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玲 杜葆瀅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博物館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是一個以萬象之美折射人心之魅的神秘領(lǐng)地,被歷代人民稱為是一座文化圣殿。陶瓷是中國重要文化符號之一,在眾多的陶瓷種類當中,又以青花瓷為最,被人們譽為“國之瑰寶,瓷之榮光”,具有“跨越傳承,古韻新風”的魄力。江西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活態(tài)傳承了陶瓷歷史文化,多元傳播成就了“一帶一路”文化使者,塑形鑄魂擦亮了瓷都名片。江西高安博物館館藏元青花數(shù)量居世界第三,是目前國內(nèi)外唯一以元青花命名的博物館,揭示了元青花的歷史、人文等文化內(nèi)涵,吸引大量的外籍游客前來參觀。高安博物館展館內(nèi)部設(shè)立的雙語文物介紹詞是外國游客了解中華文明的直接窗口,但介紹詞譯本中存在句法失誤、文化負載詞翻譯不當?shù)确g問題會給外國游客了解中華文化帶來困擾。文章將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維視角去分析江西高安博物館青花瓷介紹詞英譯情況。
生態(tài)翻譯理論(Eco-translatology)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有關(guān)翻譯研究的新視角。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選擇活動,關(guān)于適應與選擇的理解,可以從胡庚申先生對翻譯的定義出發(fā),即“以譯者為主導、以文本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轉(zhuǎn)換為宗旨的譯者適應與譯者選擇的行為”。因此,對適應與選擇的翻譯過程可做出的概括如圖1所示。與此同時,翻譯是一個完整和諧的系統(tǒng),此系統(tǒng)所呈現(xiàn)出來的功能不是各個組成成分功能的簡單疊加,而是大于各個組成成分功能之和,相當于“1+1>2”的思維模式。這種“牽一發(fā),動全身”的特征,都是整體效應的體現(xiàn)。因此,譯者要關(guān)注整體效應是否得以實現(xiàn),這樣才能生成“整合適應選擇度”高的譯文。
圖1 譯者“適應選擇”的翻譯過程
語言維是指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其中語言形式包括用詞的準確性、語法的正確性等,這種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進行的。英語和漢語分屬于不同的語言生態(tài)圈,英語重形合(parataxis),漢語注重意合(hypotaxis),這要求譯者要充分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背景,達成原語與譯入語在語言層面上的和諧平衡。
例1:元曲悅鳴,青花更盛。元代青花瓷器以其敦實,厚重和大美的風貌橫空出世,成為中國瓷藝史上最為燦爛的一章。
譯文:Though Yuan Song brings us sweet and pleasant,but more prevalent i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s.Yuan Dynasty's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s,relying on its stocky, thick and more beautiful features,soaring the sky,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lorful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rcelain.
分析:此譯文存在語法邏輯失誤和文化負載詞翻譯不準確等問題。首先,在首句中,Though和but兩個連詞同時出現(xiàn),會使句子相互矛盾,語法上無法變通,不符合譯入語的語言表達習慣,應將“but”刪掉。其次,譯文“Though Yuan Song brings us sweet and pleasant”的表達出現(xiàn)了兩處錯誤。第一,“bring”后接雙賓語,但是“sweet and pleasant”屬于形容詞詞性,應改譯為“bring us a sense of sweetness and pleasure”。第二,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于不同的文學體裁。譯文中將“元曲”譯為“Yuan Song”,易給西方讀者造成不解。周方珠教授的《英譯元曲200首》是目前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元曲英譯文,他將《英譯元曲 200首》譯為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200Yuanqu Poems。許淵沖先生將《元曲三百首》譯為300 pieces of Yuan Opera。夏志清(C.T.Hsia),李惠儀(Wai-yee Li)和George Kao三人編輯的《哥倫比亞元曲選》的英文名稱為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Yuan Drama,他們對元曲的譯法分別為“Yuanqu Poems”“Yuan Opera”和“Yuan Drama”,這些譯法都值得深入推敲,但從語言維角度分析,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有時專指雜劇,但是“Yuan Opera”和“Yuan Drama”只譯出戲曲之意,而沒有譯出散曲、詩歌之意,而“Yuanqu Poems”會讓讀者將側(cè)重點集中于詩歌,從而讓外國讀者很難體會到“元曲”的雙重文化含義。通過以上內(nèi)容分析,用“qu”音譯“曲”,“元曲”即為“Yuan qu”,同時附加如下注釋:“a type of verse popular in the Yuan Dynasty(1271~1368), including zaju and sanqu, sometimes referring to zaju only”,以音譯加注釋的翻譯方法去分析中國典籍文學核心術(shù)語能體現(xiàn)民族文化的味道和靈魂,譯者要積極發(fā)揮“譯者中心”的主導作用,對具有文化特性的負載詞加以補充解釋說明,該翻譯方法可以體現(xiàn)譯者適應譯入語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
文化維是指譯者要關(guān)注源語和目的語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與闡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語言承載著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繁多各異,這要求譯者要關(guān)注兩種語言系統(tǒng)的文化內(nèi)涵差異性,做到既要地道地表達英語文化,又要不失漢語的文化韻味。
例2:“青花”名稱的由來,主要是指瓷器在進行彩繪裝飾時,使用鈷土礦提煉而成的著色劑,經(jīng)過人工燒制,鈷彩料產(chǎn)生化學變化并附著于器物釉下,由原來的暗墨微藍色轉(zhuǎn)化成優(yōu)雅柔潤的藍翠色,這種藍白相間的彩繪瓷器,具有色彩明晰、成色穩(wěn)定的特點,人們稱為“青花”。
譯文:How the“Blue and White” was named?The reason lies in that:When porcelains are painted with decorations,the colorant extracted from black cobalt through artificial baking process,cobalt color materials after reaction is attached under the glaze on the porcelain,changing from originally dark ink and light blue to elegant,flexible blue emerald color.Such Blue and White China Painting,which is characterized with clear color and stabilized in fineness,is regarded as“Blue and White”.
分析:譯文將“青花”譯為“Blue and White”,符合其文化特性?!扒嗷ā笔翘沾傻浼械闹匾拍?,作為陶瓷術(shù)語,“青花”一詞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但在對外宣傳和傳播的過程中,其英譯不盡相同?!短照f》的英譯本由卜士禮(Stephen Wootton bushell)所譯,其英譯本中將 “青花”大量翻譯成[…]in/with blue,有些學者甚至將“青花”翻譯為“in underglazed blue”,這種歸化翻譯方法過分強調(diào)其工藝特征,但損失了譯文可讀性。在賽義所譯的兩部著名陶瓷古籍《景德鎮(zhèn)陶錄》和《匋雅》中,用來指青花瓷的“青花”全部譯為blue and white/blueand-white。當“青花”表示“青花瓷”的含義時,將其翻譯為blue and white(porcelain),是約定成俗的譯法。但原文也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文本只是將青花瓷的制作工序大致的描述,并沒有讓讀者理解“青花”和“藍色”的關(guān)系,沒有達到一個很好的文化補償。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青色包括黑色、綠色和藍色。如“青青子衿”是指黑色的古代學士衣服;《釋名·釋采帛》云:“青,生也,象物生時色也?!边@里的“青”指的是青草和未成熟作物特有的嫩綠色;《說文解字》里說:“青,東方色也”,即青色是最具東方文化韻味的顏色。青花的學名叫做“釉里藍”,用來描繪花卉圖案,所以叫青花。陶瓷不僅是匠人文化,更是中國特有的審美文化,中國經(jīng)歷了唐宋文化的熏陶,在面對“釉里藍”這種瓷器的時候,很自然地從詩性的角度將其命名為“青花瓷”。第二,譯本中“How the ‘Blue and White’ was named?”存在句法錯誤,應改為“How was the‘Blue and White’named?”。在“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上,譯者擔當?shù)慕巧莾煞N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溝通的橋梁,要考慮來自不同國家文化的參觀者,使他們能更準確地把握文物文化背景,提升博物館的對外交流水平。
交際維指的是譯者要關(guān)注雙語交際意圖。這要求譯者既要關(guān)注語言信息的轉(zhuǎn)換,還要聚焦于原文中交際意圖能否體現(xiàn)。博物館介紹詞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因此譯者不僅要注意語言和文化的生態(tài)平衡,同時還要對交際意圖傳達的選擇轉(zhuǎn)換給予關(guān)注,保證交際意圖很好地通過譯者傳達。
例3:高安元代窖藏自發(fā)現(xiàn)至今,仍屬國內(nèi)外專家關(guān)注的熱點,究其原因當屬窯藏出土的青花釉里紅瓷器數(shù)量之多、品質(zhì)之精、造型之眾、器型之碩大令世人矚目。
譯文:Since Yuan Dynasty's hoard-hidden Gaoan porcelains were found, until now, they are still highlighted by the experts home and aboard.The reason lies in hoard-hidden earthed Blue and White Glaze and Red Glaze porcelains in its numbers,bestquality,multitudes of modeling and large body highly attracted the world.
分析:譯文對“青花釉里紅”的翻譯不夠準確。釉里紅與青花瓷制作工序大體相同,但釉里紅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兩者都屬于釉下彩。譯本中,將“青花釉里紅”翻譯為“Blue and White Glaze and Red Glaze porcelains”有些缺乏青花釉里紅釉下彩的屬性。建議可將其譯為“blue-and-white with underglazed red”,這樣西方讀者就能聯(lián)想到青花釉里紅的外在色彩,產(chǎn)生很好的聯(lián)動效應,從而達到交際的功能。“青花釉里紅”屬文化負載詞,譯者應發(fā)揮“譯者中心”的作用,對“青花釉里紅”進行文化維度和交際維度上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另一處可改善的問題為:英語中除了修辭需要外,很少重復同一個詞或結(jié)構(gòu),因此,常使用同義詞或代替句型等來替代前文出現(xiàn)過的詞語和結(jié)構(gòu)。但是,譯文在表達“窖藏”時,都用了同一詞匯“hoard-hidden”,這不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可選用“kiln”進行替換。博物館的介紹詞具有外宣的功能,其英譯用詞嚴謹才能更好地樹立博物館的外在形象,適應館內(nèi)文物與參觀者交流互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國家文物局印發(fā)的綱要表明各級博物館應多積極推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對話與交流,滿足公眾多元文化需求。這為博物館藏品介紹詞的翻譯質(zhì)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館介紹詞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間的簡單轉(zhuǎn)換,更是一種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生態(tài)翻譯理論的三維框架為博物館英譯提供了全面的研究視角,翻譯工作者要盡力發(fā)揮“譯者中心”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在了解中西方文化思維差異的基礎(chǔ)上,對文物代表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深入的了解,并從譯入語的角度去研究相關(guān)文化負載詞。積極采用文化補償策略填補文化空白,這樣才能夠積極傳播中華文化,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效果,更好地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