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軻
(煙臺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5)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拥闹匾獣r刻,要正確認識“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做好青年“四史”學習教育的“主講人”。通過引領大學生對“四史”的學習,不斷厚植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精神,進而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們當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基礎,以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為鋪墊,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以更高的站位、更深的情感、更細的落實,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培養(yǎng)出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高素質大學生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秉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1]。在此基礎上,黨史、新中國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和改革開放史的學習是“必須修好”的必修課。然而,不能把“四史”教育與一般的歷史教育簡簡單單地畫等號。開展“四史”教育,要先確立一個正確的政治方向,進而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史觀。其中,黨史教育應主要從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入手,讓大學生從革命先烈的事跡中體會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新中國史教育,要著重讓大學生了解建國時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的建設歷史,感受我黨艱苦奮斗的滿腔熱血,激發(fā)并深化他們對祖國的熱愛;改革開放史的教育,主要講解改革開放的歷程,培養(yǎng)大學生主人翁意識,鼓勵他們立大志,不斷磨礪自身本領;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應深入了解當前我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國際趨勢,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到祖國的建設之中,用行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四史”分別指代我國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在時間順序上為遞進關系,在歷史進程中存在邏輯關系。學習“四史”,當立足現實、守正創(chuàng)新,明確其對當今社會的指導作用,在牢牢把握中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體而言,“四史”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的引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當今大學生大多作為獨生子女在家人的溺愛中成長,嚴重缺乏抗挫折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他們往往迷失在網絡的虛幻世界而不能自拔。學習“四史”,可以幫助大學生重新認識自我,找回初心?!八氖贰苯逃欣谛聲r代的大學生熟知過去的歷史,接受歷史教育,吸取革命教訓,了解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明確自身的根和源,理解當下生活和建設祖國的意義,珍惜新時代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平[2]。通過“四史”的學習可以激發(fā)大學生內生動力,使他們明確意識到只有敢于正視歷史,才能在學習生活中避免原則性錯誤的發(fā)生,進而在反思總結中汲取成長進步的經驗,讓自己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材。
滄桑山河,凡思必得。黨史學習好似同革命前輩對話,以史為鑒行正道。追溯中國共產黨從“紅船”到“巨輪”、革命足跡從“井岡山”到“延安”、革命精神從“長征”到“西柏坡”,初心未變始終如一。大學生通過“四史”學習能深刻領悟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能不斷弘揚老一輩革命家留下的優(yōu)良作風和革命傳統(tǒng)。發(fā)揚積極革新的精神命脈,結合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團結干實事,踏實干成事,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當前,國內外都將經歷百年未有的大變局,縱觀世情、國情、社情都將有未知的變化,年輕的當代大學生,他們雖然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但三觀尚未定型,缺乏對各種思想的甄別能力,在互相激蕩的多元化社會中容易迷失自我。“四史”教育的學習立德樹人,可以逐步提升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使其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者和傳播者,促進社會的繁榮和發(fā)展。
我們黨的歷史,是共產黨人克服一切困難并迎接一個個挑戰(zhàn)的偉大征程。學史增信,這個“信”是信仰、信念、信心。堅定信仰、信念、信心的密碼就藏在百年黨史里,“四史”教育像是一道精神上的國防教育,讓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更有底氣[3]。大學生處于和平環(huán)境下的幸福生活中,對國家的了解也許并不深刻,學習“四史”可以使大學生從歷史中找尋國家發(fā)展和民族復興的規(guī)律,增強憂患意識。
當代大學生大多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越,在學習生活中缺乏信念?!八氖贰钡膶W習可以使大學生從歷史中找到先鋒模范,進而自我發(fā)展為一個有理想、有信念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八氖贰敝械募t船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疫精神,激勵著新生代賡續(xù)奮進、追求卓越;無數中國共產黨人為了理想信念視死如歸、赴湯蹈火,釋放著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翱愁^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夏明翰等等,他們不僅是紅色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筆筆珍貴財富,更是青年學子樹立抱負、堅定社會主義偉大理想的寶貴源泉?!八氖贰苯逃械木裨丛床粩嗟叵蛩麄冚斔头e極的能量和不竭動力,讓他們學會不畏艱難險阻,永不退縮,決不放棄。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要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賡續(xù)“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擔當作為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抗爭精神。大學階段的學生更富有挑戰(zhàn)性,對新鮮事物的接受性更強,只有學習“四史”,勇當新時代的“挑山工”,一肩擔子挑到底,翻過一山再登一峰、跨過一溝再越一壑,才能心懷“國之大者”,才能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養(yǎng)成自己的價值觀,最終實現人生目標。
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課堂的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八氖贰弊鳛榇髮W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優(yōu)質的資源之一,大力推動“四史”教育可以進一步加快高校思政課建設的進程。當前,大學生思政課程基本都涉及“四史”,但存在學習內容不夠全面不成體系的現象。因此可以使用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共產黨簡史》等官方讀本,系統(tǒng)進行“四史”教育。同時要發(fā)揮第二課堂的補充作用,將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進一步革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開設黨史知識競賽、紅色書籍紅色觀影交流會等多種形式,促使大學生進一步了解并掌握“四史”,在學習中進一步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理解認識[4]。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檢驗自身專業(yè)能力,提高專業(yè)技能的重要途徑之一,將“四史”教育融入社會實踐中,做到以行動育情懷,切實提升育人實效。深度挖掘紅色沃土,就近就便開展實踐教學,到革命基地開展社會實踐,采用實地考察的方式體悟家國情懷,感悟革命精神。通過專題教育開展活動,在五四青年節(jié)、一二九等時間節(jié)點以理論宣講、文藝展演、征文比賽等形式學習“四史”,鼓勵他們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勇做時代新人。切實利用好暑期社會實踐,通過社會實踐組建志愿服務隊到社區(qū)、鄉(xiāng)村等地開展志愿服務,體會共產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家國情懷,在實踐中增進對黨情、國情、社情的了解。
將“四史”元素融入到校園的文化建設中,大力發(fā)揮文化的育人功能,讓大學生時刻處于學習“四史”的環(huán)境中,做到文化浸潤,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認識,增進對黨的了解認識。此外,還要在微信公眾號、學院網站和微博上推出有關“四史”學習教育的專欄,講述黨史故事,以黨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會議為線索,追憶建黨百年崢嶸歲月,激發(fā)全體學生的愛國愛黨情懷。
綜上所述,學習“四史”能夠讓大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有一個極大地提高。“四史”教育代表的并不僅僅是一些簡單的歷史常識,更是共產黨人精神的生動寫照。大學生只有自發(fā)地學習“四史”,深入地學習“四史”的故事,才能理解他們的精神內涵,才能深刻地領悟到:吾輩何其有幸,青年更應自強。我們不僅要從歷史中追光,還要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展和完善自己,將初心和使命轉化為銳意進取的行動自覺,迸發(fā)走好新長征路、續(xù)寫新輝煌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