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泓
(無錫市新吳實驗小學 江蘇·無錫 214100)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際理解教育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guān)注和重視。以“國際理解”開展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增加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國家、地區(qū)的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寬容。在小學階段,學生可以學習的國際理解教育的范圍是很寬泛的,如國際交往禮儀,跨文化交流,認識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等。國際理解教育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化視野,增長見識,更能使學生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人。我們教師可以從學生學習的教材中去挖掘,去發(fā)現(xiàn)國際理解教育,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學習一門外語能夠促進人的心智發(fā)展,有助于學生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在體驗中外文化的異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識,增進國際理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人文素養(yǎng)?!痹谡n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教材的編寫也凸顯了國際理解教育的核心理念。這需要我們的老師也能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滲透與挖掘國際理解教育,擴大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對異域文化、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差異的了解,更好的發(fā)展本土和自我。學生思考問題也可以更廣闊,站立點也可以更高。對學生有效提高英語水平和對外交流能力提供了動力和支持,對異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著重要作用。
在國際理解教育里,不同文化的理解,也是小學英語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在我們平時的課堂里經(jīng)常能遇到。有時我們的學生也經(jīng)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這個在我們這邊經(jīng)常是這樣的說法,怎么國外的跟我們不一樣呢?或者我們經(jīng)常能聽到學生說,我們喜歡喝茶,外國人喜歡喝咖啡等等。這也是我們學生能接觸到了最早的一種跨文化交際,一種國際理解的教育。我們拿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上冊的書來講,從五年級開始,我們每單元都基本增加了一個culture time,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板塊。這個板塊,很多都是介紹中英文化的差異,人文的差異,生活習慣和方式的差異。學生在這個板塊的學習中,可以感受到我們的英語課堂和國際理解教育的融合,感受到兩種文化的思維的碰撞。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 Unit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這個單元里,文化板塊介紹了:Tea is popular in China.Coffee is popular in Western countries.(茶在中國很流行,咖啡在西方國家很流行。)看似很簡單的兩句話,一下子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當時我還問了學生一句話,Which is popular in China?and Which is popular in Western countries?引起了學生熱烈討論的興致。他們從自己平時的生活中,電視上,書刊上,感受到的,了解到的。列舉了很多很多中西方文化飲食文化的不同之處。如:Rice is popular in China.Hamburger is popular in Western countries.(米飯在中國很流行,漢堡包在西方國家很流行。)看到學生們興致很高,到后面我們還專門制作了一期以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研學的英語版手抄報。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查閱了很多資料,包括圖書館和網(wǎng)絡上,有些自己畫上了中西方的美食,再加英語的解說;有些是直接打印了網(wǎng)上查閱到了中西方美食照片和圖畫,貼出來,再加上英文的解說。我再把這些精美的手抄報制作成了視頻展示給學生看。讓孩子們感受到中國的美食傾向于藝術(shù)和感性,色香味俱全;歐美的飲食偏向于油炸和沙拉等這些。孩子們不僅快速的學到了課本上的知識,同時開拓了學生的國際理解視野。中英文飲食文化的對比,也增加了學生對于不用文化的理解的能力。
如我們五年級下冊 Unit7 Chinese Festivals這個單元的storytime版塊講的是中國的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和春節(jié)幾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是我們學生從小到大都經(jīng)歷過和喜歡的節(jié)日。當以英語的介紹形式出現(xiàn)時,學生也感受到了一種國際理解教育。在上這篇文章時,我還拓展到了幾個相似的歐美國家的節(jié)日: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復活節(jié)、萬圣節(jié)。孩子在談到這幾個節(jié)日時也是熱情高漲,從中西方節(jié)日的慶祝方式的不同,節(jié)日時吃的食物和代表禮物的不同,還談到了很多節(jié)日文化上面的不同,學生們自發(fā)的談到了很多。讓學生了解到了不僅僅是英語課本上的知識,也有更多擴充了課外的知識,在后面學生寫作時,他們都寫得非常精彩,有些談到了不同節(jié)日我們通常吃的飲食,如端午節(jié)我們吃粽子,中秋節(jié)吃月餅,而西方國家的感恩節(jié)他們吃火雞,萬圣節(jié)扮鬼臉吃糖果。有些寫到了像在中國春節(jié)時一般會放鞭炮,走親戚,互贈紅包。而在國外的圣誕節(jié),則是在家里買一棵圣誕樹,給家人買的禮物一般都掛在上面和塞在床頭的襪子里。學生們也真真切切的自己去了解,去查探這些跨文化的知識。同時在了解國際知識的基礎上,學會接納、關(guān)心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和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國際理解的態(tài)度;在國際交流中,能發(fā)揚本國文化,同時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與較高的國際責任感。在潛移默化中,學生感受到不同國家之間的多元的文化差異,生活,認知世界的不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平等、尊重、寬容、謹慎的國際理解態(tài)度和認知。
很多時候我們的英語課可以融合更多校外的資源,挖掘更多跨文化資源,開拓形式多樣的國際理解課堂。我們在日常英語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各種形式的語言材料,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英語文化,生活習慣的不同方面,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中英文化差異現(xiàn)象,而作為教師的任務,則是幫助學生深入挖掘各種語言材料中的內(nèi)涵,引導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與本土文化進行比較,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很多社區(qū),很多商場,甚至公益的公園,也都有涉及到這一方面。所以平時我們可以多留心一下,可以將這些資源跟我們的課堂整合起來,從而使學生在開闊眼界,增強文化視野的同時,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本國文化。我們拿五年級上冊的 Unit3 Our animal friends這個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文化板塊是講不同國家的動物。You can see pandas in China.You can see pandas in China.You can see bald eagles in the US.You can see polar bears in Canada.You can see kangaroos in Australia.當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我想到了在網(wǎng)絡上尋找資源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動物園,很巧的是,那次的秋游正好是無錫的動物園,所以在秋游前的一節(jié)課,我下載了這幾個國家的一些氣候,地理特點的英語介紹短片。在激趣引新的同時,也融合了國際理解教育。而整節(jié)課也一改平時上課的模式,讓大家來談談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分別在哪個國家。那個國家的氣候是怎樣的?最后在英語介紹的視頻短片中,帶著孩子們游覽了一圈世界上各個國家的不同動物們,了解了很多國家的氣候和人文。在后面的課堂中,我還設計了我們來畫一畫小動物的世界地圖。孩子們的興致也很高,一邊在講的同時,一邊畫出了精美的動物世界地圖。
到秋游時,學生們帶著這張動物的英語地圖,去參觀了動物園,來到中國館看到了熊貓pandas等,來到澳大利亞館看到了kangaroos和koalas等動物,來到美洲館他們看到了bald eagles,jaguars等,來到極地館,他們找尋到了地圖上的polar bears,penguins等,他們從一開始的視頻中和書本上看到的圖片,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了這些可愛的,真實的動物們。學生對本課的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感受,在潛移默化中,我們滲透了國際理解教育。讓教材與現(xiàn)實生活來了個大碰撞,從書本上的知識,變成了活生生的現(xiàn)實生活。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新的體驗。
我們再拿四年級上冊Unit2Let’s make a fruit salad為例,這節(jié)課主要教授學生水果類的單詞以及句型Do you have…?I have…而沙拉其實并不是我們常吃的食物,它主要是來自于西方國家。在這邊我想到了如何將國際理解教育融入我們的小學英語課堂中。所以設計了以Let’s make a fruit salad為題的一節(jié)主題英語班隊課。正好那段時間跟我們的中秋節(jié)很接近,所以我讓孩子們各自帶了不同的水果、果仁、沙拉醬、面粉等。同時借助于學校旁邊的社區(qū)活動中心,里面正好有專門學烹飪的教室及可以進行免費教學的甜點師傅,正好有擅長于我們中餐小籠包,玉蘭餅等廚師,還有一位來自于國外的擅長做西式甜點的廚師。于是我們和師傅交流之后,借助于社區(qū)的這樣一個環(huán)境,挑了個時間舉辦了一期特殊的Let’s make a fruit salad為題的一節(jié)主題英語隊課。在后面的一個make and say環(huán)節(jié)里面,學生們跟著甜點師傅,一起來動手做一做水果沙拉拼盤和水果月餅。同時大家也學到了一個新單詞Mooncake。學生同樣也是興致很高,他們覺得這樣的課堂有趣又輕松,在無形中就將國際理解教育融入了課堂,融入了他們的生活。當然這樣的主題班隊課,學生既學到了知識,也享受了過程,感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最后還品嘗了美食,達到了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現(xiàn)在的學校都有自己的很多帶有本校特色的社團和學校課程,借助于這樣一個平臺,也基于國際理解教育的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有利于學生促進學生國際視野的拓展,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以及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等。當然國際理解教育的課程開發(fā),也要與我們的學校特色相融合,借助于當?shù)氐馁Y源,挖掘出更多更新的教育資源和創(chuàng)造出更多有利條件,本學期我們學校正好成立了“三聲社團”和“戲劇谷”特色學校社團,這兩個都是我們學校重點打造的語文社團。如我們可以跟學校的這些特色社團相融合,設立具有學校特色的走班課程或者興趣社團——英語戲劇小劇場。正好可以將國際理解教育完美的融合進來。因為戲劇教學的自身特點決定了能夠為國際理解教育提供教學資源。戲劇的鮮活形式易于孩子們走入劇中的世界,從而對戲劇的情景和語言有更深的感受能力。同時在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戲劇是一種溝通方式,是一種手段、一種媒介,它將大大增強語言在不同場景下的運用廣度,增強語言的感性魅力。戲劇表演的過程就是一個語言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是參與者,表演者和感受者。所以當時我們邀請了學?!皯騽」取鄙鐖F一起合作了以語文課文《九色鹿》為基礎的英語戲劇。五年級的學生們接到這個表演任務時也是很開心,他們自己設計好了各種計劃安排表和任務分工表。首先,學生們在設計這一英語戲劇時,已有之前的語文課文為基礎。本故事發(fā)生在古代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善良的九色鹿經(jīng)常幫助別人。貪財好功的捕蛇人,因入山捕蛇掉落水中,后被九色鹿救起。但是為了升官發(fā)財,向國王告密,出賣九色鹿。后遭受惡果,掉入水中淹死。貪婪愛美的王后。聽說九色鹿的存在,王后希望捕獲九色鹿用鹿皮制作外衣,但最終未能成功。
在設計這一故事情節(jié)時,第一步學生們自己先進行了劇本翻譯。《九色鹿》一共分為八個情節(jié):救人、溺水者行禮、國王與王后、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休息的九色鹿、溺水者指鹿、九色鹿的陳述。所以學生把劇本也分成了這幾幕,他們查閱了網(wǎng)絡資源,借助英語字典,同時和老師們一起探討,甚至請教了有排演戲劇經(jīng)驗的專家,和有翻譯經(jīng)驗的學者,完成了英語劇本《九色鹿》的翻譯工作。
第二步,學生在模擬場景中,再次感受劇本意境,理解人物特點,利用已有的服裝道具嘗試表演。比如有的學生扮演九色鹿,有的學生扮演國王,有的學生扮演弄蛇人……學生在已有的語文知識基礎上,理解了這文中每個人的感情色彩,所以在英語舞臺劇表演時,也就明白了每個人物的說話特點,注意了語音語調(diào),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色彩。同時學生根據(jù)該劇的歷史文化背景分小組去尋找合適的音樂、制作相關(guān)的服裝道具等,特別是在制作相關(guān)服飾道具時,學生們還特意去查探了當時故事發(fā)生背景時的衣著打扮,甚至還有學生把網(wǎng)上敦煌壁畫上面的衣服描繪了下來,然后利用勞技課跟老師們一起琢磨和設計道具和服飾,孩子們從布料市場,從服裝店,一針一線的縫制出了滿意又符合劇本的服飾和道具。
第三步在表演的時候更是進行了文化的延伸和融合,將國際理解教育和我們的小學英語課程進行了融合,在原有劇本的基礎上,學生們大膽創(chuàng)新,進行頭腦風暴,演繹出一個個極具奇想的新劇本以及開放式的結(jié)尾。當然除了英語戲劇小劇場。我們也可以開設一些像英語歌曲串燒的學習課堂,中英文兒歌課堂等等。將一些中文的兒歌和歌曲改編成英文版,讓孩子們來學一學,唱一唱,或者將一些耳熟能詳?shù)挠⑽母枨兂芍形陌娴拇蠹乙黄饋沓怀?。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在這樣的活動中也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和發(fā)展,他們的國際理解教育以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也得到了逐步的提升。
國際理解教育的價值追求在于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意識和國際理解意識,讓學生獲得立足全球的開闊眼界和胸懷,改變學生的局部思維和行動方式,更要鼓勵學生積極關(guān)注和思考國際問題,增強學生的國際決策和行動能力,從而引起學生在知識、態(tài)度、情感和行動等多維度改變,對學習英語起到積極主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