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qū)貍橋中心小學 方繼平
《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以德為美、以德育人。這門課程構建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社會”深度、廣度逐漸展開的生活主題,把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德育融入到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啟發(fā)學生做一個有責任感的小公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做到知行合一。
正因秉持《道德與法治》學科,宣揚知與行的德育,我在本學科課堂教學中,通過摸索和嘗試實踐,慢慢領悟到取舍之道。
案例教學中,我多以學生為主體的形式進行課堂探討,引導學生利用課本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從而達到進一步深化課本知識效果。這些案例起源于生活,形式活潑,內容有趣,有教育意義,使抽象概念理論、技巧具體化。這樣的學習形式,學生興趣濃、參與度高、樂在其中,收獲的教學效果非常好。
譬如,《做誠實守信的人》教學中,我采用“三鹿奶粉事件”案例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不講誠信是走不遠的。誠實守信是我們立足社會的根本。學生很容易產生共鳴,認識到做人、做事都要講誠信。
教師要注意案例選取,以案析理,以他山之石攻玉。如此一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滋有味。
從心理學研究角度來看,學生在爭論、辯論時比獨立思考更容易發(fā)揮個人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創(chuàng)造性見解。正是這種不同見解,往往是“爭辯”的素材。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創(chuàng)設情境并組織學生進行“爭辯”,激發(fā)學生迸發(fā)出更好的認知和意見。
我印象比較深的一次學生辯論:《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這節(jié)內容是關于公共生活需不需要有良好的秩序來維護的辯論。通過辯論后,學生認識到有序的公共生活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舒暢怡人,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每次開展辯論會,我都會帶領學生準備材料,并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我把學生分成觀點對立的正反方。對雙方準備的材料,我也會提前進行了解,必要情況下給予相應輔導。雙方再推選出幾名善于辯論的選手。辯論過程要聯系教材、聯系自己、聯系社會、生活實際,有理有據;盡量要求對立雙方要具有對抗性、刺激性。這樣方可讓大家思想集中,辯論氣氛既緊張又熱烈。
俗話說,真理越辯越明。學生在辯論中既鞏固所學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思想上受到了啟迪與提升。教學反饋中我還發(fā)現學生在辯論結束后,三五成群在課下討論、回味……
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學生進行“激烈辯論”,取代學生間的自由討論。當然,每次辯論活動需要教師有準備、做好引導、善于總結。
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因此,課堂不再是教師的舞臺,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需要,是教師預設和學生知識能力形成相統(tǒng)一的彈性調控過程。我們課前預設的教案只是旅行的指南,不是我們行走的路線。
我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特別是使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我注重以下幾個“變化”:
1.根據主題需要將教材知識進行重新構建。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每個單元內容理論性知識不多,知識內涵比較淺顯,更多的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目標要求。因此,我們在編寫教學計劃、教學設計時,應注重單元內容梳理。
我根據結構知識特點和學生學齡要求,盡可能把每堂課教學設計分成: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以問推進每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去探究、學會感悟,教學過程簡潔明了,老師的教學思路清晰,學生更容易把握知識內涵。
2.調整情緒激活課堂。心理學家高爾頓說過,不存在沒有熱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沒有智力的熱情。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我醞釀自己的情感及情緒,以情打動學生、以情感染學生,讓我的課堂教學認知目標在感動、感染中得以實現。
當然,我們每個人不可能每時每刻保持飽滿熱情。但我很在意去調整我的情緒,努力帶著積極的情緒去面對學生。尤其是道德與法治教學,如果僅僅是說理教育,想必是枯燥的、沒有吸引力的。教師首先要充滿激情,以飽滿的熱情,有氣勢的語言,給學生創(chuàng)設安全、融洽的學習氛圍,以此來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也正如預想的那樣,學習中的他們思維活躍、充滿熱忱和探索的欲望,學生智慧之花得以綻放。
3.注重教學過程改變,轉變課堂為“學堂”。在課堂教學中時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境:學生突然提出意料之外的問題,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見解,出現突發(fā)事件……這都需要教師積極處理、因勢利導。如果我們處理不當,仍然按預定教案進行,不能很好應對,那么當我們再次踏入這個課堂時,心里可能是虛的。
計劃沒有變化來得快。這就告訴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變化,不能抱著教學計劃一成不變。這也就是讓教師清醒認識到靜態(tài)教案要順應形勢,需要變成動態(tài)方案。
我愛道德與法治課,并享受課堂教學中心靈的交流、情感的共鳴。面對課堂,我敢于追求,敢于嘗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