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zhèn)西濱中心小學 張冬麗
2019 年6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提出:“要堅持面向全體,辦好每所學校、教好每名學生;堅持知行合一,讓學生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然而,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總是會有一些例外。尤其是“后30%學生”,對于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比較容易找到解決方法的,他們會比較容易融入課堂,但是大多數(shù)時間他們游離在班級的邊緣,對于課堂教學所知甚少,經?!耙粏柸恢保趯W習上很難達到教師、家長的要求,漸漸地對學習沒有了興趣和信心,導致跟其他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
在上述背景下,筆者提出論題“對‘后30%學生’消極心理的探析與對策的研究”,通過探析“后30%學生”的心理狀況,找到合適的心理解決對策,提高“后30%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班級的各種活動,成為真正意義上學習的主人。
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每個班級都有“后30%學生”,他們大部分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各方面的原因導致他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與其他同學有一定的差距。筆者在班主任及心理教師的崗位上,通過平時的接觸、了解、分析,發(fā)現(xiàn)“后30%學生”普遍存在一些消極心理,這些消極心理不僅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甚至會影響班級的氛圍。本文就“后30%學生”的消極心理進行探索,并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對“后30%學生”來說,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自卑心理。筆者遇到過幾個這樣的學生,每次在回答教師或家長的問題時,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害怕自己回答錯誤,即使是自己會的問題也是如此。這類學生由于經常經歷失敗,在經歷了被批評或者家長的訓斥后,心態(tài)逐漸變得消極——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害怕自己再次失敗,總是對自己持否定的態(tài)度。久而久之,對學習的熱情就慢慢消退了。
“后30%學生”通常都有厭學心理。在平時的教學中,這部分學生對學習以外的活動總是充滿激情,一回到學習中,整個人立馬就蔫了。因為這類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的失敗多于成功,好不容易的一次成功,教師和家長卻不以為然,長期下去,學生就會形成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有的學生會覺得自己不受待見,在群體中是特殊人物,漸漸地對自己、對學習、對周圍的認識產生了偏差,最終變得不喜歡學習,甚至反感學習。
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習較好的學生經常受到教師、家長的表揚和關注,“后30%學生”也習慣了教師對他人的表揚和關注,反觀自己,獲得的關注和肯定幾乎沒有。為了“表現(xiàn)”自己,“后30%學生”會出現(xiàn)做小動作、開小差,插話等現(xiàn)象,以此尋求教師和同學的關注。如此一來,他們的心理就能得到暫時的滿足和平衡,可是教師的批評少不了,最終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求關注—表現(xiàn)自己—心理滿足—受批評—求關注”……這就是人們平時經常聽到的“學習較好的學生越來越好;學習較差的學生不僅學習不行,還各種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把成敗歸結為六種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難度、運氣、身體情況、外界環(huán)境。筆者發(fā)現(xiàn)“后30%學生”總是習慣用一些消極的歸因模式,將每次考試及任務的失敗歸因于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自身的智力、能力因素或者考試知識的難度,因為在他們看來事情的成敗跟自身行為毫無關系,他們無需對自己的成敗負責任,因此學習動機不高,學習成績自然也不會很好。
俗話說:“心病還須心藥醫(yī)?!痹诮虒W過程中,面對“后30%學生”的這些消極心理,筆者認為可以嘗試使用心理療法,幫助學生渡過難關。
自信對一個人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后30%學生” 渴望得到家長、教師的信任和關注。因此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多采用鼓勵的方法,對他們提出適當、合理的要求,對于他們的進步及時給予認可、肯定。
筆者見過一些被轉變的“后30%學生”,其都有著相似的經歷——被信任。他們有的被教師委以重任,管理班級的某個小事務,比如班級小小衛(wèi)生員,有的負責管理班級的綠化植物,有的負責整理粉筆等,通過“小小官”培養(yǎng)他們的主人翁意識,而且可以讓他們在學習之外的場景表現(xiàn)自己,學生因此獲得成就感。在這過程中,學生的成就感不斷得到滿足,自信心就會建立起來,他們會越來越喜歡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班級,從而渴望參與班級的活動,尤其是班級的學習活動,自然而然地就產生樂學感,如此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興趣被調動,學生學習要進步就不是大問題。同時,家長、教師也要多給予“后30%學生”學習策略方法的指導。
在心理學中,暗示是潛意識中形成的一種心理傾向,它可以支配個人的行為或思想。0—13 歲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很容易受暗示的影響,教師有意無意的行為都會給學生很強的心理暗示。那么對于“后30%學生”該如何通過心理暗示幫助他們呢?筆者覺得可以運用以下幾種做法。
1.適度表揚,形成語言暗示
兒童階段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都是根據(jù)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定,當教師對“后30%學生”說“你今天的字比昨天的字更好看了,老師很喜歡你的字”,學生會覺得教師是在肯定自己,賞識自己,自身會更認可自己的字,在書寫方面會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年齡小的兒童,這樣的語言鼓勵對他們更有效。
2.無聲勝有聲,形成表情暗示
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孩子都渴望表現(xiàn)自己,尤其是在面對教師的提問時,“后30%學生”總是不夠自信,擔心自己回答錯誤,這時候教師的一個點頭或者微笑,都是在鼓勵他們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教師的點頭和微笑在無形中暗示學生“沒錯,你是對的,老師相信你”,久而久之,學生的自信心會有所增強。當然,教師也可以借助表情提醒他們不良的行為表現(xiàn),比如皺眉、安靜凝視,以此來減少學生不良行為的發(fā)生。
現(xiàn)在網絡發(fā)達,有各種各樣的表情包,可以嘗試在學生作業(yè)上貼上相應的表情包。學生在作業(yè)完成得不理想時,貼上一張“聲淚俱下”(配上表情包),完成得理想時,貼上一張“書寫十分舒適”(配上表情包),有字有圖,通俗易懂,學生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認識到自己的作業(yè)完成情況,這也會給學生形成一種心理暗示:我今天做得不好,我明天要更好;或者我今天做得很好,我要繼續(xù)保持。這種方式也是一種師生互動的方式,學生覺得新鮮有趣,興趣也較為濃厚。
3.教會自我暗示,助他自助
“后30%學生”總是有些消極情緒,教會他們自我暗示的方法,可以幫助他們更積極地面對學習。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這些學生經常會給別人加油鼓氣,但是卻很少給自己加油鼓氣。教師要引導這些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多鼓勵自己,把對別人的鼓勵也用在自己身上,比如“我一定可以的”“我也很不錯”“我會進步的”這類言語鼓勵。在學生受挫時,這樣的自我暗示可以給他們一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及時而正確的歸因能夠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作為教師,應該意識到正確歸因的重要性。在每次小測驗、考試后要和學生一起分析,不能只關注那些學習較好的學生,更應該關注“后30%學生”,要了解這些學生失誤的原因,引導他們從各個角度找原因,杜絕“一刀切”的分析,如“我就是很笨”“我不會”等原因。尤其是發(fā)現(xiàn)學生有這種錯誤的歸因習慣時,教師要及時糾正,不能任由發(fā)展,這樣會助長學生錯誤歸因的壞習慣。那么該如何正確引導這些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呢?
首先,對于有進步的“后30%學生”,教師應該引導他們認識自己進步的原因,除了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也要考慮自身可控制的因素,如自己的努力程度,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加深學生學習的努力程度。
其次,對于一些成績不理想的“后30%學生”,教師要先從自身教學找原因,想想是否是自己上課時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聽不懂或不能接受,從而導致學生的失誤。除此以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不要片面地歸因于自己的智力、試卷的難度、自己的家庭環(huán)境等,這些因素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多問問自己“這次我有足夠努力嗎?我有認真對待嗎?”,當“后30%學生”把自己的關注點轉移到這些可控制的因素上,他們的學習才會更有方向性。
在學習生活中,很多時候“后30%學生”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有的學生把自己看得太低,有的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太高。因此,筆者覺得當“后30%學生”出現(xiàn)各種消極心理時,適時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了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正確認識自己,筆者開展了針對“后30%學生”的“相信自己,我能行”的心理輔導課,幫助這些學生更加正確地認識自己。
轉變“后30%學生”是一項艱巨、持久的任務,教師要堅持不懈、反復地進行教育。不僅要摒棄“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更要常懷愛心、耐心、恒心,正確面對學生的消極心理,充分運用心理學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順利度過學習中遇到的每個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