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詩楹 何海韻 陳 姝
(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英語類指南》對英語類本科專業(yè)課程體系分別進行了界定,旨在從理念、目標、實踐、質(zhì)量等維度為全國高等學校本科英語類專業(yè)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提供指引,并為本科英語類專業(yè)準入、建設和評估提供參考。其中,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作為核心能力指標已被納入對英語專業(yè)學生能力要求的培養(yǎng)規(guī)格。
跨文化能力是包括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文化意識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既強調(diào)文化意識、態(tài)度等內(nèi)在能力和素質(zhì),又不能忽視具體實踐中的外在能力??缥幕芰Φ暮诵膬?nèi)容是要培養(yǎng)學習者對文化的敏感性、洞察力以及對不同文化的正面態(tài)度(祖曉梅,2003)。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文化相互交融,激烈碰撞,跨文化能力的提升對英語學習者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跨文化能力可以加強中國文化的傳播和輸出,讓世界了解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強文化互通,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跨文化能力可以幫助中國學習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國際時事,用辯證思維審視這個世界,加強不同文化的溝通和交流,防止不必要的文化誤解。
“思辨能力”源自英語“criticalthinkingskills”,在我國學界也常被譯成“批判性思維”“思維能力”等。思辨能力實際上是人的認知能力和情感特質(zhì)的統(tǒng)一體,認知能力包括分析、推理、評價等三項技能,情感特質(zhì)包括好奇、開放、自信、正直和堅毅等五種性格特征(文秋芳等,2009:42)。思辨能力幫助學習者掌握辯證思維,通過對某一事件的內(nèi)容、形式和結(jié)果表現(xiàn)出自我反省的思維過程。學習者通過主動的思考,能夠?qū)⑺邮艿男畔⑦M行過濾、辯證思考,對所學知識的準確性進行判斷,并延伸和總結(jié)出自己的觀點。沒有思辨能力的學習者只能成為被“填鴨”的知識接收機器,而擁有思辨能力的學習者才是真正獨立的學習個體,能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
新聞報道(NewsReport)是一種能夠促進學習者語言素質(zhì)不斷提高,并能在短時見效的語言訓練活動,尤其可以提高學習者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閆小平,2002)。新聞材料有其獨有的特點:它通常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時效性,是學習英語知識(包括詞匯,語法,英語文學和文化等)和掌握社會信息極其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時,它更具有真實性,因為所有新聞內(nèi)容都是客觀現(xiàn)實的自然反映,甚至有些是學習者在學習或工作中可能會親身體驗到的。語言學家David Nunan(1985)曾提到,真實的材料學習者不但易于接受,而且會激發(fā)他們的背景知識,引起強烈的交際欲望,從而使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完成整個學習的過程。
在全球化背景下,雖然英語學習者對知識的探求和索取更大程度上來源于英文資源,但是在閱讀和學習新聞時中文報道同樣值得被關(guān)注。在一些發(fā)生在中國的大事件中,相比于外國報道而言,中國人更了解中國國情,中國的報道會更全面地展示現(xiàn)狀。而不同地區(qū)的媒體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外國媒體的新聞報道會存在國家立場和政治立場,其新聞話語與中國新聞報道相對而言更尖銳以及常帶有感情色彩,如政治偏見,種族歧視,“雙標”對待等。
根據(jù)英漢新聞對比閱讀的特點,英漢系列新聞對學習者的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具有重要影響,有利于發(fā)展思辨能力,提升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在英漢新聞對比閱讀中,讀者接受的是同時蘊涵中國和西方價值觀和話語模式的語言,即使在報道同一事件的新聞內(nèi)容,漢語與英文的固定格式或套路,以及內(nèi)容和形式的話語呈現(xiàn)大相徑庭。因此,若需要充分了解和理解新聞表達內(nèi)容,解讀話語模式,提取其蘊含的價值觀,則應對此進行主動客觀的辯證思考和個人判斷。
例如,在對“東京奧運會延期”這一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是這樣呈現(xiàn)主要新聞要素的:“The Tokyo 2020 Olympics were postponed until 2021 on Tuesday as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spreads world-wide,an unprecedented shifting of the world’s largest sporting event that casts...into a period of protracted uncertainty.”而多數(shù)中文報道則這樣呈現(xiàn):“由于新冠病毒疫情,東京奧運會史無前例地推遲到明年夏天舉行,盡管組織者似乎很抗拒這個不可避免的結(jié)果,卻令要求暫停賽事的運動員和國家隊松了一口氣。”
上述例子中,在英語表達時,一般會先呈現(xiàn)事件結(jié)果(were postponed)再講述原因,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xiàn)英語語言者比較重視結(jié)果;同時,為了強調(diào)事件的影響,英語表達會選擇使用一個同位語(an unprecedented shifting...)引起讀者的注意。而在漢語表達中,一般則會先說明事件的原因,再闡述結(jié)果,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xiàn)漢語語言者不僅重視結(jié)果,同樣關(guān)注事件的原因與過程;同時,會使用某些修飾性表達,減輕或加重事件影響的程度,給讀者緩解心理壓力或引起心理重視的效果。
因此,在英漢新聞對比閱讀時,讀者會同時運用不同的價值觀和話語接受模式,有利于客觀全面地了解同一事件,發(fā)展批判性思維。
英漢新聞對比閱讀有利于文化傳播。馬雷(2020:269)指出,“……文化傳播成為新時代最突出的特征,而全球化既造成了文化的同質(zhì)和一體,也促成了文化多元和并存”。大學生在進行英漢新聞對比閱讀時,同時接受中外文化精神體驗,一定程度上為思考如何在日漸突出的全球化和多元化中達到平衡的問題提供動力,有利于“預防文化霸權(quán)主義,同時又要避免陷入民族文化孤立主義”(馬雷,2020:269)。
具體來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tài),因此,跨文化傳播會受到重大影響。荷蘭心理學家霍夫斯泰德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關(guān)于文化差異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文化維度理論(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中華文化比較講究集體主義(Collectivism),認為牢固的族群關(guān)系可以給人們持續(xù)的保護,而個人則必須對族群絕對忠誠;西方則可能比較講究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傾向于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松散的。因此,大學生在進行新聞閱讀時,可以了解和理解各自想要傳達的價值觀和文化傳播思想;也有利于他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在跨文化傳播中,由于各國的文化觀念體系不一,形成文化差異,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某些正常誤讀難免會被放大,這些差異往往會造成外媒對中國的誤解,或中國媒體對外媒的質(zhì)疑,使得信息傳播不暢,雙方的交往行為變得無功而返,甚至引起沖突。
例如,在2020年疫情肆虐期間,西方一些報道不斷進行“指責游戲”,討論病毒起源,并對中國外交官進行質(zhì)問。而Inkstone報社的記者Viola Zhou則在2020年3月23日撰寫的一篇名為“China’s ambassador to the us says diplomats should not speculate on coronavirus’s origin”的報道中指出,外交官不應該參與討論病毒起源問題,當下應該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參與抗疫的重要時刻。
因此,讀者對新聞事件的反應方式可以有效彌補這些誤解和質(zhì)疑。當大學生在接受對比閱讀時,可以關(guān)注不同的文化觀念體系,預設某些難以預料的文化差異和文化情境,辯證地思考造成差異的客觀和主觀因素,正確對待中外新聞中的觀點。
英漢新聞對比閱讀能有效幫助英語專業(yè)學術(shù)在全球化激烈碰撞的時代下正確形成文化觀和價值觀,對待文化差異和意識形態(tài)差異,形成批判性思維,為中外對話交流搭建文化與思維的橋梁。這樣的對比與思考,合作與借鑒,能有效幫助在跨文化交際中討論文化的共性與個性,提升參與者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