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蕾
(寶雞文理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寶雞 721000)
“一切思維由問題開始”,這是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關于問題的看法。在教學活動中,問題是通過師生間的提問互動來表現(xiàn)的,提問可分為藝術性提問和無藝術提問。筆者認為,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欲望、引導學生高效率完成學習任務并且緊扣文本的提問,就是一種有藝術的提問,這也應該是每位老師不斷追求,甚至“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目標。但現(xiàn)實中語文課堂上仍有很多提問是毫無藝術性的,那些提問不能啟發(fā)引導學生,只會徒增學生的負擔,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去直面、反思并解決。
從古至今,教育界一直存在對教師該如何有效提問的討論??鬃釉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現(xiàn)代也有“提問是有目的的設疑,引導學生思考”之說。但在語文學科備受學生冷落的今天,讓我們無法忽視的一種情況就是老師的提問大多無法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不能引導學生去深入思考繼而有所得。教師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成為教材的知音,還一味地故步自封,這些都會使提問失去藝術性。根據(jù)這樣的現(xiàn)狀,可將“提問無藝術”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边@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啟發(fā)性原則,在適當?shù)臅r機鼓勵引導學生,這樣的教學才是符合課標要求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錢夢龍老師在執(zhí)教《論雷峰塔的倒掉》這篇文章時,讓學生證明一下白蛇娘娘是個好妖怪,學生認為白蛇為了報恩而嫁給許仙這一點就可以證明,然后錢老師這樣引導:“你說的是對的,但最好不要這樣籠統(tǒng)地說。這一段一共寫了幾件事,要一件一件地說,最后證明白蛇娘娘到底是好是壞,是值得同情的還是應該鎮(zhèn)壓的。如果你能用一些四字句把主要的情節(jié)概括地表達出來,簡潔明了,那就更好了。你試試看。”從這一段實錄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啟發(fā)式的、恰當?shù)奶釂査哂械膬?yōu)勢,不僅引導了學生去回答這一個問題,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一舉兩得。
而在我們身邊的語文課堂中,依舊存在著提問時機不當,無法啟發(fā)學生思考的情況。有的老師并不會時刻關注學生的思維是否與自己所講授的內(nèi)容同步,只會按照教案上所設計好的去教學,這種脫離學生實際的、在不恰當?shù)臅r機出現(xiàn)的提問,學生的回答大多達不到老師所期望的結果,他們的思考只能停留在這個問題本身,知識無法得到遷移。
創(chuàng)新是事物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在教學中同樣需要創(chuàng)新。教師提問老套,究其根本就是教師的創(chuàng)新性不夠。老師用同一種教學思路去教不同的學生,這是墨守成規(guī)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比如教學一篇文言文,老師會先逐字解釋再讓學生串聯(lián)全文進行翻譯,提問也總是圍繞著字詞的意思進行,讓學生以為文言文學習就是枯燥的字詞翻譯,而忘了體味其本身具有的情致和審美價值。這種老套的問題只會讓學生覺得乏味,漸漸失去對語文的興趣。
反觀那些名師的課堂,都是時時處處有創(chuàng)新。錢夢龍老師在教學《死海不死》時用做化學實驗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總結出死海的特征,這樣的方式比傳統(tǒng)的提問要高明很多,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達到了教學的目的。教師面對的是充滿個性的學生,創(chuàng)新應該是教師必備的素質(zhì)。提問方式及內(nèi)容不具有創(chuàng)新性會讓整堂語文課陷入一種呆滯空洞的境地中,這是我們應該極力去彌補的一大短板。
在課堂中還存在著提問難易程度不當?shù)膯栴}。有的問題與學生積累的舊知識之間沒有聯(lián)系,那學生就會很難深入、系統(tǒng)地去思考。有些問題的深度超出了學生當前的認知程度太多,不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那學生就容易產(chǎn)生一種畏難的心理,這樣的情況勢必會導致課堂出現(xiàn)“冷場”,教師與學生雙方都會陷入一種不良循環(huán)。例如《海燕》這篇文章,是高爾基寫于1905年沙皇統(tǒng)治最黑暗的時期,當時俄國工人運動逐漸高漲,不斷動搖著沙皇統(tǒng)治的地位。這樣的寫作背景對于學生而言有很大的距離感,他們是比較難把握的,如果教師沒有多加講解和引導,直接就文本意象進行提問,學生肯定無法深入思考,也就不能順利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教師對于提問的難易程度把握不到位,是因為沒有深入鉆研教材,自己對于文本的理解很多都是靠著教參得來的,那設計的問題就會流于形式,過于淺顯。比如在教學現(xiàn)代文時總是機械性地讓學生劃分文章層次,總結每一層的大意,并且以教參上的劃分為標準,抹殺了學生理解的獨特性。有時教師只會從自己對于文本的理解角度出發(fā),而不是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提出一些過于艱澀的問題,進而使學生產(chǎn)生畏難情緒,也是不利于教學的。
教育是百年大計,我們分析教育現(xiàn)狀中存在的問題是為了使教學變得更有生命力。韓愈曾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其實教師不僅要解答學生的疑惑,還要能夠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審美熏陶,那這種具有藝術性的提問怎樣才能做到呢?教師就要心中有學生、腦中有文本,做到“心腦并舉”。
心中有學生就是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時刻關注學生動態(tài),以學生為主體。從那些名師繽紛絢麗的教學實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共同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錢夢龍老師的教學觀之一就是“學生為主體”,李鎮(zhèn)西老師也主張“建立一種互相尊重、心靈相通的新型師生關系?!睆倪@兩位名師的理念中我們就能看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多么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發(fā)問,具體可以從以下兩點做起:
1.以疑導問
杜威曾說過:“思維起源于疑難?!币呻y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以疑導問就是要了解學生何處有疑問,用學生的疑問來引導問題的設置。在學生提前預習過課文的情況下,教師在上課之前通過一些方法來了解學生有疑問的地方,將他們的問題大致歸納,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地從這些地方設置問題,以學生所提的問題串聯(lián)整節(jié)課,有的放矢地去教學。錢夢龍老師在執(zhí)教《故鄉(xiāng)》時先讓學生自行提問,但學生一開始提不出問題,他就先上了一堂“提問指導課”,在他的指導下,學生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最后錢老師將其歸納為七大類,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來完成《故鄉(xiāng)》的教學。課堂最后的對話是這樣:“師:回顧一下,經(jīng)過兩堂課,同學們在學習方法上有什么體會?生:把難題解決了,課文也讀懂了。生:提出問題等于解決問題的一半,我們要學會提出問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更是培養(yǎng)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變得愛思考、愛提問了,這對他們以后的學習有著莫大的助益。名師李鎮(zhèn)西在教學過程中也很注重從學生有疑惑處設問,他認為這樣的提問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要在這些問題中適時地找出一些契機去引導學生往更深處思考。這些名師的經(jīng)驗足以證明教師以疑導問,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
2.連環(huán)多問
所謂“連環(huán)”,是指問題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當一個問題學生無法及時回應時,就要通過與之相關的其他問題來一步步引導他們。鄭桂華老師在執(zhí)教《安塞腰鼓》時,為了讓學生了解課文中的句式的特色,她問道:“大家在朗讀課文的時候有沒有發(fā)現(xiàn)有些句子傳遞感情更強烈一些,而有些句子就不那么明顯?想一想為什么是這些句子?它們在句式上有什么特征?”她沒有直接問學生句式特色是什么,而是先問學生自己在朗讀時的直觀感受,再引導他們從句式的特征上思考為何有的句子表達感情更強烈,這些問題互相關聯(lián),難度逐步增加,使學生在解決一個個較簡單的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了文本中的句式特色,整個過程自然流暢,又體現(xiàn)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
而“多問”則意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將多種提問方式相結合。當學生對某一問題表現(xiàn)出迷茫的時候,可以改變策略,換一種提問方式,有時開門見山不見得就是最好的。例如錢夢龍老師在執(zhí)教《愚公移山》時,講解“年且九十”中“且”的意思,他說:“大家說說看,這個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到底是九十還是九十不到?不到?從哪里知道的?”通過這幾個間接的問題,學生自己探索出了“且”的含義,就這樣用“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提問方式代替了傳統(tǒng)的直接提問,在親切的引導中學生掌握了這個知識點,所以教師應該要靈活運用多種提問方式,學會“多問”。
要“心腦并舉”,不僅要心中有學生,還要腦中有文本。錢夢龍老師曾這樣說:“每教一篇課文之前,我總是要反反復復地讀,或朗誦,或默想?!笨梢娮x教材應該成為語文老師上課之前必做的功課。但僅僅讀教材還不夠,還要繼續(xù)深入地去鉆研教材,將文本的關鍵知識了然于心,深挖文本背后所蘊含的語文知識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樣才能從教材的“要處著眼、細處著手、奇處用心”去進行有藝術的提問。
1.要處著眼
“要處著眼”也就是要著眼于文本的重難點知識。教師作為教材的處理者、分析者,要將文本處理得兼具新意和深度,就必須將重難點把握到位。比如《雨巷》中“丁香般的姑娘”這一意象,一般都是教師重點分析的對象。在教學中,除了將其看作一個整體意象來設問,還可以先從“丁香”這個傳統(tǒng)的意象入手,最后再“帶著‘丁香’的傳統(tǒng)意象回到詩歌中,看看詩人所寫的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和意境”。這樣去解讀文本、設置問題,會使學生更易理解這一意象。教學詩歌時可以從那些重要的意象入手設疑,現(xiàn)代文也有其重點所在,只要教師從文本的顯要處著眼設置問題,就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完成重難點的學習。
2.細處著手
對于一篇課文來說,“細節(jié)”可能是某一個關鍵字詞,也可能是某一句容易被學生忽略掉的句子??梢杂脕硖釂柕募毠?jié)必須具備一個特點,即通過它們可以使學生掌握一些語文知識,啟發(fā)其產(chǎn)生更深入的思考。陳日亮老師曾對《沁園春·長沙》中的“競”和“悵”等關鍵字做了深入的體味,認為這些字詞雖然表面看起來是易解的,但是卻“義近而旨遠”,對它們的準確理解有助于把握整首詞的感情,足以見得細節(jié)不可忽視。這首詩歌雖然是高中的文本,但對于初中的語文教學同樣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教師要善于去尋找那些畫龍點睛的細節(jié),從這些細節(jié)出發(fā)去設問,使提問變得有藝術性,讓細節(jié)成為一堂精彩語文課的重要助力。
3.奇處用心
不同的文體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甚至相同的文體也各有其特色,教師要牢牢把握住文本的獨特之處即文本的“奇處”來設置問題。例如《定風波》與《水調(diào)歌頭》雖都是蘇軾的詞,但在教學時除了分析意象和解說句子這樣的串講還有別的著手點?!抖L波》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就是蘇軾在短短的篇幅中寫出了自己內(nèi)心情感的曲折變化,即使遇到風雨也能夠直面相迎,泰然處之,最終達到一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之境。教學時可以從詩人樂觀曠達的態(tài)度入手,給學生以審美的熏陶?!端{(diào)歌頭》是中秋時節(jié)的望月思人之作,以月的陰晴圓缺來指代人的悲歡離合是蘇軾的高超之處,也是學生易于共情的地方,可以此引導學生體味人世的酸甜苦辣。這兩首詞特點千差萬別,教師在設疑時若能于文本的奇處用心,會使學生的理解更加精準。
“心腦并舉”是藝術性提問的關鍵,教師提問若能堅持將以疑導問、連環(huán)多問、要處著眼、細處著手、奇處用心相結合,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有望一改如死水般沉悶的氛圍,而時時蕩起智慧的漣漪。相信有藝術的提問,將會給語文課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它可以“春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