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哲學學院 呂源源
我們所說的互聯(lián)網中人際關系網絡指以互聯(lián)網平臺為基礎,對人與人間產生信息傳遞、具有感情的交流和也會對人實踐產生影響的具有一定秩序的格局。根據(jù)這一定義,人際關系網絡是在人的溝通中建立起來的。最后,人際關系網絡不是無序的格局,雖然其過程不斷變動,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穩(wěn)定的格局。而互聯(lián)網中的人際關系也不是我們傳統(tǒng)討論的人際關系,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人際關系是一種一對一的關系,而互聯(lián)網中的人際關系則是以群體為考慮對象;“親密關系”不僅是情感意義上的“親密”,而且是包括了上述“信息交流”“情感交流”和“行為影響”三個方面。
現(xiàn)在一種新型的社交模式已經形成:以互聯(lián)網為媒介建立的網絡關系。這里我們談到的這種網絡關系不僅是指我們進行情感交流的關系,它還是一種交換的關系,這種關系包括對于信息資源的分享,通過資源互通建立一種以利益為基礎的人際關系,這里所說的資源指信息資源。
互聯(lián)網就像一把雙刃劍,既給人類提供便利,其帶來的隱患也不可忽略。以下將從這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互聯(lián)網時代促進了生產和消費的深度融合。新聞媒體在網絡的作用下由傳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轉換,同樣,人們的生產方式也以逐步向“消費者為中心”的生產和消費相結合的新方式轉換。這種模式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界限逐漸模糊化:生產者也是消費者,需要推出更加具有創(chuàng)意和個性化產品,贏得消費者更高的喜愛度;而消費者也需要借助網絡產出消費體驗?,F(xiàn)在各種互網電商平臺、疫情期間推出的直播帶貨都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架起了一個直觀便捷的信息橋梁……經過網絡的各種轉變以及對生產要素的重新分配,勞動者生產出來的產品和銷售的過程也不再單純是為了生存而進行的必要勞動,這個過程中生產者需要體現(xiàn)自身的創(chuàng)意和價值,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個人的價值實現(xiàn),參與其中的個體也都可以自由地工作、生活和分享……正如馬克思所說:“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fā)展,社會調節(jié)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盵1]
在網絡的作用下,個體可以實現(xiàn)角色的轉換。個體可以變換身份,同時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和虛擬網絡兩個空間中?;ヂ?lián)網技術也讓個體的生產更加具有創(chuàng)造性,傳統(tǒng)單一枯燥的模式被打破。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類生產協(xié)作方式不斷被改變,新的生產模式也應運而生。
但是網絡世界是一片的海洋世界,海洋世界中的問題也層出不窮,網絡監(jiān)管的一點點疏漏甚至也會直接伴隨著一系列嚴重的后果。各種借助網絡違法犯罪的行為數(shù)見不鮮: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網絡散布垃圾信息、非文明圖片。這些劣質的信息讓青少年看到會帶來巨大的不利影響,對他們尚未完整的正確三觀塑造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網絡的負面信息會不利于青少年的個體成長,網絡為黃色網站和污穢信息的獲取提供了便利,青少年可能會被一些廣告誘導,陷入深淵。一些垃圾網站的界面經過設計者的精心設計,一旦打開就會帶來危害。針對這一現(xiàn)象,如今的網絡環(huán)境相對得到一定的改善,有了針對青少年的青少年模式,改善了垃圾網站對于青少年的侵害,但是,要徹底改變必須要凈化網絡環(huán)境。
互聯(lián)網實現(xiàn)了對時空的超越,其超越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皆有體現(xiàn)。網絡可以遠程銷售,給買家、賣家都提供了無限的便利,對于賣家來說:賣家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將產品放在網絡上銷售,這樣產品的銷路更加廣闊,不再是僅僅在局部銷售。商家只要學會利用網絡平臺,將產品放在網上售賣,就可以不受地理的限制,銷路更加廣闊。從買家的角度來看,遠程銷售對物品的選擇更精確,可以更好地了解產品。[2]“網購”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消費方式,在中國,淘寶網、京東網、當當網都是較為成熟的網購平臺。而網店中的商品豐富全面改變了人們傳統(tǒng)的購物習慣,人們可以通過更便利的手段直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質產品,減少了購物限制,也增加了人們的購物欲。同時,一種在疫情期間大火的新型的購物方式—直播帶貨,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直播帶貨的購物方式與傳統(tǒng)電視購物有很大的區(qū)別,受眾可以通過一個可信任的明星消費者的消費使用感受去鑒別產品的優(yōu)劣,決定是否購買;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也會在直播間中購買一些超出預期購買的產品,增加了消費額度。而這些明星消費者本身也有很強的粉絲基礎,更加帶動了產品的銷量,實現(xiàn)了各方的互利共贏。
但是網絡社會是一個虛擬社會。網絡不受約束,信息的良莠難分;網絡就像一層類紙膜,導致人們在結交網友時,會模糊朋友與摯友的邊界。在網絡社會中購物時也會減少人們的實際體驗感,電商的崛起,對于實體經濟的影響不可估量;買家與賣家的關系似真非真,網紅帶貨主播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也模糊不清,這對于真實的人際交往是一項新的挑戰(zhàn)。人們會越來越依賴這一種虛擬的關系,造成真實世界中的交流困難,社交恐懼癥患者逐年增加。
在電視媒體時期,兒童在看電視時,常常會遇到錯過節(jié)目放映時間的問題,只能被動接受節(jié)目,沒有選擇權,人們看什么取決于電視臺播放什么。這一時期受眾對于電視節(jié)目是被動選擇的,人們看什么是由傳者決定的。在互聯(lián)網時代卻不同,在互聯(lián)網上人們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任何節(jié)目,也可以自主選擇時間重新觀看錯過的節(jié)目,這種交互性與自主性是以往所無法體驗到的。在交朋友的過程中,人們也可以通過網絡興趣圈選擇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聊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也可以搜查經典的影視作品??傊杏杏玫馁Y訊信息都可以在網絡世界找到,受眾可以體會到自主選擇的快樂。
但是,網絡信息冗雜。也有一些宣揚暴力的游戲,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刺激。而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健康發(fā)展,青少年的自控能力總體較弱,往往毀模糊現(xiàn)實時間和虛擬世界,誘發(fā)青少年的暴力傾向。涉及網絡游戲中暴力動作,甚至會的認為這些行為很酷進行效仿,這也就是網絡負面信息帶來的誤導性。很多少年罪犯可能是被接觸負面的網絡信息引導而成的。長期上網嚴重的會模糊虛擬世界和現(xiàn)實。長期上網的學生容易產生孤獨癥,網絡構成的虛擬世界可以滿足人們的幻想,這會使人脫離現(xiàn)實,在面臨現(xiàn)實中的困難時更容易退縮,抗壓能力銳減。
在互聯(lián)網軟件應用里,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是新的目標。迎合不同的受眾需求的各類網絡電子產品層出不窮。比如說小米公司可以根據(jù)客戶需求生產出不同價位的電子產品,同時在智能家居行業(yè)中也滿足客戶對于居家智能化的向往。iPhone在新的產品中加入了個性化刻字的服務,互聯(lián)網+”推動了產品競爭的新發(fā)展?!盎ヂ?lián)網+”也促進來人類交往新方式。在網絡世界,人們交往的主體——“信息人”?!靶畔⑷恕笔敲撾x身體的狀態(tài)存在的,網民建立自身的社交圈是可主動選擇的(如微信、qq群、微博的超話討論等)。人們的網絡交往是依據(jù)“網絡化的自我標簽”“個人的興趣愛好”“網絡自我介紹”等信息構成交流的刻板印象,而現(xiàn)實中的人際交往中看中的對于職位的高低、權利、年齡等劃分在網絡的空間下淡化了,淡化了現(xiàn)實世界中的“階級劃分”?;ヂ?lián)網世界中,人與物、人與人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兩者形成一種深度依存的自由聯(lián)合的“網絡連接體”?!霸谡嬲墓餐w的條件下,每個人在自己的聯(lián)合中并通過這種聯(lián)合獲得自己的自由。[3]
這種開放狀態(tài)下帶來的弊端就是過度自我個性化的實現(xiàn),會使人們直接自動屏蔽自己不感興趣的有用知識,信息繭房更加嚴重,這不利于個人的對于世界的整體認知,造成“井底之蛙”的現(xiàn)象。
對中國人的關系網,費孝通曾用“差序格局”來概括。將“差序格局”這一定義類比到互聯(lián)網中的人際關系同樣符合,網民可以構建以自己為核心的關系圈,這個圈層中也存在“遠”“近”之差,但網絡下的“差序格局”不是以血緣為標準構架的,而是以“信息”、興趣值等匹配度來劃分“遠”與“近”,用交流的頻繁程度來定量區(qū)分。社會心理學家海德在《人際關系心理學》中提出了“平衡理論”,海德認為相互聯(lián)系的事物組成了一個單元或系統(tǒng),如果單元內各個方面的動力特征都是相同的,則它處于平衡狀態(tài)。以下,將論述網絡關系網的形成與破裂。[4]
在互聯(lián)網中,“個性化推薦算法”幫助人們實現(xiàn)個體的關聯(lián)。親疏、遠近關系通過興趣愛好、觀點派別來界定;用“信息交互頻繁度”來定量劃分親密度,由這一類算法聯(lián)系起來。其原理就是針對用戶在網絡的使用數(shù)據(jù),將數(shù)據(jù)相似的用戶集合成群體,將群體中的用戶相互推薦。
網絡關系造成破裂會有兩種情況的出現(xiàn)。其一是流量大V的“衰落”。這樣的關系群地出現(xiàn)在于網絡大V的“召集”。這樣網絡群體的集合起源于對這個核心個體的喜愛。網絡大V通過發(fā)布的信息受到一系列個體的喜歡,受眾的歸屬感產生在這些信息中。粉絲群體會形成一個組織,通過網絡平臺上制定群規(guī),交流想法、分析喜愛,有共鳴的受眾會形成穩(wěn)定的關系網,這種關系網也影響了群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行為。然而,一旦這個關系網中的核心人物—網絡大V,有負面消息曝光,粉絲想象中的完美人設破裂,其與粉絲的關系網會產生瓦解。其二是群體中出現(xiàn)意見分歧。群體中的每一個個體的力量是相近的,在群體面對某一突發(fā)事件時出現(xiàn)意見不統(tǒng)一的情況,那么群體和諧的人際關系網消失,群體中會依據(jù)站位和立場分為兩派。
關于網絡中人際關系的重新組合。重組的前提是破裂,原群體出現(xiàn)關系破裂時,一個合理舒適的群體關系消失。在這一背景下,不同的派別間會形成新的群體關系。關系網重新組合,新的舒適和諧的關系網建立。
互聯(lián)網會使網民依據(jù)個體的相似度聚集成和諧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個體間聯(lián)系緊密。這些關系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是在算法的作用下建立的,但是穩(wěn)固的關系發(fā)展是通過不斷的信息交互來固定的。在互聯(lián)網中,網絡交流的本質屬性依然是人的交流,算法從技術層面為形成新的親密關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真正的內在驅動力在于人性傾向。盡管互聯(lián)網關系網和現(xiàn)實關系網的構建方式的表現(xiàn)存在差異,但人性的本質內核是相同的,因此在談及網絡對人際關系影響的時候,它不是阻斷了原有的親密關系,而是使原有的親密人際關系以一種新形式出現(xiàn)。當然,互聯(lián)網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如果人性的弱點與技術的弊端相交互,互聯(lián)網可能成功虛擬了完美的世界,但是個體很有可能只要通過“個性化推薦算法”沉浸于自我相信中,但這并不能說明互聯(lián)網增加了人際隔閡,因為人際隔閡究其本質是人性對于技術的誤用。
所以,互聯(lián)網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類帶來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總體來說,人類的弱點和技術的缺陷的交會可能會破壞群體中的親密關系,但是最終的決定者是個體自身,同時,互聯(lián)網雖然更方便地滿足了人的需求,但也擴大了人的需求,不過這些需求從本源上來看還是人類最初的基本需求,并沒超出這個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