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姍 王倩倩 柳娟 程亞兵 王易曉 楊曉星
護理人文關懷是護士與患者共同努力,以增強患者應對疾病和壓力的能力、促進其健康而進行的人際間的活動[1]。近年來,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變化,臨床病人對于被尊重、被關懷等精神層面的需求越來越大,人文護理逐漸成為趨勢。而護生作為護理工作者的后備力量,其人文關懷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對護生的教育培養(yǎng)提出了新要求。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如今已成為人文護理教育的重點,加強護理人文關懷教育,符合現(xiàn)代化護理與人文護理相融合的趨勢,也是護生全面發(fā)展的內在要求[2]。本文就我國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綜述,結合現(xiàn)實因素提出針對性的教育啟示,以期促進我國人文護理教育發(fā)展。
馬語蓮[3]指出整體護生人文關懷能力較弱;陳瑜[4]指出我國護生人文關懷能力處于國外常模的低分段水平,且兩者相差較大。本課題組對河北省11所醫(yī)學院校護生的人文關懷品質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河北省護生的人文關懷品質已處于良好水平但人文關懷能力維度得分最低。由此可以看出,人文護理正逐漸被教育者重視并且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起點較低、起步較晚,以致效果欠佳,所以人文護理仍需要教育者全力以赴去加強和改進。
姚娟等[5]認為,高職在校護生人文關懷能力處于中等水平;張儒涵等[6]指出,部分本科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整體處于中等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醫(yī)學院學生大部分具備理科背景,學生對人文知識淡化和人文學科知識結構不完整[7],缺乏人文教育,這也導致我國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先天不足。但在本課題組的研究中,文理分科情況對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影響較少。顧娟等[8]指出“90后”實習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處于中等水平,其中與父母關系是影響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主要因素。蔡英杰等[9]指出目前護生在臨床實踐時具有主動服務的意識但無法全面、周到地為病人著想,人文關懷能力表現(xiàn)較弱;李鶴等[10]調查發(fā)現(xiàn)實習期護生人文關懷行為側重于生活護理、缺乏個體化的健康宣教或心理護理。本研究訪談的帶教老師也提到,經驗會影響護生關懷能力,與護齡較長的老師相比,新進入臨床的護生缺少針對性的關懷能力。李霞等[11]采用一般資料調查表和人文關懷能力測評量表對國內34所院校的118名護理研究生進行調查,研究表明護理碩士研究生人文關懷能力處于中上水平。說明隨著臨床經驗和學歷層次的提高,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可能會有所進步,但即使學歷層次較高,護理研究生仍存在關懷能力不足的問題,護理事業(yè)仍缺乏高素質人才。
Nkongho教授[12]制定了護士的人文關懷常模值:CAI>220.30分表示人文關懷能力較高,CAI<203.10分表示人文關懷能力較低。賓夕法尼亞州三、四年級護理本科生 CAI總評分208分,護生人文關懷處于中等水平,陳瑜[4]指出我國護理專業(yè)大學生CAI總分為191.04±19.49分。從數據對比也可以看出,我國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偏低。這可能與國外具有較為詳細和完整的人文教育體系,但我國護理教育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以專業(yè)知識和臨床技能為中心的醫(yī)學教育路程[13]有關。這提示教育者在推進人文護理的進程時,可適當引用國外較為完善地教育體系,同時又不可照搬照抄,需要走出一條適合我國護理教育現(xiàn)狀的道路。
2.1.1 社會背景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性別、學歷、年級、民族、性格、家庭住址對護生人文關懷能力有影響,但不同的研究結果之間存在差異。本課題組的研究表明,???、二年級、外向性格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較高,性別、家庭所在地均不是影響因素。其他研究結果如下:朱紅珍等[14]研究結果顯示女生、???、高年級、農村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較強。這與其他研究顯示低年級護生得分較高不一致[15],此外,還有研究顯示本科護理實習生關懷能力較強[16],而且索朗玉珍等[17]研究結果顯示城區(qū)、漢族的人文關懷能力強,但性別不是影響因素。分析造成結果不同的原因,一是所用量表不同造成結果有差異,二是調查護生數量有所不同。另外,不同研究所調查的護生樣本是不同的,這對結果也會造成影響。因此,關于社會背景與護生人文關懷能力之間的具體聯(lián)系,還需要做更深層次的研究,以便于對人文教育的發(fā)展進行更為精確的指導。
2.1.2 職業(yè)認同感 郝雅楠[18]的研究顯示,職業(yè)認同感是護生關懷能力的一個影響因素,且兩者呈正相關,這與林秀涓[19]、耿娜等[20]結果一致。課題組通過對臨床帶教老師進行訪談,結果也顯示職業(yè)認同感會影響護生的關懷能力。分析其原因,對護理職業(yè)認同的護生,在學習時往往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實踐時也會更加主動熱情,在工作中也會有最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同時能夠以平和的心態(tài)接受職業(yè)中出現(xiàn)的一些負面現(xiàn)象,并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更能理解、照顧患者[18],這就表現(xiàn)為人文關懷能力也就更強。除此之外,職業(yè)認同感對護生關懷能力的影響方式,仍需進一步深究。
2.1.3 人際溝通能力 通過訪談一些帶教老師了解到,人際溝通能力和關懷能力息息相關,臨床實習護生人際溝通能力普遍較差,不利于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yǎng)。人際溝通能力會對關懷能力造成直接影響,這與趙玲的研究結果相同[21]。分析其原因,在當今緊張的護患關系形勢下,良好的協(xié)調和溝通能力是與患者之間建立信任的前提。一個能夠靈活的運用溝通技巧的護生,能夠更加快速地讓患者形成發(fā)自內心的信任,這可減少護患之間的距離感,使護患關系更加和諧,進而使護生提高關懷能力,主動對患者進行關懷,由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教師人文理念缺失、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均會造成影響。研究提示,現(xiàn)如今,在授課過程中,教育者仍是以傳授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為主,人文課程課時也僅占總課時的一小部分[7]。另外,有研究表明教學形式及方法也是另一方面,小組活動、情景教學等方法在培養(yǎng)護生關懷能力方面有一定成效[22]。課題組研究結果顯示,授課老師在課堂上是否提到對他人的關懷,也會顯著影響護生的關懷能力。分析原因可能是,護生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在校園和醫(yī)院,主要來源在教師,教師的知識、素養(yǎng)都在方方面面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23]。因此學校和醫(yī)院的教育形式與教師的人文素質是影響護生的重要因素。
社會資源匱乏如人文關懷實踐基地較少、醫(yī)療機構人文氛圍缺失;社會轉型期患者信任度缺失[24],都會影響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實踐。另訪談結果也提示存在患者不信任的問題,使得護患關系僵化,護生很難施以關懷。理論知識需要實踐去鞏固,當學習到的理論得不到實踐,護生的關懷能力也就難以提升。提示社會有關部門重視良好護患關系的宣傳,運用好時機,讓人們認識正確的護患關系,為培養(yǎng)良好的護患關系打下心理基礎,從而促進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有效提高。
王雪芳等[25]指出護生是否感受到來自家人、朋友、老師的關愛,對其人文關懷能力有顯著差異,這與課題組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人文關懷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護生處于備受關懷的環(huán)境下,會得到更多關心與愛的教育,懂得怎樣對他人表示關心,更容易對他人實施關懷。
3.1.1 加強人文修養(yǎng) 多閱讀經典名著,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將好的人文思想融會貫通,化為己用?;蛘哂^看心理講座、文化論壇等了解人文文化,這樣更有利于護生培養(yǎng)自身人文精神,提升人文修養(yǎng)。
3.1.2 多參加社團和集體活動 社團和集體是人群聚集地,通過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在與不同性格的各種人群交往的過程中,鍛煉人的溝通能力,幫助探索更好的溝通技巧,學會與人相處、待人接物的方法,提升自身的關懷能力。
3.2.1 抓好價值觀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認同感在當今護患關系緊張、護士不被人看好的背景下,學校要培養(yǎng)護生正確的價值觀,邀請熱愛職業(yè)的優(yōu)秀護士開展講座,通過講述他們的護理工作歷程,潛移默化中提升護生對護理崗位的熱情。
3.2.2 增加人文課程課時,提高人文課程比例學??梢栽诒WC專業(yè)學習的同時,相應地增加人文方面的必修課或選修課。比如增加“護理人際溝通技巧”課程,教授護生一些人際溝通的語言技巧和非語言技巧,提升護生的溝通能力,從而強化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
3.2.3 教學形式靈活,注重教學實踐 宋思源等[26]認為,人文護理教育需要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xiàn)護理人文教學與所授課程的有機結合,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另外要加強實踐與教學相結合,安排學生盡早接觸臨床或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到醫(yī)院進行社會實踐。
3.2.4 提高授課教師人文素養(yǎng) 老師的榜樣作用會影響護生的關懷能力,我國護理專業(yè)教師人文知識有些欠缺,學校應通過引進高素質教育人才、提供給教師外出培訓人文教育的機會,增加人文知識方面的考核提升授課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
3.2.5 建造充滿關懷的教育環(huán)境 劉芹等[27]人研究表明,校園和諧的人文氛圍與護生人文關懷能力高低密切相關。若要培養(yǎng)學生的關懷照護能力,應首先為其建造一個充滿關懷的環(huán)境,同時從多維度進行考慮。教師要學會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同學之間要增加互動,這些可以通過舉辦集體活動,如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來實現(xiàn)。
3.3.1 營造人文氛圍 醫(yī)院可從基礎設施、病房設置等體現(xiàn)醫(yī)院人文關懷,渲染護生在醫(yī)院的人文感知,比如在病區(qū)擺放綠植。也可以增加護生與患者溝通的機會,加強護生的關懷實踐能力。
3.3.2 豐富臨床實踐形式 醫(yī)院帶教老師可以運用小組討論法,讓學生根據病例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討論、提出問題并由老師解答,使護生能夠將自己的相關知識串聯(lián)起來,更好地夯實基礎理論。
3.4.1 改善社會資源的短缺 受國家健康事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以及體制機制的制約,人文教育資源嚴重匱乏,當今社會科技發(fā)展遠遠快于精神文明的發(fā)展,人文教育刻不容緩,而社會教育資源對學生的主導作用是很大的,所以科學調配社會資源刻不容緩,應該引起社會重視。
3.4.2 培養(yǎng)良好的護患關系 良好的護患關系是促進病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而由于信任危機、護士地位低、患者期待度高等因素導致護患關系僵化。護士應該精練自己的操作技術,采取良好的服務態(tài)度,主動為病人著想。病人及家屬應尊重護士,增強自身的依從性。同時社會也應該提升護士地位,肯定護士價值,向公眾宣傳正確的護患關系,建立和完善保護護士及處理護患關系的法律法規(guī)。
綜上所述,我國護理人文關懷起步較晚,效果不明顯,護生人文關懷能力仍有待提高。其中護生的職業(yè)認同感、人際溝通能力以及社會資源缺乏等是主要影響因素。關懷是護理的核心[28],人文關懷能力的高低是評價護理工作好壞的重要指標,教育者可協(xié)同各個領域,聯(lián)系不同方面提出針對性的措施,以提高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為日后的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減少護患糾紛的發(fā)生,最終實現(xiàn)優(yōu)質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