芳香的酒)等字的記載?!渡胶=洝吩?:“有草焉,名曰熏草,……,佩之可以已癘?!盵4]漢代已出現使用香囊進行避穢、防御疾病的記載,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三角絳袋盛。一兩掛心前,并掛門戶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燒之?!盵5]明清時期中藥香囊發(fā)展到鼎盛,清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收錄具有辟疫作用的藥材,并記載了辰砂裝囊,戴身及髻中的使用方法。吳師機的《理瀹駢文》中有辟瘟囊、絳囊(內盛七寶如意丹)、抗癆丸佩囊等香佩法方子,并提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6]。建立了中醫(yī)外治法的理論基礎,為香佩法奠定了理論依據。香佩法源于傳統(tǒng)醫(yī)學 “衣冠療法”,是將藥物或藥物研末裝袋,采用佩帶的方法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藥物經口鼻吸入、皮膚、經絡吸收而發(fā)揮避穢濁、防御疾病的功效。
新型肺炎屬中醫(yī)“疫病”范疇,《素問·刺法論》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香囊預防瘟疫起源已久,具有扶正、辟穢、解表、化濕等作用。
《素問·刺法論》云:“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氣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于腦,即不邪干”[7],即以正氣克制邪氣,避其毒氣,乃可避疫?!渡褶r本草經百種錄》曰:“香者,氣之正,正氣盛則除邪辟穢也”,表明芳香之氣通過匡扶正氣、祛除濁氣的功效而起到防治疾病作用?,F代藥理研究也證實芳香類藥物可激發(fā)人體的潛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如周永標[8]等通過實驗表明沉香能降低新斯的明引起的腸痙攣;陳少夫等[9]發(fā)現木香湯劑能加速胃排空和增強胃動素的釋放,促進胃動力;劉芬等研究[10]報告蒼術提取物能升高小承氣湯煎劑加饑飽失常建立脾虛SD大鼠血清IgG、血漿Toll樣受體4及腸道灌流液IgA水平提升的免疫功能,對脾虛所致得全身或局部性免疫功能低下均具有較好調節(jié)和治療效果。
“疫”病即疫癘之氣所致,是一類具有強烈致病性和傳染性的疾病。吳又可在《瘟疫論》中指出:“夫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疫氣所感”[11]。現代醫(yī)學認為傳染病多由感染癘氣引起,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如“〔木部〕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蘇合香、安息香……烏藥、預知子、阿魏乳香(臘月二十四日五更,取初汲水浸至元旦五更,人嚼一塊,飲水三呼,一年無疫?!癧12]體現了芳香類藥物防疫的理念。清代程國彭認為“在人之疫,從口鼻而入,宜用芳香之藥以解穢,如神術散、藿香正氣散之類?!盵13]即芳香之藥可以解穢辟疫。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芳香類藥物多含揮發(fā)油成分,藥物香味散發(fā)到空氣中可起到殺菌、抗病毒作用[14],佩帶香囊可使藥物濃郁的香氣通過鼻黏膜吸收、肌膚滲入人體進入血液而發(fā)揮藥效[15]。如有研究表明[16],在14種常見致病菌的標準株和臨床株中,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對冰片藥液敏感;張婷婷等[17]實驗表明辛夷揮發(fā)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單增李斯特氏菌、大腸桿菌、鼠傷寒沙門氏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對革蘭氏陰性菌的抑制效果較好;湯奇等[18]采用雞胚法,觀察桂枝揮發(fā)油和桂皮醛抗流感病毒生長的作用,結果顯示桂枝揮發(fā)油、桂皮醛具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作用,桂皮醛可能是其抗病毒效應的主要成分之一。
瘟疫之為病多為外邪所犯,首傷肺胃。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指出:“如熱在肺胃,出現肺經氣分證,身熱、咳嗽、口渴,應以清瀉肺胃為治?!?疫病初期,邪氣在表,此時用辛涼清解藥物,可讓外邪從皮毛而解。如解表藥升麻,《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升麻,辟溫疾,障,邪毒蠱”[19]?!短交菝窈蛣┚址健分?,香蘇散可治四時瘟疫、傷寒。中藥香囊中也常以解表藥疏散外邪,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香囊、香枕。其內的藥物經分析有茅香、桂皮、辛夷、佩蘭等解表藥,具有很好的辟穢防病的作用。現代藥理實驗也可證實,馬悅穎等[20]實驗表明桂皮醛能顯著減輕酵母所致大鼠發(fā)熱反應,明顯提高熱板痛閾和抑制醋酸所致扭體反應,亦能顯著抑制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及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腫脹。即桂皮醛具有明顯的解熱鎮(zhèn)痛抗炎作用。楊金蓉等[21]發(fā)現川芎揮發(fā)油的解熱作用與抑制 PGE2 的產生使中樞體溫調定點下調有關。
香囊辟疫主要作用在疫病初期,此時病位多在肺、脾胃,病性多為風、濕博結。濕困脾胃則脘痞嘔惡,不思飲食,五谷精微無以化生精氣,扶正祛邪。故用藥以芳香化濁、宣通氣機、透化濕邪為主。而中藥香囊多由辛香濃烈的藥物組成,均可燥濕健脾,如《太平圣惠方》中記載的老君神明白散,用于辟瘟疫。主治瘴氣疫癘,溫毒。方中蒼術能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珍珠囊》稱蒼術:“能健胃安脾,諸濕腫非此不能除。”《本草新編宮集》載“最能辟邪,宜乎凡有邪氣,皆可盡除”。吳尚先《理瀹駢文》中記載的辟瘟囊,由羌活、大黃、柴胡、蒼術、細辛、吳茱萸組成。龐雪等[22]報告麩炒蒼術中揮發(fā)油、CH2Cl2及正丁醇提取物都可提升脾虛模型大鼠血清AMS、D-木糖、GAS水平,并降低血清VIP水平,揮發(fā)油及CH2Cl2提取物更為顯著。劉芬等[23]報告蒼術麩炒提取物干預可明顯降低小承氣湯致脾虛SD大鼠胃內殘留率,提高小腸推進比及升高血清胃動素與胃泌素等。
劉完素在《傷寒直格》中談到:“夫傷寒傳染之由者,因聞大汗移毒,以致神狂氣亂,邪熱暴甚于內,作發(fā)于外而為病也?!笨梢姲O氣致病可致神志狂亂,治以開竅醒神,鎮(zhèn)靜安神。孫思邈所載太乙流金方中,以羚羊角開竅醒神;葛洪《肘后備急方》虎頭殺鬼方中含菖蒲、朱砂、雄黃等藥物,可化痰開竅,鎮(zhèn)靜安神?,F代藥理實驗中,李戰(zhàn)等[24]通過服用鈴羊角粉與西藥兩組的對照研究,認為玲羊角粉的退熱作用比較和緩平穩(wěn),不會出現反彈。方永齊等[25]對石菖蒲興奮中樞神經具體物質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實驗表明石菖蒲可協同苦味毒興奮中樞神經,其中醇提液可興奮脊髓,抑制中腦、大腦,其水提液與揮發(fā)油則各有側重。
疫病多通過蟲卵等媒介進行傳播,與生活衛(wèi)生環(huán)境密切相關。已證實,香囊可以驅蟲除螨,改善生活環(huán)境,如丁香、艾葉、花椒等驅蟲藥物在很多辟疫香囊中均有使用。結合現代藥理實驗,如韓群鑫等[26]研究了丁香干燥花蕾粉末對赤擬谷盜卵和幼蟲的影響,發(fā)現其對赤擬谷盜卵孵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赤擬谷盜幼蟲有致死作用;阮娜等[27]采用部位提取硅膠柱層析分離和薄層層析純化經體外殺滅家兔癢螨的活性檢測,證實了丁香的高效殺螨活性成分主要為丁香酚;趙亞娥等[28]實驗表明艾葉精油對皮脂蠕形螨的殺螨率明顯高于毛囊蠕形螨,其殺螨機制推測主要是作用于螨的神經肌肉系統(tǒng),引起蟲體劇烈痙攣收縮后松弛死亡;花椒自古以來就有殺蟲的功效,其揮發(fā)油成分對蠕形螨、雜擬谷盜成蟲、煙甲蟲成蟲等均有一定效果。
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編印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yī)診療手冊》中明確指出濕、熱、毒、虛、瘀為其主要病理性質[29]?!罢龤獯鎯龋安豢筛伞?,感受毒疫邪氣,毒隨邪入,“感之深者,中而即發(fā),感之淺者,可稍緩時間而發(fā)”,因此,“虛”是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因素,那么,注重“扶正”是預防的關鍵所在[30];結合三因制宜,瀘州地處川蜀地區(qū),三江交匯之處,氣候潮濕,病邪多以“濕”為主,與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強調“濕”的致病特點相一致[31]。再者,濕氣內應脾濕,礙脾運化,影響“后天生化之源”。中醫(yī)理論認為,中藥治病,以氣味取效。中藥香囊多以芳香中藥為主,以氣化氣,以氣易氣,內養(yǎng)脾胃,真氣出于腦,此乃防病治病之重點。因此,在此理論認識基礎上,楊思進教授團隊自主研發(fā)扶正抗感香囊,主要由冰片、川芎、薄荷、佩蘭、辛夷、丁香、艾葉、肉桂、蒼術、石菖蒲等21味中藥組成,具有芳香辟穢、健脾化濕、寧心安神的功效。
3.2.1 解表化濕
扶正抗感香囊中含佩蘭、藿香等藥,具有解表化濕的作用,始見于《離騷》:“紉秋蘭以為佩”。初是作為香囊佩戴在身上。入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謂蘭草,味辛,平,主利水道,能殺蠱毒,辟不祥,久服益氣,不老,通神明,具有醒脾開胃的功效。現代實驗表明[32]佩蘭香囊佩戴14天后,可以促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濃度提高4倍,而相關研究[33]表明SigA是呼吸道黏膜表面分泌的一種免疫球蛋白,它能抗菌、抗病毒和抗毒素,保護呼吸道黏膜,防止有害物質侵入機體。因此佩蘭揮發(fā)油的增強免疫作用與SigA有關。李偉等[34]通過實驗觀察到佩蘭可以提升胃底肌、胃體肌張力。其藥理作用與佩蘭解表化濕的療效相一致。
3.2.2 芳香辟穢
新冠肺炎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強烈傳染性,初期以外感表證為主要表現。扶正抗感香囊中冰片、川芎、薄荷、辛夷、桂枝、藿香等多種藥物都具有芳香辟穢、解表化濕的功效,現代藥理實驗也證實這些藥物具有抗菌、抑菌、抗病毒等功效,能有效預防流感病毒。如薄荷性涼,味辛,歸肝、肺經,首載于《唐本草》,謂“主賊風,發(fā)汗,(治)惡氣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在《本草綱目》中提到:“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疬,瘡疥,風瘙癮疹”,陳祖基等[35]發(fā)現,薄荷煎劑可很好地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的活性;李佩佩等[36]發(fā)現薄荷多糖對呼吸道合胞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3.2.3 寧心安神
《黃帝內經》記載:“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故目不瞑也”。即營衛(wèi)失度,陰陽不和可致失眠。COVID-19肺炎患者多因外感邪氣致營衛(wèi)不和,坐臥不安,心情焦慮。扶正抗感香囊中石菖蒲、沉香、桂枝等藥物均有鎮(zhèn)靜安神的功效。其中石菖蒲始載于《神衣本草經》,被列為上品。氣芳香,味苦、微辛,歸心、胃經,具有開竅豁痰,醒神益智,化濕和胃之功效。臨床上可用于神昏癲癇,健忘失眠,脘痞不饑的治療。現代藥理實驗[37-38]也證實,石菖蒲煎劑及揮發(fā)油具有一定的鎮(zhèn)靜催眠作用,去除揮發(fā)油仍能鎮(zhèn)靜。細辛醚是鎮(zhèn)靜的主要成分。
香囊預防疫病屬于中醫(yī)外治法,早期中醫(yī)古籍中許多辟疫方采用將藥囊懸掛的施藥方式,一般懸掛于居室。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就記載太乙流金散要“掛門戶上”。用于預防傳染病或治療疾病時也可佩戴在身上,如孫思邈的虎頭殺鬼丸要求“絳袋盛系臂”,太乙流金方要求”三角絳袋盛,一兩帶心前”。扶正抗感香囊適用于普遍人群隨身佩戴或放置家中(過敏體質除外),藥性緩和,作用時間長,因此常有一定的使用療程。
目前正處于全球疫情的決勝關鍵時刻,只要采取正確的措施,就可防控疫情,面對當前復產復工的重要時刻,重視未感染人群的預防顯得尤為重要。基于中醫(yī)藥“治未病”理論,積極發(fā)揮中藥香囊簡、便、驗、廉的獨特優(yōu)勢,值得廣泛推廣及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