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主
雖然以“劇本殺”為代表的實景解謎類游戲已經(jīng)歷幾番迭代升級,但對博物館來說,依然是新鮮事物。2019年,上海玻璃博物館推出《藝術家消失之謎》,率先將“劇本殺”這一形式引入博物館。2021年,其他博物館也紛紛上線了劇本殺游戲。
廣東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作為一個地方性專業(yè)館,因地制宜創(chuàng)作了根據(jù)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劇本殺《華埠風云》,故事講的是1946年4月洪門致公黨領袖、著名美洲僑領司徒美堂先生欲率美洲各地洪門代表回上海,參加“五洲洪門懇親大會”,與國內(nèi)各黨派商討國家大事。
在這場游戲中,除了一名玩家扮演司徒美堂之外,另外4名玩家角色分別為唐人街華僑報社社長鐘門亭、洗衣館老板江炯潮、中藥鋪伙計公孫戊、裁縫店店長宋耀東。經(jīng)過自我介紹、現(xiàn)場搜證、發(fā)言等環(huán)節(jié),這四名玩家都要盡力為自己爭取選票,成為兩名回國代表之一。
《華埠風云》發(fā)生的地點“唐人街”是博物館陳列“海外創(chuàng)業(yè)篇”的一部分,供玩家探索搜證的空間包括5個房間近200平方米。工作人員有很多巧思,比如在道具上融入方言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提升玩家體驗。每場“劇本殺”游戲結(jié)束之后,工作人員會將玩家?guī)нM展廳,以講解的方式進行一場特別的復盤,展廳里有愛國僑領司徒美堂的相關文獻和遺物,對《華埠風云》中其他4位人物原型的故事也有所體現(xiàn)。如此一來,玩家對這段歷史就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換上一身唐朝服飾,把頭發(fā)梳成唐人模樣,置身唐式的街巷瓦舍,法門寺地宮的文物皆是線索……長沙博物館里一場名為《法門夢影》的博物館劇本殺,就這樣儀式感滿格地開場了。
《法門夢影》的故事發(fā)生在唐武宗年間(841~846),因“唐武宗滅佛”,朝廷派出密探尋找舍利(法門寺地宮出土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而在現(xiàn)代,關于如何保護法門寺出土文物,人們意見發(fā)生了分歧,一方保守,一方開放,雙方在爭執(zhí)過程中誤觸機關,穿越回唐朝。
于是,一組玩家分為3個陣營:忠貞堅強的保守派護寶人、機警聰慧的開放派學者、深藏不露的大唐密探?;顒涌臻g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展廳本身,另一個則是專為游戲搭建的仿唐式空間。煮茶焚香是必備技能,燒腦推理是打開方式,千年文物中藏著通關密碼……
《法門夢影》的NPC(游戲中的非玩家角色,負責推動劇情發(fā)展)十分專業(yè),不僅在服化道等“硬件”上還原唐朝,還得學好唐朝歷史文化等“軟件”,教玩家碾茶、制香……
相比市面上的劇本殺,《法門夢影》的游戲場地是整個展廳,加上實景搭建的空間,沉浸式體驗感更強,連線索都是如假包換的真文物。
“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5788家,就硬件條件來看,我覺得至少一半都有條件來做博物館劇本殺?!遍L期致力于博物館學研究的上海大學教授潘守永說。博物館里設置劇本殺,如何不影響正常游客觀賞,如何避免玩家對展館或擺件造成傷害,如何更好地根據(jù)展館展品設置劇本殺內(nèi)容……雖然有這些難題,但潘教授依然樂觀,“只要有利于知識傳播、價值傳遞,讓博物館的光芒能夠散發(fā)出來,都是值得去嘗試的?!?/p>
近日,洛陽博物館推出了一款《洛陽東風幾時來》。故事設定在晉朝時期的洛陽,五胡十六國,英雄兒女的愛恨情仇紛紛上演。而“晉歸義胡王”金印、透雕龍紋瑪瑙璧、金獅串飾等文物,都成為劇本殺中的關鍵線索。
《運河迷蹤》則是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第十三號展廳里一個以明代都水監(jiān)衙門為原型的密室逃脫游戲,在50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參觀者將化身“都水使者”,以護送明代皇子回京為故事背景來破解謎案。書籍和桌上的地圖、奏折都是跟大運河有關的,通過答題闖關,參觀者不僅能更好地了解當年的運河水工科技,也能充分體驗運河文化的探索樂趣,還順便學習了歷史地理知識。
未來,我們對博物館劇本殺還可以有哪些想象呢?
世博會博物館的《浮世萬象:百幅浮世繪藝術珍品展》展廳帶有強烈的日本文化風格,櫻花樹、幕簾和假山石等烘托出濃濃的異國風情。在這樣的情景中設計一場異域風情的體驗,何嘗不是有趣的呢?
再如,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常設展廳內(nèi)擺滿了千奇百怪的生物標本、裝飾著仿真的動植物雕塑、模擬野外環(huán)境的燈光,觀眾步入其中,仿佛進入充滿野性魅力的大自然。
南京市博物館的前身是朝天宮,身著漢服,行走于古色古香的重檐之下,瀏覽著金陵園林風光,誰不曾有過一絲時光穿越的恍惚呢?
當博物館文創(chuàng)從簡單的旅游紀念品逐漸升級成為創(chuàng)意生活的日常用品,再到各種跨界聯(lián)合的美妝、游戲、奶茶,到了博物館劇本殺,文創(chuàng)已經(jīng)不是實物,而是一種體驗、一種精神產(chǎn)品。擁有天然建筑優(yōu)勢的博物館,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滿足劇本殺玩家更多的需求。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弘博網(wǎng)微信公眾號、博物館頭條微信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