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棟梁
(上海汽車集團 商用車技術中心, 上海 200438)
由于城市客車的路況和時間比較固定,所以很多純電動城市客車在運營過程中利用停車進站,上、下乘客的時間間隙進行快速充電補充電能[1-2]。常規(guī)采用頂部集電弓快充和雙充電樁充電快充的方式補充電能。集電弓快充的方式具有不占用道路資源,操作方便,充電電流大,支持高壓充電等優(yōu)勢。
但是弓式快充也存在缺點,對駕駛員停車縱向和橫向定位要求都比較高,一般要采用物理限位或者定位標示線。容易引起駕駛員操作疲勞,如果停車位置不準確,會影響充電效果,甚至造成電弧拉電而傷人傷車。
因此,本文針對入位難點,在對整車系統(tǒng)改動很小的情況下,增加慣導定位系統(tǒng),開發(fā)出頂部弓充自動入位系統(tǒng)[3]。
頂部弓充自動入位系統(tǒng)分為幾個部分:感知模塊-慣導系統(tǒng)RTK、決策模塊-上位機CAN-WIFI控制系統(tǒng)、整車控制模塊VCU、執(zhí)行模塊、動力模塊PT和底盤電子制動模塊EBS[4],構成簡圖如圖1所示。
圖1 自動入位控制系統(tǒng)簡圖
這些模塊組成整車網絡拓撲結構,并將CAN總線工具(如維克多公司的CAN工具1630)作為模擬網關,組成整個自動入位系統(tǒng),其中模擬網關是進行不同CAN網段之間報文路由和交互作用。
各個模塊在純電動城市客車快充自動入位中的作用是:慣導定位系統(tǒng)RTK作為感知模塊,用于整車入位;CAN-WIFI模塊通過上位機軟件發(fā)送入位停車的命令和定位目標;整車控制模塊VCU通過CAN-WIFI模塊的上位機軟件發(fā)送整車控制的命令進行起步、加速、勻速、制動和停車等;EBS模塊和動力模塊PT執(zhí)行VCU發(fā)送的命令來實現純電動城市客車的快充停車入位。其網絡拓撲架構見圖2。
圖2 整車系統(tǒng)網絡拓撲架構圖
圖2中,感知模塊RTK在單獨的智能網聯CAN通道,通過網關Gateway發(fā)送信息給決策系統(tǒng),上位機CAN-WIFI和整車控制模塊VCU在車身CAN通道,同時整車控制系統(tǒng)VCU也在動力CAN通道。通過決策后,發(fā)送報文信息給動力CAN通道上的PT執(zhí)行系統(tǒng)。底盤控制模塊EBS在單獨的底盤CAN通道上,VCU也需要通過網關Gateway發(fā)送決策報文給EBS系統(tǒng)進行執(zhí)行。
本文重點論述頂部弓充自動入位系統(tǒng)的控制策略,分為3個步驟:自動入位行為執(zhí)行判斷、自動入位行為過程決策和自動入位行為失敗決策。整個系統(tǒng)的控制模型就是按照這個框架搭建。
入位停車控制要標定好目標位置的經緯度,然后將其輸入到CAN-WIFI上位機內存中進行目標定位[5-6]。此時由VCU收到目標定位經緯度后,計算識別入位停車的距離及方向,同時VCU通過CAN總線把系統(tǒng)狀態(tài)發(fā)送給CAN-WIFI上位機用作判斷。
系統(tǒng)狀態(tài)包括:處于入位停車距離范圍內(目前距離目標10~100 m都可以滿足要求);CAN-WIFI正常連接;車輛擋位在D擋;車輛手剎處于工作狀態(tài);車輛存在大于0的車速;車輛動力模塊PT無嚴重故障;EBS模塊無嚴重故障;RTK模塊無識別故障;PT動力模塊處于就緒狀態(tài)。如果上述條件都滿足,CAN-WIFI就發(fā)送允許入位停車的命令給VCU,系統(tǒng)處于入位停車就緒狀態(tài)。
當駕駛員啟動自動入位停車的命令后,上位機界面會顯示已經進入自動入位停車工作模式。如果拒絕執(zhí)行該命令不進入,則會顯示由于何種原因不滿足自動入位停車的要求。
CAN-WIFI上位機界面如圖3所示。
圖3 CAN-WIFI上位機界面
駕駛員通過CAN-WIFI上位機操作發(fā)送入位停車的指令,如果此時處于入位停車就緒狀態(tài),CAN-WIFI就發(fā)送入位停車命令給VCU執(zhí)行。同時感知模塊RTK實時識別車輛經緯度并發(fā)送給VCU以計算實時到目標位置的距離。VCU接收到入位停車命令后,開始自動控制整個車輛進行入位停車工作模式。
首先VCU輸出目標扭矩給動力模塊PT控制車輛起步,起步扭矩可以根據車重狀態(tài)動態(tài)調節(jié)。起步后進入加速階段,目標車速不超過5 km/h,這是安全入位停車的車速要求。當滿足車速要求后進入勻速階段,通過PID調節(jié)輸出扭矩,滿足車速穩(wěn)定狀態(tài)。
當車輛進入一級減速區(qū)域時(該區(qū)域的閾值也是根據應用調節(jié),一般在1~3 m距離以內),VCU輸出一個較小的減速度,請求給制動模塊EBS,EBS執(zhí)行該減速度自動減速。當車輛進入二級減速區(qū)域(該區(qū)域的閾值也是可調節(jié),一般在0.3~1 m以內),VCU輸出一個較大的減速度,請求給制動模塊EBS,進行二級減速制動到停止在目標停車位置。在二級減速區(qū)域,由于目標距離很近,較大的減速度有利于消除入位目標距離上的靜態(tài)誤差。
在入位停車過程中,駕駛員發(fā)現任何安全風險時,可以通過CAN-WIFI上位機發(fā)送停止命令給VCU,VCU就會發(fā)送緊急制動命令給EBS用于車輛停止;或者可以通過踩制動踏板來終止入位停車的工作模式,進入正常駕駛模式。
自動入位控制行為會存在以下失敗情況:停車入位不到位置;停車入位超過位置;停車入位過程中發(fā)生嚴重動力系統(tǒng)故障;停車入位過程中遇到移動物體緊急停車等。
無論是通過哪種情況失敗而退出了自動入位停車充電功能,如果要再次進入,需要駕駛員通過CAN-WIFI上位機發(fā)送入位停車的指令,才能再次進入自動入位停車的工作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本文設定開始自動入位停車的最小距離為10 m。如果中間停止自動入位停車時目標距離小于這個范圍,則無法再次啟動自動入位停車充電的功能。
當最后入位停車在某個位置時,上位機軟件可以通過VCU計算上傳的距離來判斷入位停車是否成功,并且把最后自動入位停車是否成功通過上位機界面顯示,來幫助駕駛員判斷是否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充電操作。
如果CAN-WIFI上位機界面自動入位停車失敗,必須掛倒車擋位退到合理的停車距離外,才可以再次操作進入自動入位停車。
根據頂部弓充城市客車的充電入位場景設計相關測試用例,測試場景包括封閉的試驗場地、改制后的自動入位純電動城市客車、頂部弓充系統(tǒng)、假人模擬闖入系統(tǒng)以及交通地面標識系統(tǒng)等[7]。最大程度模擬停車入位充電實際工況仿真。測試結果見表1。
表1 自動入位場景測試結果
本文設計的頂部弓充自動入位系統(tǒng)實現了縱向入位判斷、決策、執(zhí)行以及入位失敗管理等,可以基本滿足縱向停車入位的功能和安全要求,有效地解決了入位充電停車要求高的難題,且不影響其他功能正常使用。但目前僅能實現縱向控制入位,橫向控制還需要駕駛員操作調整,后續(xù)需要對橫向控制入位進行開發(f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