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歡,郭愛紅,王 萌,賀慧芬,王丙聚,3
病毒性腦炎(Viral encephalitis)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局灶性或彌漫性損害,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之一[1]。近年來,伴隨著臨床診斷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對該類疾病的檢查方法逐漸增多,且診斷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二代測序技術的蓬勃發(fā)展為病毒性腦炎的診斷提供了新契機[2],與傳統(tǒng)MRI、腦脊液細胞學檢測和腦電圖等多項臨床檢查方法相比,開拓了新思路[3]。本文將我院神經(jīng)內科就診通過腦脊液二代測序診斷3例病例進行報道,同時復習相關文獻,深入探討病毒性腦炎早期診斷方法,從而提高對該病的認識,為臨床早期診治提供幫助。
1.1 病例1 男,29歲,未婚。間斷頭暈、頭痛2 m余,加重2 d入院。主要表現(xiàn):體位變化及頭頸轉動中可誘發(fā),數(shù)小時后頭暈可逐漸緩解,但隨即出現(xiàn)頭痛,脹痛可忍受,每次持續(xù)數(shù)小時后可自行緩解,近日加重。近兩月來夜休差,入睡困難、易醒、早醒,偶有心慌氣短癥狀,血壓升高7 y,否認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無遺傳病史。
體格檢查:生命體征示:體溫36.5 ℃,脈搏96次/min,血壓:156/93 mmHg,呼吸19次/min。心肺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神志清,精神差,言語清晰,記憶力、理解力、判斷力、定向力均正常,腦神經(jīng)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四肢肌容積、肌張力、肌力正常,共濟實驗陰性,四肢腱反射活躍,Babinskin征及等位征陰性,腦膜刺激征陰性,深、淺感覺、自主神經(jīng)功能正常。
輔助檢查:血、尿、糞常規(guī)、甲功、肝腎功、電解質、血脂、凝血系列、心肌酶譜、傳染病未見明顯異常;影像學檢查:顱腦MRI+MRA+DWI未見明顯異常征象。腦脊液檢查:初壓175 mmHg末壓140 mmHg,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10.3×106/L),生化:葡萄糖升高(4.71 mmol/L)微量總蛋白升高(602 mg/L),細胞學:淋巴細胞84%,單核細胞16%,病毒系列、抗酸染色、墨汁染色大致正常;病原微生物高通道基因檢測結果:人乳頭病毒2,(dsDNA病毒,置信度中,特異序列數(shù)2)考慮診斷:病毒性腦炎;治療:給予更替洛韋0.375 g 12 h/次;預后:患者出院后腦炎引起的頭痛癥狀消失,睡眠情況改善,復查腦脊液指標基本正常。
1.2 病例2 女,24歲,已婚。間斷頭痛、頭暈1 m入院。主要表現(xiàn):1 m前出現(xiàn)頭昏、頭悶,感頭腦欠清晰,自覺昏沉,“頭重腳輕感”,時輕時重。頭痛,呈“悶痛”,劇烈伴間斷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夜休差,入睡困難感疲乏無力。情緒欠穩(wěn),感心煩、心悸,易激惹,喜安靜,環(huán)境嘈雜感心煩。感頭頸不適發(fā)僵,間斷雙手麻木,握拳不能,每次持續(xù)1 min左右可緩解。血壓升高2 y,否認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無遺傳病史。
體格檢查:生命體征示:體溫37.4 ℃,脈搏120次/min,血壓:139/93 mmHg,呼吸20次/min。心肺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神志清,精神差,言語清晰,記憶力、理解力、判斷力、定向力均正常,腦神經(jīng)雙眼外展不全露白約1 cm;四肢肌張力、肌力正常,雙側共濟運動正常,四肢腱反射正常,Babinskin征及等位征陰性,深、淺感覺、自主神經(jīng)功能正常。腦膜刺激征陽性。
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2.09×109/L)、中性粒細胞(8.36×109/L)升高,血流變血粘度升高,尿、糞常規(guī)、肝腎功、電解質、血脂、凝血系列、心肌酶譜大致正常;影像學檢查:顱腦MRI示右側豆狀核異常信號灶,MRA+MRV未見明顯異常征象。腦脊液檢查:初壓215 mmHg末壓165 mmHg,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110*×106/L)、淋巴細胞百分率92.0%,中性粒細胞百分率8.0%,生化:葡萄糖降低(2.06 mmol/L)微量總蛋白升高(730 mg/L),細胞學:淋巴細胞60%,單核細胞20%,嗜中性粒細胞6%,提示炎性反應,病毒系列:人類巨細胞病毒IgG抗體5.2070S/CO,單純皰疹病毒I型IgG抗體 2.7600S/CO,EB病毒殼抗原IgG抗體1.2920S/CO,抗酸染色、墨汁染色未見明顯異常;病原微生物高通道基因檢測結果:人類α皰疹病毒1型,(dsDNA病毒,置信度中,特異序列數(shù)2);人巨細胞病毒(dsDNA病毒,置信度中,特異序列數(shù)2)考慮診斷:病毒性腦炎;治療:給予更替洛韋0.33 g 12 h/次;預后:患者出院后頭昏、頭痛癥狀消失,睡眠情況正常,復查腦脊液指標基本正常。
1.3 病例3 女,63歲,已婚。頭昏、行走不穩(wěn)4 d入院。主要表現(xiàn):4 d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頭昏、頭暈,表現(xiàn)為感頭重腳輕,行走不穩(wěn),行走時向右偏斜,走直線困難,扶物或閉目休息后略減輕,癥狀持續(xù)續(xù)存在,嚴重時可出現(xiàn)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非噴射狀。上述癥狀進行性加重。夜休差,入睡困難。高血壓病史8 y,否認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無遺傳病史。
體格檢查:生命體征:體溫37.4 ℃,脈搏120次/min,血壓:139/93 mmHg,呼吸20次/min。心肺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神志清,精神差,言語清晰,記憶力、理解力、判斷力、定向力均正常,腦神經(jīng)雙眼向左凝視時可見水平眼震,余正常;四肢肌張力、肌力正常,雙側共濟運動不穩(wěn),閉目難立征難以配合,四肢腱反射正常,Babinskin征及其等位征雙側陰性,深、淺感覺、自主神經(jīng)功能正常。腦膜刺激征陰性。入院2 d后出現(xiàn)右側周圍性面癱,雙側Babinski征陽性。
輔助檢查:血、尿、糞常規(guī)、肝腎功、電解質、甲功、血脂、凝血系列、心肌酶譜未見明顯異常;影像學檢查:顱腦MRI示多發(fā)缺血灶,腦白質脫髓鞘改變,MRA+DWI未見明顯異常征象。腦脊液檢查:初壓160 mmHg末壓100 mmHg,常規(guī)、生化、細胞學、病毒系列、抗酸染色、墨汁染色未見明顯異常;病原微生物高通道基因檢測結果:水痘帶狀皰疹病毒(dsDNA病毒,置信度高,特異序列數(shù)140);考慮診斷:病毒性腦炎;治療:給予更替洛韋0.33 g 12 h/次;預后:患者出院后頭昏、行走不穩(wěn)癥狀消失,睡眠情況正常,神經(jīng)系統(tǒng)查體眼震、周圍性面癱、病理征等陽性體征完全消失,復查腦脊液各項檢查基本正常。
病毒性腦炎作為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常因起病隱匿、具有自限性、臨床醫(yī)生診斷能力良莠不齊而被誤診漏診。臨床醫(yī)生在病毒性腦炎的臨床診斷中常出現(xiàn)腦脊液異常但無法明確感染病毒類型,腦脊液正常卻無法確定是否可以排除感染的存在,以及感染明確但治療效果不佳等問題。對于頭痛等常見臨床癥狀,病因復雜[4],感染、代謝、中毒、變性、血管病、腫瘤、外傷及免疫性疾病等均可能成為鑒別診斷的對象,但確定其性質,仍多需進行手術或活檢[5],但對患者具有創(chuàng)傷性而可行性不高。二代測序技術,能夠在僅進行腰椎穿刺術對腦脊液進行檢測,方便快速的明確致病菌,早期診斷,精準治療。
以上3例病毒性腦炎均經(jīng)過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診斷,并且通過進行抗病毒治療后均表現(xiàn)為臨床癥狀好轉,進一步驗證腦炎診斷。在臨床實踐中對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疾病的完整性診斷應包括臨床診斷、腦脊液細胞學診斷、病原學診斷、藥物敏感性診斷4部分[1],但臨床中大量存在臨床表現(xiàn)不明顯,腦脊液細胞學、影像學無明顯異常的潛伏狀態(tài)和持續(xù)感染狀態(tài)患者,如果不能夠進一步檢查就會存在漏診、誤診[6~10]。本文3例病毒性腦炎患者中,2例癥狀與體征缺乏特異性,影像學檢查、血清和腦脊液細胞學檢查結果,以及病毒系列相關檢測均呈陰性,腦脊液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葡萄糖、微量總蛋白略升高,葡萄糖輕度降低或正常,為明確病因,于是進行了病原微生物高通道基因檢測,確診為病毒性腦炎;1例出現(xiàn)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細胞學、病毒系列提示腦炎,通過二代測序明確病原菌,進行準確藥物治療;本研究通過腦脊液第二代測序分析,1 例檢出人乳頭病毒2,(dsDNA病毒,置信度中,特異序列數(shù)2),1例檢出人類α皰疹病毒1型,(dsDNA病毒,置信度中,特異序列數(shù)2)、人巨細胞病毒(dsDNA病毒,置信度中,特異序列數(shù)2)以及 1 例檢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dsDNA病毒,置信度高,特異序列數(shù)140);其中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會表現(xiàn)有頭痛、嘔吐、驚厥或其他進行性感覺障礙,或伴有共濟失調及其他小腦癥狀等[11,12]。
二代基因測序對病毒性腦炎的診斷2015年已有報道,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關鴻志教授對 4 例病毒性腦炎確診患者腦脊液標本進行二代測序,明確了感染病毒[13];國外Xing 等[14]也應用腦脊液二代測序技術確診了10例人類皰疹病毒腦炎,并明確分型;2019 年,Wilson 等[15]在一項大樣本臨床試驗報告中,204 例特發(fā)性腦膜炎、腦炎或脊髓炎住院患者,腦脊液二代測序共檢出 13 例常規(guī)檢查方法無法確診的病例,其中 8 例在行腦脊液第二代測序之前并未被考慮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上述研究表明,腦脊液二代測序檢測在病毒性腦炎早期診斷中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腦脊液二代測序技術利用其高通量、短片段測序優(yōu)勢,加快了測序速度,增加了樣本病原學陽性檢出的可能,改善了傳統(tǒng)病原學檢測陽性發(fā)現(xiàn)率較低的不足,協(xié)助臨床對病毒病原學的診斷,二代測序技術不僅能夠鑒定病毒種類,同時也可以提供病毒的相對載量、基因分型、耐藥性等相關信息,大大減少了病毒性腦炎的誤診、漏診,使更多患者獲益。同時,由于目前缺乏行業(yè)判讀標準,檢測結果還需生物學家、生物信息學分析專家、臨床醫(yī)師的意見進行綜合判讀[16~18]。
綜上所述,二代測序技術作為一種新型分子診斷技術,對于輔助臨床對病毒性腦炎進行早期診斷有積極作用,并可對病毒進行準確分型,大大提高臨床醫(yī)師對感染患者診斷效率和準確性,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