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穎
(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大學 江蘇·南京 210023)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中從學習到生活,與學生接觸最多,和學生關系最為密切的群體。教育部于2017年發(fā)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中明確指出,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的關系,既是高校里各種關系中最基礎的一種類型,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類型。探索和研究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的信任關系,分析其現狀和特點,對輔導員工作理念的轉變和構建和諧校園,更好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校輔導員是在學生上課時間之外,與學生接觸最多、關系最為密切的教師群體。輔導員由于分工不同,與學生群體接觸的側重存在差異,年級輔導員會由于日常管理工作和對應年級學生打交道,就業(yè)輔導員會由于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以及職業(yè)規(guī)劃和相關群體學生有交往,負責團學工作的輔導員會和學生干部有較多接觸。通過對各類學生代表的走訪、座談以及問卷調查,可以發(fā)現絕大部分大學生對輔導員的工作還是認可的,對輔導員的教育和管理也表示充分理解。大學生總體來說認可輔導員的辛勤付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感受到輔導員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認為輔導員與自己的關系亦師亦友,輔導員既能夠給予大學生親人般的關懷,又能夠給大學生指明努力奮斗的目標,還會和同學們天南海北暢談人生,與大學生分享課堂學習和校園生活中的收獲與快樂。
當今時代的大學生是個性張揚、自我意識強,想法比較豐富的一代,有部分大學生對輔導員老師這個群體的信任度并不高,認為輔導員老師總體年齡較輕,很多都是研究生剛畢業(yè)或畢業(yè)不久,無論管理經驗還是社會經驗,都不比自己豐富太多,于是本能產生對年輕輔導員的質疑、不屑、甚至抵觸。還有的大學生因為輔導員老師在工作中存在的疏忽、失誤,或者自認為輔導員老師在處理事情過程中存在武斷或者不公,從而形成對輔導員老師的極度不信任,甚至產生抱怨和逆反心理。同樣,高校輔導員老師對學習態(tài)度較差、經常擾亂課堂秩序、不遵守校規(guī)校紀的學生,信任度也會急劇下降,對這些學生容易持懷疑、否定的態(tài)度。
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信任危機的存在,會將師生間的距離越拉越遠,將師生間的感情變得越來越生疏,彼此都不愿意再多做溝通和分享,這既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也不利于輔導員在職業(yè)生涯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在高校,大學生根據各種類型可以劃分為若干不同的群體。通過調查問卷可以發(fā)現,不同群體的大學生對高校輔導員的信任程度是不同的。首先,按照性別不同,男大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度相對較高,男大學生更愿意在課后時間與輔導員多溝通,多交流,而女大學生相對較少。其次,按照年級不同,大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程度總體上是根據年級的升高而降低,剛入校的大一新生對輔導員的信任程度最高,而畢業(yè)年級的大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度最低,中間年級隨著年級的升高基本上是依次遞減。再次,按照是否擔任學生干部,在學校、二級學院或者班級擔任學生干部的大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度相對較高,而普通同學對輔導員的信任度相對較低。高校輔導員群體對學生的信任度,通常也會因為自身工齡長短、工作經驗多少以及因學生是否擔任學生干部、學習成績好壞或者是否愿意積極參與學校以及二級學院各類活動而呈現信任度不同。
高校輔導員因身份和所處地位的不同,與大學生之間的信任關系存在不對等的特點。對于大學生而言,高校輔導員既是思政課的專任老師,又是各項管理工作的生活老師。作為老師,輔導員的權威性和在學校中的地位,與大學生是截然不同的。在課堂上,輔導員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負責對大學生的出勤、平時成績和綜合表現給予評價;在各項管理工作中,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評獎評優(yōu)、違紀處理、就業(yè)推薦等重要方面均處于優(yōu)勢地位。這些都勢必會造成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存在著信任關系的不對等性。
高校輔導員因分工側重的不同,面向的大學生群體也存在差異,比如負責就業(yè)的輔導員主要與各畢業(yè)班級擔任就業(yè)信息員的學生們保持密切聯系,負責團學工作的輔導員主要與團總支、學生會的干部和各班級團支書聯系較多,而負責年級日常管理工作的輔導員則和各班級班長以及部分主要班委聯系緊密。除此之外,輔導員老師還會對平時存在問題較多、家庭經濟特別困難以及身心健康存在問題的學生群體關注和打交道較多。而對于大部分普通同學,輔導員直接見面可能僅限于召開班會和偶爾組織活動時,而且也只是簡單見面,所以大部分同學對于輔導員的認識和了解主要來自于上述特殊群體學生的印象和感受,而非直接接觸或者交往。此外,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微信、QQ群早已成為輔導員開展工作必不可少的新方式;[1]在目前階段,為減少人員聚集,各種線上會議APP也成為輔導員召開會議、傳達通知的主要途徑。通過這些新媒體方式開展工作固然方便快捷有效,但同時也大大減少了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直接見面和深度交流的機會。
在高校里,學生是學校工作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教育對象。堅持以學生為根本的原則,就是要求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輔導員,不僅要做到“善于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改造學生,更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2]我們要引導大學生通過認真學習各學科文化知識,不斷提高專業(yè)水平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持續(xù)提高綜合素質能力,從而有能力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學校、二級學院以及班級的各項事務中去,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大學生積極的建言獻策,認真思考,與輔導員老師充分的溝通和了解,大學生對于學?;蛘呤禽o導員老師提出的相關政策或要求將更加接受和認可,這樣一方面有助于學校相關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更是有效促進了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大大拉近兩個群體間的距離。
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首先要有公平公正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才能獲得大學生群體的尊重和信任。對于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評獎評優(yōu)、黨員團員發(fā)展、工作單位推薦等事宜,務必要按照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嚴格執(zhí)行,評選過程一定要做到公開透明,絕對不能因為和部分學生走得近、關系好而有所傾斜,否則就會傷害大部分其他同學的情感,認為學校存在不公平,從而導致大學生對輔導員失去信任,不愿靠近。
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要做到不斷進行自我提升。首先,輔導員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業(yè)務知識學習,這樣才能夠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教育時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管理和服務學生的過程中表現出更加專業(yè)、更加高效。其次,輔導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樹立職業(yè)威信度,做到愛崗敬業(yè),甘于奉獻,真心關愛學生,全力服務學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影響學生,做學生成才道路上的保護者和領路人。[3]最后,輔導員還要真正做到以認真的態(tài)度、飽滿的情緒、昂揚的熱情投入到輔導員這項平凡而又偉大的事業(yè)中去,真正把自己的愛奉獻給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只有通過以上做法,高校輔導員才能夠真正走入大學生內心,走近大學生身旁,贏得大學生們的尊重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