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這位母親總打兒子的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叫作“轉(zhuǎn)移作用”。人們常有這樣一種心理傾向,把自己對某一對象的憤怒或喜愛的感情,由于某種原因無法面對對象直接表達或發(fā)泄,而轉(zhuǎn)移到替代性的對象身上,從而緩解心理壓力。但轉(zhuǎn)移作用往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位年輕媽媽就是把對丈夫的怨氣轉(zhuǎn)移到了兒子身上來宣泄壓力,卻自食了亂用轉(zhuǎn)移作用的惡果。孩子不哭,是一種反抗:為什么毫無道理地讓我蒙受了不白之冤?孩子不哭,也是一種防衛(wèi):憑什么傷害我這樣一個弱小的無辜?孩子不哭,還是一種輕慢:有這樣軟弱無能的媽媽,我為什么要哭?
我一直主張打孩子在必要的時候也是一種懲罰措施,但最好不打孩子,更不能沒有道理的亂打孩子。孩子雖小但心里那桿秤卻很準,他十分清楚自己是否該打。父母沒有道理的懲罰,往往是導致孩子犯倔和對抗的首要原因。
孩子犯倔,不聽話,和父母對著干,還有年齡特征方面的原因。四五歲的孩子,正處于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他們的心理特點是不平衡、不安定、不調(diào)和,和處于第一反抗期的兩歲孩子一樣,情緒不穩(wěn),脾氣暴躁,變化很大。他們精力旺盛,話語不斷,喜歡戲劇性表演,喜歡做模仿性游戲。他們表現(xiàn)粗野,胡鬧,毫不顧忌別人的心情,有人稱之為是軟硬不吃的“小暴徒”:他們的語言是小暴徒式的,一些使父母不知所措的品格低下的語言開始從他們的嘴里跑出來;他們的行為是小暴徒式的,動輒踢打哭鬧,激怒時揮舞拳頭,無所顧忌;他們對人的關系也是小暴徒式的,他們最喜歡拒絕別人的要求,最喜歡和別人對抗。
孩子不服打,脾氣倔,還有個性特征方面的原因,一個孩子一個脾氣。所謂脾氣,在心理學上叫作氣質(zhì)。人的氣質(zhì)分為四種類型:膽汁質(zhì)、多血質(zhì)、粘液質(zhì)、抑郁質(zhì)。其中膽汁質(zhì)的孩子大多脾氣急脾氣倔。這樣的孩子在父母管教的時候,很容易和父母對著干。孩子脾氣倔,講道理不聽,有時候還是任性的表現(xiàn),是故意要引起大人的關注或者是要挾大人。這時,你越是緊張、害怕、著急、上火,孩子就越起勁兒。
理解并讀懂孩子的心
首要的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讀懂孩子的心。孩子不聽話,不接受大人講的道理,往往因為大人不懂“小人”心,沒有用孩子的眼光看問題。一位媽媽領著三歲的女兒逛商店。媽媽興致正高,女兒卻總是心煩意亂發(fā)脾氣。媽媽哄、媽媽勸,怎么也不管用。直到媽媽蹲下身來,才恍然大悟:原來從孩子的角度看去,眼前看不見色彩斑斕的商品,而是晃來晃去的人腿。
就是這樣,孩子眼中的世界常常和成人的全然不同。作為家長應該喚回自己的童年,喚醒自己的童心,學會置身孩子的立場,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生活,孩子的心才能和我們相通。讀懂了孩子的心,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就會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誤。
比如,即使孩子有過錯也不會盲目懲罰,更不會拿打孩子來宣泄自己的怨氣;比如,四五歲孩子軟硬不吃,我們也會多一分理解;比如,管教膽汁質(zhì)的孩子要多一些策略,不去輕易觸動倔脾氣;再比如,孩子犯脾氣是任性地要挾大人或是要引起大人的關注,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與理睬。這樣孩子感到?jīng)]趣反倒會平靜下來。
蘇聯(lián)抗德英雄舒拉小時候也有過任性的表現(xiàn)。一次他非要在飯前吃粉羹(本該飯后吃的一種食物)不可,為此大鬧起來。他的父母并沒有哄他,而是先后走了出去,屋里只剩下舒拉自己。最初,他仍然大聲哭鬧:“給我粉羹!”“我要粉羹!”哭喊了一陣后不見回音,沒有“聽眾”還鬧給誰聽?舒拉自覺沒趣就用木塊碼東西玩了。還有一次,他任性哭鬧時,偷偷用捂著臉的手指縫看爸爸媽媽是否同情他的眼淚。然而他們照舊做著自己的事,誰也沒給他當“觀眾”,不去理睬他。事后,才去給他講道理。就這樣,很快治好了舒拉任性的毛病。
不管怎樣,有一點是不能忘記的,那就是孩子正處在這個讓人困擾的年齡,許多情況還是需要坦然相對的。也許,在爸爸媽媽的苦惱沒有消除的時候,孩子已經(jīng)變得安定而順從了——孩子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發(fā)展平衡的時期,就要成為小學生了。所以,許多情況不予理睬順其自然就是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