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單女
(廈門市金林灣實驗學校,福建 廈門 361009)
校本教研,就是立足學校,為改進學校教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根據(jù)校情,依托自身資源優(yōu)勢和特色進行教育教學研究。因此,校本教研的要點就是要聚集在課堂教學實效性上,把校本教研各個環(huán)節(jié)集中到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實現(xiàn)從課堂教學層面的“輕負擔,高質量”。
自主反思、同伴互助和專家引領是校本教研三大標志。但現(xiàn)在校本教研走入了一個瓶頸,校本教研的三大重要標志,恰恰是教研走向校本的三大瓶頸。通常教研活動不僅難以讓教師全員真正參與,難以讓每個教師發(fā)出自己聲音并受到關注,更難形成多邊互動的教研環(huán)境。越是規(guī)模大的活動,言語霸權越厲害,互動合作越弱。教研活動常常成了少數(shù)人“表演”,多數(shù)人聽教研看教研。學校的教研存在著很多問題和很多困惑。
老師對于教研的興趣點不高,缺乏主動性,參與是一種形式,沒有主動性,只是被自主性了。學校要求寫規(guī)劃就寫規(guī)劃,學校要求寫反思就寫反思,學校要求寫案例就寫案例,學校的有關校本教研的材料似乎很多,但是這都是老師被自主性而來的,談不上自主反思。
學校的校本教研存在著專業(yè)指導低水平重復的低效現(xiàn)象,用老師的話來說就是“白菜炒白菜,無論怎樣炒還是白菜”。教研部門如果比較少到校進行現(xiàn)場指導,學校的研討依然是憑經(jīng)驗、憑習慣,那內(nèi)容、形式還是不會有多大的改變,教研方式還是固定的,教研時候的內(nèi)容依然限于一般的工作布置,或者僅僅開展聽評課活動,進行著差不多的交流等,似乎很專業(yè)化,但其實只是被專業(yè)化了。
提到校本教研,校方總是重視最終結果,以為校本教研的最終結果就是寫論文、編著作,然后發(fā)表、出版,為學校贏得一時的“成果”。但這些“成果”是否可用,能否為教育教學帶來實效,還得打個問號。校本教研過程中存在的種種現(xiàn)象,讓校本教研的健康開展受到阻礙,也讓校本教研逐步走上了功利化的道路。
校本教研應當立足教師的現(xiàn)實能力,應當在日常的教育教學背景下針對教育教學的實踐問題開展研究,把課題研究和校本教研結合起來。課題研究就是要解決問題的,沒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就談不上有效性?,F(xiàn)實中,學校和老師都面臨著許多問題,而老師不知道應該怎樣將這些問題轉化成為研究的問題。學校要引導老師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羅列并梳理出本校有針對性的要解決的問題,并整理出輕重緩急的系列來。如教師的專業(yè)化道路如何走,課堂上老師引導如何更有效,老師如何觀課、評課,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化如何解決,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減輕負擔,不同學科的合作學習策略,課堂上老師講得再多的知識點學生為什么老忘記等等, 這些都是來自真實的教育教學情景,這些都是有可能解決的,這些都是大家關注的問題,這樣老師就會從內(nèi)心上接受這些問題,重視這些問題。只有老師從內(nèi)在需要上感受到研究這樣的問題對自己是有真正幫助的,才會想去研究,研究才會成為老師的一種主動性的行為,校本教研才會形成老師樂于參與、全員參與、合作參與的氛圍。
單有需要有自主還不夠,應該還要有管理制度的保障才能真正實現(xiàn)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實行課題帶動,要建立學校課題研究機制,即建立“校長支持—專業(yè)人員指導—教師人人參與”的機制,采用層級式管理模式,校長是組長,副校長是副組長,教務處分管教研工作的中層和各教研組長組成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實施、協(xié)調,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課題開展的激勵機制,為課題的扎實開展建立保障。課題由教師的教學問題而來,并進行校本研究立項,保證研究的基礎性和針對性。
有效引領,是指專家、學帶、骨干等為教師開展課題研究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這是關鍵。
1.進行課題的研究,學校要充分發(fā)揮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指導引領作用,營造出良好的教研氛圍,采用結對子、一起主題研討交流、座談反思等形式幫助和指導教師,讓學校這些接地氣的“身邊的專家”現(xiàn)身說法,更有針對性,更有效,更能指導課題研究和教研效果,提高質量。
2.進行課題的研究,學校要積極主動爭取進修校教研人員的支持,想方設法與他們?nèi)〉弥С趾献?,教研員每學期如果有2 至3 周時間到學校參與指導校本教研活動,開展行動研究,進行“行為跟進式”的現(xiàn)場指導,如結合課題進行課堂研究,即個人先備,集體再備,上課聽課,評后再上,上后再評,使教師在研課過程中解決教學問題并得到專業(yè)的全面提高,就會為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注入生命力。
3.學校還注意隱性的專業(yè)引領——那就是理論學習。沒有理論指引下的研究其實是盲目無效的研究。有效的理論儲備,可以讓教師的研究視野開闊,可以讓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并梳理研究問題,可以不斷提升教師的操作實踐能力,提高校本教研的實際效率。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課題研究,采用的是“菜單式的理論學習”,先學習有關合作學習的理論知識,然后在接下來的專題研究中運用學習的理論知識,特別是在觀課、評課中運用,這樣的理論引領是有效的,在研究中更有明確的目的性,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分析、總結,促進校本教研的有效性。還可組織開展“拓展式理論學習”“問題式理論學習”“儲備式理論學習”等等。
課題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學習,不能只停留在經(jīng)驗帶領,要真正落實在研究過程上,才能增強校本教研的實效。
1.建立層級行動模式
學校層面上的校本教研:可采用“提煉問題—制定課題—理論學習—實踐課堂—主題交流—出現(xiàn)新問題—進行新一輪探討教研”的程序。
課題組(教研組)的校本教研:先保證教研時間,老師人人參與;再定出課題的研討階段目標;最后進行研討:個備—集備—課堂—聽評課—自我反思—同伴互助。
老師層面的校本教研:根據(jù)課題的階段目標,定出個人的問題和研究計劃,上課反思、觀課反思、討論反思、再學習再實踐。
2.建立同伴互助
在教師群體層面,通過課題研究,加強同伴互助。在課堂研究中,老師互相協(xié)作。比如在觀課中,我們充當學生,分到學生各組去,幫助學生組織討論,并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課后一同研討如何組織更加有效。通過教研組和片區(qū)層面的課題研究,將研究內(nèi)容滲透到課改沙龍、案例分析、問題診斷、課例研究、問題式研討等形式中去,加強了教師間的互相學習、互相幫助。
3.建立展示的舞臺
學校要努力為課題組的老師們搭建課堂教學的舞臺,讓他們的研究成果有展示的空間。走出去學習別人的好經(jīng)驗,和別的學校進行校際交流,開展專題磨課活動,樹立課題研究的典型,表彰鼓勵,長期的定期的開課活動、定期的賽課活動等,推動老師的教研熱情,實現(xiàn)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抓好課題研究的總結,是做好課題帶動校本教研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課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加以推廣,所以要及時總結,可以分階段小結和結題式的總結,并整理出課題研究的課例和案例。學校定期召開校本教研課題小結研討表彰會議,小結課題研究經(jīng)驗,表彰先進教研組、備課組和教研先進個人。一是可通過評選先進教研組,推動教研組的建設。二是可通過評選教研先進個人,為其他老師樹立學習的榜樣。三是可推廣課題研究的經(jīng)驗,讓先進課題組介紹他們?nèi)绾沃贫ㄓ媱?、開展實驗、收集資料、撰寫論文等好的做法,供教師借鑒。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廣,不僅深化了研究,而且也更好地帶動了校本教研。
以課題研究帶動校本教研,能有效地避免很多無效的、被動的、重復性的工作,讓校本教研的各個要素發(fā)揮最佳的作用,提高校本教研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