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的高中語文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做一個學習型教師,認真學習貫徹《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積極探索適合新時代發(fā)展的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認真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文章作者對此進行了具體闡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35-0023-02
2017年,教育部重新修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做了明確的闡釋,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包含“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1]。修訂后的課程標準更加強調了古今中外優(yōu)秀作品的閱讀,要求學生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等,以此來開闊文化視野和拓寬思維空間,汲取思想、情感和藝術的營養(yǎng),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化修養(yǎng),不斷提升邏輯思維、論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品質,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以往的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更傾向于從學科角度來表述課程與教學的內容和要求,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完全是從人的視角界定課程與教學的內容和要求,是對三維目標的繼承與提升,更加強調人本主義,強調“人的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2],更加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
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新時代對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應運而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也很明顯地滲透到高考試卷中。高考語文評價體系也對高中生語文閱讀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具備信息性閱讀能力、文學性閱讀能力、古代詩文閱讀能力這三方面的閱讀能力。語文的教學應該基于全面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閱讀教學策略,這樣才能更好地去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以下是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的幾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重視教材的典范作用,引導學生認真學好古詩文,樹立文化自信
修訂后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更加明確要求學生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高中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古詩文,古詩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部分。一些教師對古詩文的閱讀教學,只是停留在對文章字詞句的梳理識記上,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古代文言知識,空洞死板地翻譯文章,學生似懂非懂,不求甚解,久而久之,越發(fā)覺得古詩文枯燥乏味,漸漸失去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教師也是越教越沒有信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該如何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解讀能力呢?閱讀古詩文,通過誦讀、識記等方式學習積累古代文言知識,這是基礎,但不夠,應該在學習積累古代文言知識的基礎上加強閱讀理解和鑒賞評價,讓學生領悟到古代語言文字中的美和古人的智慧。我們在文本解讀中可以利用古代文化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用形象化的語言和文字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帶領學生去探尋古詩文中的寶藏。
比如,鑒賞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其中有一句名句“一尊還酹江月”,是解讀這首詞的重點,也是理解蘇軾豪放曠達情懷的關鍵,其中這個“尊”,學生經常寫錯,也不理解為什么詩人灑酒祭月要用“尊”,我運用學到的歷史文物知識來擴展延伸幫助學生理解“尊”字。 “尊”注解為酒器,那么為什么它是裝酒的容器呢?要弄懂“尊”,要先認識“酉”字。酉,在甲骨文中是一個酒壇子的形象,它的上頭有蓋,下面是個酒壇子,還有壇子的細脖子以及酒壇中的酒水。“尊”字中間是個“酉”字,所以它是一種酒器。漢字中的“寸”字大部分表示一只手,上面的兩點表示酒已經溢出來了。我們來看“一尊還酹江月”這句,意思是蘇軾舉起酒杯撒酒祭奠江月,把江月當作朋友,好像在和朋友傾訴,以釋放內心功業(yè)未成的苦悶。
我們再來看《寡人之于國也》這篇課文,文中有一句“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是孟子“仁政”的措施之一。由“豚”(小豬)彘(母豬),我們聯(lián)系到“豕”(象形字,豬)“家”字,“家”字由寶蓋頭(代表房子)和豕(豬)構成,一只大豬在房子里就是“家”的字型。因為古人把祭祀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祭祀用的動物稱為犧牲,一般百姓只能用豬,可見豬在一個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家中有豬也代表家庭富裕,所以孟子說,飼養(yǎng)雞、豬、狗等家禽,不要錯失時節(jié),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就可以憑借這個有肉食吃了,說明實行仁政措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能夠得到提高。通過對古文字的解讀,我們進一步理解了文本內容和主題思想,了解了中華古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古人的生活狀態(tài),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而對古詩文也會慢慢產生興趣,既開闊了視野,也拓展了思維。
二、課內課外相結合,利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和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
課堂是師生進行學習和互動交流的一個很重要的平臺,充分發(fā)揮這個平臺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的效率。教師在課堂提供一個“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可以讓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提高核心素養(yǎng)。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營造一個公開、民主、開放、包容的課堂氛圍,允許學生對作品的解讀有不同的意見,包容不同的意見,給學生提供更多表達思想與思維碰撞的平臺,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在師生或者生生語言的交流中,學生的思想受到啟發(fā),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提升,當然,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做好引導的工作,在符合社會主流思想的前提下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表達。整本書閱讀研討活動是新課標的18個學習任務群之一,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學生怎么讀,讀什么,都需要教師進行點撥。
教授必修三《林黛玉進賈府》時,教師要在課堂上重點分析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三個主要人物的出場方式、形象特點和人物描寫方法。學生對這些人物形象認識比較單一。我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閱讀整部的《紅樓夢》,讓學生對人物有更全面的認識。比如,鳳姐協(xié)理寧國府的精明能干以及她害死尤二姐的殘忍奸詐等,讓學生認識到人物的復雜性。然后結合高考小說專題從情節(jié)結構和人物形象分析方面進行《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指導,聚焦關鍵情節(jié),品讀人物語言神態(tài)描寫,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情節(jié)與人物性格的關系,進一步學習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巧。我通過抓主線探主題,從理論指導到閱讀實踐,激發(fā)學生閱讀《紅樓夢》的興趣,由表及里深入主題思想,引導學生讀懂整本書。
教師要給學生多多創(chuàng)設語言運用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語文課堂是充滿活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也為學生所喜歡,課內課外相互補充,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也可以獲得語言、技能、知識、思想情感、審美和文化修養(yǎng)等多方面的發(fā)展。
三、積極創(chuàng)設真實問題情境,綜合多種閱讀方式,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信息時代對閱讀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信息類文本要求學生能夠速讀、跳讀,并快速篩選信息,文學類文本要求學生能夠細讀、品讀、悟讀,具備對不同文本的關聯(lián)能力,在比較閱讀中形成語言建構的能力,并獲得思維品質的提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問題引領式教學,把真實的問題形成問題鏈,引導學生在對問題的追尋中形成知識結構,提升思維品質。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有價值的問題,打破學生思維慣性,引發(fā)探究,激活思維。比如,我將《過秦論》《阿房宮賦》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閱讀教學,考查學生的關聯(lián)能力。這兩篇文章都分析了秦朝滅亡的原因,只是論述的角度不一樣。賈誼生活在西漢,距離秦朝比較近,杜牧生活在即將傾覆的晚唐,兩人寫作的目的不一樣,表述的側重點也不一樣。那么秦王朝到底是怎么滅亡的?真的是秦始皇把秦朝帶向了滅亡嗎?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查閱有關秦的歷史資料,引導學生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歷史真實情境中,讓學生客觀地面對歷史事實,針對秦滅亡的原因提出自己不一樣的看法,客觀公正地評價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從秦滅亡擴展到讓學生對秦始皇產生新的不一樣的認識,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辯證的能力。
我們也可以利用QQ、微信等媒介,通過誦讀、導讀、品讀、悟讀、速讀等,引導學生閱讀不同類別的文本。在李白《蜀道難》的教學中,我?guī)ьI學生進行情境導讀,詩意悟讀,意象解讀,學習李白那種不畏艱難的樂觀豪邁精神。在《杜甫詩三首》中,我通過引經據典,讓學生對這三首詩和初中所學杜甫詩歌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感受杜甫悲秋情懷和心憂天下的愛國主義精神。
綜上所述,我認為,新時代的高中語文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積極探索適合新時代發(fā)展的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策略,加強語言文字應用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提升語言能力,拓展思維,提高思維品質,認真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把學生培養(yǎng)成適應社會主義新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陳 歡.如何在高中課堂教學中有效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8(8):36.
作者簡介:徐明珠(1981— ),女,福建廈門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高中語文教師,研究方向:古詩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