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LU
如果用一個詞來寫《詩經(jīng)·國風(fēng)》的讀后感,我會用“原來”:原來,谷口治郎畫集的名字《悠悠哉哉》,是“悠哉悠哉”走出《關(guān)雎》,散步到櫻花樹下的;原來,“洵美且都”和“佩玉鏘鏘”早在《有女同車》里便眉目傳情,難怪那位民國才子愛上了表姐“佩玉”后,要將名字從邵云龍改成“邵洵美”。
梁思成、林徽因、黃裳、屠呦呦、瓊瑤、蕭淑慎、仇瓊英、衛(wèi)燕婉、張芃芃……原來,這些古風(fēng)古韻的名字都出自《詩經(jīng)》,原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同時也是一部“取名書”——真想給喬治·馬丁寄去一部。
這位《冰與火之歌》系列小說的作者,一直在搜集與給孩子取名相關(guān)的書籍,各個國家的都有,盡管一輩子無兒無女,他卻起了好多優(yōu)美的有中世紀英格蘭風(fēng)情的名字。他認為,為人物起名字的終極目標,是聽起來合適,“在我為人物想到合適的名字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這個人物是誰,無法繼續(xù)寫下去?!?/p>
如何找到“聽起來合適的名字”?作家們各有各的方法:喬治·西默農(nóng)會去電話黃頁里挑名字;讓·科克托會用偶爾停靠過的電梯站為詩中的天使取名,也曾根據(jù)藥店里那些大玻璃罐子上的標簽來給人物命名;漫畫家鳥山明去自家廚房轉(zhuǎn)一轉(zhuǎn),角色的名字便有了——皮拉夫是炒飯,修和舞的名字合起來是燒麥,基紐是牛奶,巴特是奶油,古魯多是酸奶……將《龍珠》的人物表從頭至尾念一遍,就是在報菜名吧?
為筆下的人物起名時,用上真實的名字,會賦予角色真實的性格色彩:博爾赫斯會采用先人的名字,他覺得這樣可以給先祖?zhèn)円环N“名垂后世的不朽感”;E.M.福斯特會用上家庭女教師的名字;南派三叔用高中同學(xué)的姓和宿舍床鋪號,為“張起靈”起名;阿乙出外就餐時,會將餐館服務(wù)評比欄中工作人員的名字記在心里。
愛麗絲·門羅的做法最特別:為了給家鄉(xiāng)的劇院籌款,她拍賣了小說人物的命名權(quán),一位女士買下這個權(quán)利,于是門羅小說《我年輕時的朋友》中的一位護士,用上了這位女士的名字。
“給我一個名字,然后名字里長出了故事。”英國作家托爾金在《魔戒》三部曲中虛構(gòu)出的角色“咕?!?,卻給了我一個合適的名字“G U L U”,好像肚子在叫,我相信,如饑地讀,如渴地寫,總有一天會從這個名字里長出合適的故事來。
//摘自《新青年》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