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張佩鴻
摘要:本文基于高考論述類文本的特點和學生閱讀困境以及存在的問題,從高中學生思維認知特點來建構論述類文本閱讀能力的方法,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快速提煉觀點、清晰判斷論證過程以及遷移觀點,最后達到提升邏輯思維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思維導圖;論述文;閱讀教學
《說文》中有“論”即“議也”。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論述文概念源于《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2003年版),文件中寫到:“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lián)系,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由此可見,論述文的構成要素應該是:要表達觀點和態(tài)度;能使用恰當的說理方法;要讓人信服。胡勤認為:論述文要引導人們具有理性思維“正確地認識自然、社會與人”。
高考中,論述文閱讀是語文試卷中的第一篇閱讀題,它所處的位置和文本特點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待語文考試的心態(tài)和時間把控,所以,提高學生對于論述類文本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對于語文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高考評價標準中要求閱讀論述類文本要達到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具體來說,就是對文章信息的增刪、語序的調整以及舉例等辨析能力。第二,要能夠具備分析和概括論點、論據以及論證方法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要有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第三,篩選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能夠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
基于以上論述文重視邏輯說理的文本特點,要求高中教師對論述類文本閱讀能力要有清晰的結構認識。但是,筆者經過調查發(fā)現,一線教師存在以下問題:一,將新課標中的“理解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籠統(tǒng)同于論述類閱讀能力。第二,局限的認為論述類文本閱讀能力就是論述類文本閱讀解題能力,所以在講授中,重視解題技巧的講解,認為學生只要能做對題,就是完成了三維教學目標。當然,很多一線教師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開始嘗試改變這個現狀,比如告別單篇論文教學,開始比較閱讀、群文閱讀以及整本書閱讀來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是人們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類型反映事物本質與規(guī)律的認識過程,也叫抽象思維。它是認識的高級階段。而高考論述文的選文一般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我們可以嘗試抓住論述文的文本特點與邏輯思維的特點,找到一個策略,進行細讀文本,為論述文閱讀教學提供一個支架。而思維導圖,是一個便捷有效的解讀文本的方式。思維導圖的創(chuàng)造者托尼·巴贊在他的《思維導圖》一書中稱思維導圖是“大腦的瑞士軍刀”。由此可見它對人們在與記憶、創(chuàng)造、學習和各種形式的與思考有關的可認知功能領域當中的作用。我將這種方法用在高中論述文閱讀教學中,以幫助學生來更好的理解論述文閱讀題。
思維導圖模仿人的大腦中的腦細胞中央或者細胞核向周圍發(fā)散樹突的結構形式。托尼·巴贊把大腦的思維模式看作是一臺超級生物電腦,“它的思維線條從無線的數據節(jié)點處放射開來”。根據法國的馬克·羅森威格博士的研究,人的大腦在100年中,每秒鐘輸入10個項目的數據,也僅僅占了大腦存儲量的不足1/10,而“學習和收集數據的方法越集中,越具有放射性,組織得越好,學習本身就越容易?!狈派湫运季S的概念就是從這種龐大的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學習能力中總結出來的,而思維導圖就是放射性思維的外部表現。
怎樣在論述文的閱讀訓練在去運用思維導圖呢?按照巴贊的理論,思維導圖首先要從一個中心點開始,這也就需要尋找一個中央關鍵詞,也就是中央圖象,在論述文中,相當于一個概念、中心話題或者關鍵詞。在第一遍閱讀時,可以關注文章的出處和標題,往往這些可以提煉出論述文的中央關鍵詞。比如2018年全國Ⅰ卷論述文《歷史視域中的諸子學》、論述文2019年全國Ⅰ論述文《照亮和雕刻民族的靈魂》,標題即可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關鍵詞。其次關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度绾伍喿x一本書》中說:“從作者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整個論述中,闡述作者判斷的部分?!倍@樣的部分,多藏于第一段或結尾段中。如2019年全國卷《論杜甫七律之演進及其承先啟后之成就》,第一段即論點,可以“杜甫”作為中央關鍵詞。2021年全國卷《詩論》中第一段第一句話即可提煉中央關鍵詞:“詩畫異質”。
第二步,完成由中央關鍵詞向四周的放射。在論述文中,由于節(jié)選部分段落的規(guī)律性,可以以段落作為主分支,再進行較高層次的分支。由主枝干分支出來的細枝干,可以用來標注段落觀點句下的事實論據、引用論證以及闡釋句。分支出來的枝干可以體現段落的層次和論證方法,一個放射性的思維導圖也就隨之誕生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放射性思維導圖與流程圖、柱狀圖不同點在于,思維導圖可以用色彩、圖畫、代碼等多種維度來修飾,以達到增強效果、趣味性、審美性和個性化的目標,而這些,會大大增強人的創(chuàng)造性、記憶力,特別是理解篩選信息的能力。我們還以2019年全國Ⅰ論述文鐵凝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靈魂》為例,這篇文章標題為中央關鍵詞:“民族魂”。 由這個中央關鍵詞同時放射出五條粗枝干,分別是五個段落。第一段為論點:“人民是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第二段可分兩個細枝干:前三句是寫認識與實踐的脫節(jié);后四句指出創(chuàng)作實踐的困難。第三段也是兩個細枝干:先講碑文,再講人民的地位。第四段分出兩個細枝干:首句為中心句,后三句都是舉例。最后一個粗枝干為第五段,分出兩個細枝桿:回扣主題和發(fā)出呼吁。
如果用分段流程圖可以很清晰看到本文的脈絡:提出問題——為誰創(chuàng)作;分析問題——創(chuàng)作困難、碑文;解決問題:情感共同體:精品奉獻人民。但與思維導圖相比,似乎思維導圖能更清晰體現出句子和句子之間、段和段落之間、論點與論據之間、分論點和中心論點之間的邏輯關系。畫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仔細研讀作者邏輯思維的過程:中心圖的確定、關鍵詞語的篩選、線條之間的位置安排、顏色圖畫的設計與分配等。邏輯思維能力在繪圖的過程中會得到切實的訓練,而高考語文試卷中的論述類文本閱讀成功的關鍵就在于訓練得法。
托尼·巴贊在《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中提出了思維導圖的3個“A”,分別是“接受”“應用”、“適應”。“接受”階段是指在訓練中應該遵守規(guī)則,以持續(xù)的狀態(tài)來進行論述文思維導圖的練習。第二:“應用”階段,要進行量的積累,至少畫出100副思維導圖,每天堅持做2-3篇的論述文,來建立自己的風格。第三階段“適應”,要發(fā)展自己思維導圖的技巧,將它應用在不同的領域,如記憶、創(chuàng)造、整合等不同用途中,或者文學閱讀、主題閱讀、整本書閱讀中。所以,成功的關鍵,除了訓練得法,更在于勤于練習。
參考文獻:
[1]托尼·巴贊:《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4
[2]莫提默·J·艾德勒:《如何閱讀一本書》,商務印書館,2019
[3]胡勤《論述類文章及其寫作探析》,《語文學習》第10期,2016
[4]李韻:《高中論述文本閱讀能力培養(yǎng)研究》,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05
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guī)劃一般課題“高中語文邏輯思維教學策略研究”(2020YQJK372)。7ABC572B-0B7A-4764-9D39-3B1897D5E7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