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人
3年前, 我買回來一對虎皮鸚鵡,一只腹部嫩綠,一只腹部淡藍。不知道養(yǎng)鳥要不要取名字,姑且叫它們“小綠”和“小藍”。
虎皮鸚鵡不嬌氣,一把小米、一杯清水就能養(yǎng)活。回到家,將鳥籠安放在陽臺上,兩個小精靈就嘰嘰喳喳撲騰起來。養(yǎng)了幾個月之后更加熟絡(luò),膽大包天的小綠會趁人不備,悄悄打開鳥籠的門,飛出來放放風(fēng)。很快,老實本分的小藍也被教壞了。陽臺成了兩只鸚鵡的自由王國,隨心起舞,好不愜意。
它們每天早上溜出來,天擦黑就會自己回到籠子里,裝出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罪證是掩蓋不了的——窗臺上斑斑點點的鳥糞、快要被啄禿的盆栽、撕咬成碎條的紙箱殼,都是它們的杰作。每當你忍不住對兩只小壞蛋怒目而視,它們就會一臉呆萌地歪著脖子、瞪著溜溜圓的小黑眼珠,嘴里發(fā)出咕嘰咕嘰的聲音,仿佛在說:“別看我!不是我!我沒干!”
2020年因為疫情和工作的調(diào)整,在家里待的時間久了,我和兩只鸚鵡更加熟悉。有一次我正在書房看書,忽聽得客廳里一陣鳥兒的撲騰聲,出來一看,小綠、小藍已經(jīng)登堂入室,穿客廳、進臥室,四處亂竄。
我跑到陽臺上檢查了一下鳥籠才發(fā)現(xiàn),鳥食盒已經(jīng)空空如也!原來,兩只鳥兒是餓得沒轍,出來找吃的。我心說罪過罪過,連忙裝滿食盒。一看到黃澄澄的小米,兩只鸚鵡便奮不顧身地向我撲來。就這樣,把兩位尊神請回了陽臺。
幾天后,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陽臺上、鳥籠里,總是小藍形單影只,而最愛搗亂的小綠卻玩起了捉迷藏。直到有一次,看到墻壁上為空調(diào)管道預(yù)留的洞口伸出一個圓圓的小腦袋,我才知道,小綠給自己找了個行宮。又過了些日子,空調(diào)洞口積了厚厚一層細碎的紙屑,看來小綠是打算在里面長住了。
入秋,又有新的驚喜。空調(diào)洞口滑出一只花生米大小的乳白色鳥蛋,原來,小綠是要準備當媽媽了!看到這一切,不禁讓人感嘆造物的神奇——兩只從幼鳥時期就被帶回來人工飼養(yǎng)的鸚鵡,居然能自己完成筑巢、產(chǎn)卵、孵化和各項準備,刻印在生物基因中的遺傳密碼是多么強大?。?/p>
我?guī)状卧噲D用鏡子、手電筒查看洞里的情況,卻一直未能一窺究竟。又怕驚嚇到小綠孵卵,我索性放棄了深入觀察的打算,只是每天按時投喂,做好后勤保障,靜候鳥兒佳音。
果然,兩三周后,洞里傳出了幼鳥的啁啾聲,但一直無法確定有幾只雛鳥。小綠也終于回到了洞外的世界,羽毛蓬松著,帶著疲倦的神色。小藍加快了進食的節(jié)奏,將更多的養(yǎng)分送到洞口,嘴對嘴地喂給小綠;小綠則盡職盡責(zé)地做好母親,每天在洞內(nèi)哺育幼鳥。
就在我們翹首期盼雛鳥展翅試飛的時候,悲劇發(fā)生了。那天是個周末,清晨,空調(diào)孔洞里一直靜悄悄的;陽臺上,小綠和小藍卻反常地拼命撲騰。走過去一看,一只肉乎乎、剛剛睜眼的幼鳥已經(jīng)跌出空調(diào)洞口,站也站不起來,發(fā)出微弱的唧唧聲。而那漆黑的空調(diào)孔洞里早已沒有了動靜。
小綠和小藍盯著幼鳥,上躥下跳。幼鳥可能是自己爬出來的,也可能是被鳥媽媽叼出來遺棄的,我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為了挽救這個小生命,連忙小心翼翼捧起幼鳥,裝進紙盒,帶它去了寵物醫(yī)院。
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我試著用一支滴管給幼鳥喂食,又把它安置在暖氣片旁邊。現(xiàn)在,最迫切的是讓小綠重新回到洞里,繼續(xù)照料幼鳥。但寵物醫(yī)生說,有些雌鳥難以忍受長時間孵化和幼鳥的貪吃,便有可能放棄哺育,拋棄幼鳥。而這只幼鳥被人類照料過之后,即便再放回洞里,雌鳥也不會再回去的。
眼看幼鳥的氣息越來越弱,小綠和小藍又圍著幼鳥焦躁不安,我不顧家人勸阻,狠心將幼鳥推進了它出生的那個孔洞,又在洞口鋪了些碎布頭,希望能給它增添些許溫暖。我暗暗祈禱母性的光輝會讓小綠不計前嫌,重新做回母親的角色。
第二天,奇跡發(fā)生了!小綠竟然真的鉆回了洞里。小藍又承擔起照顧妻子和幼鳥的責(zé)任。
日子一天天過去。有一天起床,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陽臺的晾衣竿上多了一只漂亮的虎皮鸚鵡,黑白花紋的背,腹部的絨毛顯出淡淡的灰藍色。一家三口歡快地嘰嘰喳喳,憧憬著未來的日子。
//摘自知食分子知食分子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遠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