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春?萬秋紅 翟曉迪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fā)展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日趨激烈,“人才”作為創(chuàng)造生產力和體現國家實力的寶貴資源,其地位和作用更為凸顯。各國政府都很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與選用,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與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多次講話中強調了人才的重要性,認為人才是事業(yè)發(fā)展最寶貴的財富,人才資源是黨執(zhí)政興國的根本性資源,要求全社會樹立新時代的人才觀,重視人才工作,努力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那么,什么是人才?新時代的人才觀是什么?新時代對人才的評價標準是什么?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人才與人才觀
最早談及人才的著作是《詩經·小雅·菁菁者莪》,其中提到“君子能長育人才,則天下喜樂之矣”,以生長茂盛的植物比喻人才的茁壯成長,希望人才能夠成為天下人民喜愛的有華采的人;漢代王充在《論衡·累害》寫道“人才高下,不能鈞同”,此處的 “人才”是指有才能的人;中華辭海中對人才的定義是指有品德有才能的人。2003年印發(fā)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中作出積極貢獻,都是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边@里明確了人才應具備的三個要素:一是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或專門的技能;二是從事創(chuàng)造性勞動;三是能為社會作出積極貢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界定有了更廣闊的外延和更深刻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新時代的人才要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強烈的愛國情懷、持續(xù)的創(chuàng)造思維活力、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以及共建共贏的國際理念,這在一定意義上打破了社會上的“學歷偏見論”,更符合新時代“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根據新時代的發(fā)展特點提出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大人才觀”: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chuàng)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huán)境,努力培養(yǎng)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這一人才觀回答了幾個關鍵問題:人才的發(fā)展模式——人人皆可成才;人才的建設規(guī)?!獢狄詢|計;人才的本質特征——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新時代的人才觀更看重“學力”
現實中,人們常常以學歷作為評判人才的標準,認為高學歷者即人才,很多用人單位也以學歷作為選拔和任用人才的標準,認為學歷代表能力和水平。這其實是對人才的誤解,對學歷與學力認識的混淆。
學歷是指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知識培訓的學習歷程,一般以國家認可的教育機構所頒發(fā)的學歷證書為憑證。而學力則是實際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概括,指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及在接受知識、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方面的能力。一般情況下,取得一定文憑的學歷者應當具備與之相符的學力,學歷在某種情況下也可以作為預計學力的依據。其實,學歷與學力是“名”與“實”的關系。而古往今來的人大多注重“名”,如生前有官名、死后有謚號,根深蒂固的求“名”思想流傳至今,就是追求高學歷,用一紙文憑證明自己的能力。但在現實中也并非都“名至實歸”,一些高學歷者未必能將在校所學付諸實際以充分發(fā)揮其高學力,因此,學歷并不代表一個人的實力。我們也會發(fā)現,一些為社會作出突出貢獻的人也并非高學歷。例如:現代文學家莫言,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其第一學歷是小學五年級肄業(y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其第一學歷為大專,但他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yè)科學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他們符合人才的共通特征:德才兼?zhèn)洌兄R、有技能、有創(chuàng)新、有愛國情懷、有國際視野,都為社會和國家作出了積極貢獻。且人才的類型多種多樣,依據國際標準可分為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不同類型的人才應有各自的適用標準。因此,以學歷來評判人才既缺乏客觀事實依據,也有失公允。
新時代的人才觀有一個突出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其是“大人才觀”,強調人人皆可成才,評判人才的標準也更為多元化和廣泛化。而要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huán)境,則需要改變用人機制。用人單位要轉變觀念,不以學歷論能力,在招聘任用和晉升評聘中減少學歷方面的限制,給更多有實力的人才嶄露頭角的機會。例如,杭州市將95后快遞小哥李慶恒評定為市高層次人才,并給予一百萬購房補貼,這一現象體現出新時代對人才的認定——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專注于某一行業(yè)持續(xù)不斷的精進就可以成為這一方面的人才。當今社會不僅需要高精尖人才,也需要基礎性服務型人才,傳統(tǒng)的高學歷高科技人才觀應轉向更為廣泛、更為豐富的多元人才觀。我們要看到無論從事的是基礎性工作,還是高新技術工作,都可以人才輩出。社會對于人才的考核,應不在于其有多高文憑,而在于其有多少本事,是否具備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和專業(yè)的工匠精神。
新時代的人才觀更看重學力而非學歷。當代教育學家朱永新曾提到,學力比學歷更有價值,能力、知識結構和體系更為關鍵,未來要淡化文憑、學歷、名校這些在用人過程中的作用,教育本身就是應該幫助每個人成為他自己。對于培養(yǎng)未來人才的教育者,尤其是高中階段的教育者們,不應過多地向受教育者灌輸“唯學歷論”的錯誤觀念,給學生造成“一考定終身”的錯覺,這種狹隘的人才培養(yǎng)觀正是造成高考復讀生規(guī)模日益擴大的原因之一。如果拓寬人才選拔和培養(yǎng)的途徑和道路,讓更多的高中畢業(yè)生認識到還可以通過其他渠道成才,發(fā)揮自己不斷發(fā)展的潛能,想必高考復讀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降溫,高考的壓力也會有所減輕?;谖覈壳暗膰?,高考仍是一種選拔人才、培養(yǎng)人才的有效機制,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有這一條途徑能讓人才脫穎而出。人才也可以從最不起眼的實踐工作中逐漸成長起來。人的學歷是有限的、靜態(tài)的,而學力則是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的。只要人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建構豐富的知識體系,終將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新時代,我們要樹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科學人才觀,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讓人人都學有所長、學有所用,打破“唯學歷”“唯帽子”的怪圈。
(作者萬春單位:六盤水師范學院;作者萬秋紅、翟曉迪單位:六盤水市第一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