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標志著中國教師隊伍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標志著教育的內涵發(fā)展必然要在教師身上得以體現。關注教師發(fā)展也是一股世界性潮流,不同國家都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措施發(fā)展教師,特別要指出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的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強調:“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看重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將他們作為全面推動變革的力量?!保?]這對教師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而要成為新時代的教育制高點,需要我們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實踐。本期這組文章從內涵、特征與路徑、歷史回顧、國際比較等方面對新時代教師發(fā)展學校進行了深入思考,我覺得其中有三點特別值得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學習和體會。
教師發(fā)展學校到底能夠為教育的內涵發(fā)展和教師成長提供多少幫助和支撐,首先在于對教師角色和地位的理解。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我們這些做教師的是站在人類的搖籃旁?!保?]某種意義上,教師手中托著全世界的未來,或者說是托著未來的整個世界。沒有教師的發(fā)展,也就沒有教育的發(fā)展,同樣也會讓世界發(fā)展缺少強大的智力支持,這足以說明教師存在的意義極為重大。這讓我不由得想到了三個核心語詞:
第一是使命。作為新時代的教師發(fā)展學校,培養(yǎng)和發(fā)展千千萬萬推動搖籃的“手”,使命感和責任感不言而喻。周逸君的文章中對新時代教師發(fā)展學校進行定位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使命”,這一把握非常準確到位,如果沒有使命的召喚,教師發(fā)展不僅沒有一定的境界追求,還會讓發(fā)展陷入功利性的泥沼中,被許多外部的指標框架所束縛,最終難以自拔,并且會讓教育和教師失去應有的尊嚴。
第二是價值。教育是一項價值事業(yè),離開了價值的引導和陪伴,教育就不能稱之為教育。朱廣清的文章在談及常州教師發(fā)展學院的發(fā)展時,其第一要素就是價值追求。南京師范大學著名學者魯潔先生對價值有個定義:“價值即理想中的事實?!保?]這句話告訴我們,價值必須轉化為事實,否則,它就是空洞無物。但是,價值事業(yè)更是一個理想事業(yè),是引領我們去追尋更加美好的生活。價值是新時代教師發(fā)展學校必須認真對待的邏輯起點,也為教師發(fā)展學校指明了前進方向。
第三是創(chuàng)新。新時代的教師發(fā)展學校必須實現創(chuàng)新,不創(chuàng)新就無法適應新時代的期盼,就無法滿足新時代教師發(fā)展的更高要求,只能成為過去教師發(fā)展與培養(yǎng)機構的翻版,體現不出存在的必然價值,甚至還不如過去的教師培養(yǎng)與培訓機構,更不能承擔培育新時代教師的使命。所以,周逸君的文章中把新時代教師發(fā)展學校稱之為“四位一體”協(xié)同育師的新興機構。當然,“四位一體”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資治通鑒》云:“經師易遇,人師難遭?!苯倘俗x經的教師太好找了,到處都是;但是,教人做人的教師就太難找了,因為教師是在用人格對人格進行培育,用靈魂喚醒另外一個靈魂。教師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很可能就會引導孩子朝這個方面發(fā)展,因為孩子們總是在模仿和學習。因此,教師成為一個人人都想親近的“人師”是毋庸置疑的。
一是師德建設。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師德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沒有師德作為基礎就無以立身,也談不上去培育學生了。因此,無論是江蘇“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還是本組文章,都把師德作為重中之重和教師發(fā)展的根本所在,正像費希特所說:“你們都是最優(yōu)秀的分子;如果最優(yōu)秀的分子喪失了自己的力量,那又用什么去感召呢?如果出類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還到哪里去尋找道德善良呢?”[4]教師在我心目中就是知識分子,他們不僅是知識分子,他們還是知識分子的重要代表,是這個社會中道德高尚的群體之一。師德建設一定要作為教師和教師發(fā)展學校關注的第一問題。
二是專業(yè)提升。教育教學是一門充滿智慧的藝術,其中當然包括技術和能力層面,沒有基本的技術和能力連三尺講臺都站不下去,不過真正考驗教師的還是把技術變成藝術,因為總體來說“教育的成就取決于對諸多可變因素的精妙的調整,因為我們是在與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與沒有生命的物質打交道?!保?]教師要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充滿迷人的魅力和生命的張力,尤其是面向未來的教育事業(yè),經濟迭代升級、人類命運共同體、立德樹人、核心素養(yǎng)等,這些來自教育內、外部的挑戰(zhàn)都需要教師練好本領,有了本領才能更好地從事教育事業(yè),更好地為人民滿意的教育添磚加瓦。
三是教育愛。愛本來應該放在師德之中,是師德的核心組成部分,但是,我覺得教育愛太重要,有必要單獨作為一個方面提及。沒有愛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教育,我們應當用愛重新審視教師,用愛審視新時代的教師發(fā)展學校,就像赫舍爾說的:“一個人接受什么樣的定義,意味著他以什么樣的方式確定自己的身份,意味著他拿一面鏡子來端詳自己的面孔?!保?]當教師用愛端詳自己的時候,當新時代教師發(fā)展學校用愛端詳自己的時候,就一定會出現一個充滿愛的教育世界,就可以讓孩子們過上最愜意、最美好的教育生活。
關注教師發(fā)展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基本共識,但是,如何讓這種關注真正轉化到實踐中去呢?如何讓教師發(fā)展真正成為實踐的日常自覺呢?這是必須回答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回答,就只能讓教師發(fā)展流于一些空泛的口號。因此,我們必須研究與創(chuàng)造新的實踐方式,讓教師得到真正的發(fā)展。方式成為制約教師發(fā)展成功與否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當代著名哲學家趙汀陽先生說:“道意味著一切存在的有效運作方式,其焦點落在‘運作’而不在‘事物’上,關注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實存性。在這個意義上,道的形而上學與其說是存在論或知識論,還不如說是方法論?!保?]看來,實存性不是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我們應當把眼光投向方式——實踐之道。新時代的教師發(fā)展學校就必須關注教師的成長方式,找到新時代的教師成長之道,以此推動教師培育和教育發(fā)展走上一個新的臺階,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史蒂芬·平克認為:“人類心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利用具體場景解讀概念,即使對最抽象的概念進行解讀也是如此?!保?]因此,對教師的培養(yǎng)與培訓要改變過去那種簡單地聽講座,僵化地學習教育理論的狀態(tài),改變那種符號化和知識化的接受式學習,采用生動活潑的方式打開教師的專業(yè)人生。蘇州市姑蘇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努力實現“教科研訓”一體化的行動與表達,充分挖掘了蘇式教育和教育培育的地方特色和品牌,其中許多具體做法體現了豐富生動的教師培育方式,就是在尋找蘇州教師的成長之道。另外,我們還要發(fā)掘一些有意思的教師素養(yǎng)和成長要素,比如,教師要會講故事,人類是會講故事的動物,講故事讓人類的文明和文化得到了延續(xù)。我個人覺得講故事要成為新時代教師一個重要的專業(yè)能力,講故事還不僅是教師的能力素養(yǎng),講故事本身就是一種教師專業(yè)成長和專業(yè)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人類與眾不同的特質。但是,人類已經開始慢慢地不會講故事了,正如本雅明所說:“正是經驗告訴我們,講故事的技藝正在消亡。能夠精彩地講述一個故事的人正變得越來越少。”[9]越是這樣,教師越是要提高能力,會講各種故事,會講中國故事,講兒童故事,講教育故事,講自身的成長故事,在故事中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