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 陜西 西安 710048)
摔跤運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體育項目之一,早在遠古時代就產生了摔跤的雛形——角力。據考證,我國在黃帝時期就有了摔跤運動,摔跤在我國古代叫“角抵”,又名“角力”,后來稱“相撲”,近代才叫“摔跤”。最具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摔跤運動即博克、北嘎、且里西、格、希日木五種跤術,列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的競賽項目,并使之成為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爭奪最為激烈、最具觀賞性、最具民族特色的項目。為了明確各跤種之間的區(qū)別,本文詳細介紹了各個跤種的比賽形式、流程等,經論述區(qū)別立判不多贅述。
搏克即蒙古族式摔跤,是蒙古族人民非常喜歡體育競技運動。搏克對人的意志力、技巧和力量要求較高,是一項對抗性項目。此外,搏克對場地的要求較低,粗獷質樸,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更受到了群眾歡迎。摔跤、賽馬、射箭被稱為“三項競技”,也被稱為蒙古族“男兒三藝”。摔跤這項對抗性的運動的歷史可謂是源遠流長,群眾基礎廣泛而雄厚,一直傳承至今,成為全民都可以參加的運動項目。
搏克興盛于十三世紀,是一項傳統(tǒng)的體育活動,也是一項娛樂活動,在祭敖包和那達慕大會時進行。近代方志記云:“肇自古昔,為蒙古最嗜之游戲,今則盛行于北蒙古,若逢鄂爾博祭日,則必舉行此技,角者著皮革之單衣,跨長靴,東西各一人,登場而斗,以推倒對方為勝。族長及王公臨而觀之,授勝者以獎品,平時則其部之少年,集二、三人而行之?!币簿驼f除了傳統(tǒng)省會,搏克還可小范圍內自由組織,人們據此聚會、游玩、聯(lián)系感情。
蒙古摔跤在歷史上有記載大約是在十三世紀。其實,所流行的摔跤形式與后來的蒙古式摔跤沒有什么不同,當時盛行的是所謂的自由式摔跤。這種摔跤方式規(guī)定臥倒仍可以相搏,使對方雙肩著地才算贏家。因此,為達到這個目的,參賽者可以用各種手段去制服對方,發(fā)生傷殘和死亡的事故也是常有的事情。搏克經過改革,已成為一項競技比賽,不僅有個人冠軍賽,也有表演賽、團體賽以及安慰賽等,使得搏克進一步發(fā)展和壯大。
比賽正式開始前,雙方選手均應向對方及觀眾致意。搏克有三百多個動作,可分為絆、挑、踢、勾、纏等30余種,但不準有反關節(jié)動作,也不能扯褲子、抱腿。搏克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摔跤比賽時身穿銅釘牛皮坎肩“昭達格”,頭纏紅、黃、藍三色頭巾,腳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帶,下身穿套褲,脖子上掛著五彩飄帶,這是蒙古族特有的服飾裝扮,讓我們在觀看精彩的比賽之余,也可以欣賞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
搏克非常注重傳統(tǒng)習慣的保持。比如,選手的數量不能是單數,通常情況下是小的“那達幕”編排32個或64個選手,大的“那達幕”編排512個或1024個選手。編排人員一般是蒙古族德高望重的長者。搏克比賽不分地區(qū)和種姓,也不分體重和時間,膝蓋以上部位先著地者為負,勝者晉級,負者淘汰,一跤定勝負。
在方法、場地、規(guī)則、服裝等方面,搏克均有自己的特色,與日本的相撲有明顯的差別,與傳統(tǒng)的中國式摔跤也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蒙古式摔跤一上來就互相抓握,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摔跤人數是 8、16、32、64、128、256 等雙數,總數不能出現奇數。報名不分民族,不分地區(qū),不限體重。安排對手由德高望重的栽判員負責,不征求摔跤手的意見。比賽實行單淘汰制,即每輪淘汰半數。
且里西即維吾爾族摔跤,可分為吐魯番式和喀什葛爾式,前者屬于臥倒式,流行于鄯善、哈密、吐魯番、托克遜一帶,后者屬于站立式摔跤,流行于阿圖什、和田、喀什、阿克蘇等地。此外在巴楚英吉沙等地還盛行一種抱腿、抱腰、纏退式摔跤法。
現在,在和田流行的是切里西摔跤方式是以站立式摔跤,也是當前國家民委認可的民族式摔跤方式。在比賽現場,通常由一個大家公選的裁判來負責比賽的執(zhí)行和勝負裁決。為了方便對手抓拿,選手把一根粗腰束在腰間;比賽的技巧有切、抱、拌、拉等。比賽采用三局兩勝制,上部位或膝關節(jié)先著地為負。比賽級別分為52kg、62kg、74kg、87kg、87kg 以上級五個級別。
且里西(維吾爾族式摔跤)與庫熱斯(哈薩克族式摔跤),有細微不同,庫熱斯運動員也同樣按體重分為五個級別,采取三局兩勝制,比賽方法也是雙方運動員抓握好對方腰帶,但庫熱斯要求運動員雙方都彎腰對頂(頭頂頭),等候裁判員發(fā)令。庫熱斯技術動作也與且里西不同,主要有推、搡、抱、扭等,將對方摔倒為勝。
格,即彝族式摔跤。運動員雙手從兩側抓住對方腰帶,肘關節(jié)及以上部位、膝關節(jié)及以上部位先著地者為負,勝方得1分。彝族語稱摔跤為“格”,有的地方也叫“抱腰”。比賽技巧有掰、挑、勾、翹等,均是通過腳、腿、腰完成。據悉,彝族的祖先屬于游牧民族,他們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彝族特有的摔跤運動。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戶牧民人家養(yǎng)育著3個兒子,三兄弟以放牧牛羊為生。他們年復一年的重復著這種單調的放牧生活,漸漸地從牛羊的角抵中得到啟發(fā),創(chuàng)造了摔跤這種游戲,并從中獲得極大的樂趣。后來,在三兄弟的帶動下,摔跤逐漸流傳開來,成為彝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項體育運動,并一直傳襲下來。
現在,無論是彝族的火把節(jié)、彝歷年,還是平日的祭祀、婚慶,都將摔跤列為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特別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了營造一個喜慶的氛圍,只要有婚禮,必有摔跤比賽。而這種比賽一般在雙方親友之間展開,不管是送親還是迎親的隊伍中,都會有各自請來的摔跤高手。由于比賽目的以助興為主,絕大部分情況下雙方會比成平局。但也有例外,如果其中一方對婚事的某個環(huán)節(jié)感到不滿,就往往要在比賽中決出一個勝負,甚至會鬧到不歡而散。
彝族的摔跤比賽,常常在集會上舉行。人們自發(fā)地聚集在壩子里,圍成一個圓圈,然后由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圈內放著兩根腰帶,主持人開始用激昂的語言調動大家的激情,待有一人按捺不住,走進圈內撿起地上的腰帶并拴在腰間,只要另一個應戰(zhàn)也拴上腰帶,那么就預示著比賽正式開始。比賽采用“擂主制”,勝者為擂主,敗者則淘汰、退居場外,再由新的挑戰(zhàn)者進入場內,繼續(xù)爭奪擂主。誰能堅持到最后,且無人再與之較量,誰就是本次比賽的最終優(yōu)勝者。
云南的彝族,幾乎所有支系有摔跤運動,但其稱呼卻各不相同。如指跤、扳跤、跌跤、摜跤、干跤、拔腰、抱腰、跌四腰、跌四把腰等。而在形式上,滇中、滇南為自由式摔跤,裸上身,著長褲或短褲,系腰帶,雙肩著地者為負。比賽中可用腳絆,比較接近國際自由式摔跤。滇西、滇西北、滇東北則為預備式摔跤,分系腰帶和不系腰帶兩種,選手劃圈為界或在簸箕中摔跤。比賽時,雙方先互相抱腰,或抓住對方腰帶,作預備姿勢后才開始比賽。比賽中分腳絆和不用腳絆兩種,多數以將對方摔倒在地為勝,有的則以將對手抱起扔出場外為勝。
此外,在彝族中還流行一種單手單腳式摔跤。即雙方在對抗前,先側身并排摟住對方的肩,腳相互勾纏后,聽令開始摔跤。比賽中對抗雙方相互抱住和勾住的手腳不能松開,且以將對方摔倒并按住使其翻不起來為勝。現在,彝族式摔跤按彝族語統(tǒng)一命名為”格”,是全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摔跤類的競賽項目之一。
格是擂臺賽,而擂臺賽沒有限制個人的取勝次數,擂主一旦取勝就得繼續(xù)比下去,直到失敗為止。因此,有經驗者一般并不急于上場,而是靜觀賽程的發(fā)展,待主要對手體力消耗后再出場參賽,以加大自己比賽的勝算。所以,參加擂臺賽除了要有高超的摔跤技能以外,還需要強壯的體格和持久的耐力作支撐。彝族的各村寨間也經常舉行團體摔跤賽,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村寨參加比賽時,雙方對手則一般由主持人挑選配對。比賽雙方的年齡、體格要大體相同,且采用三局二勝制,最后以得勝人數的多寡來決定名次。彝族摔跤的形式依地域差異而有所不同。
在四川越西、喜德、甘洛、昭覺等地,其摔跤動作主要有:“下絆”,即把對方的身體重心移動后,用腳或膝勾住其下肢,使之失去重心而摔倒;“挑”,是在雙方移動的過程中,抓住有利時機,將對方抱在空中,利用膝或腰、胯的扭轉,將對方猛摔在地(這是一個難度大、技術性強的動作,要求“抱”和“挑”幾乎同時完成,而且迅速連貫);“纏腿”,則是以肩將對方抵緊,用腿將對方纏住,使其失去重心而倒地;“過胸摔”,即在移動中,突然用力將對方抱住,身體后仰、扭身將對方摔倒。做這些動作時都要求干凈利落,方能獲勝。
雙方運動員必須雙手抓好對方腰帶(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或雙手在對方背后握抱)。運動員僅靠腰臂之力提起對方將其旋轉摔倒,禁用腳絆或蹬踹對方。運動員肩、背、腰、臀、髖、頭、體側,任何一個部位著地即為負。比賽按體重分為52kg、62kg、74kg、87kg以及以上五個級別。北嘎比賽要求運動員必須雙手抓好對方腰帶(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或雙手在對方背后握抱),僅靠腰臂之力提起對方將其旋轉摔倒,禁用腳絆或蹬踹對方。運動員肩、背、腰、臀、髖、頭、體側任何一個部位著地即為負。整場比賽分為準備開戰(zhàn)、推倒對手、摔倒對手、鎖定對手四個階段。
現時比賽,比賽場地一般選擇較平坦、松軟的草地或田地(也可用摔跤墊)。比賽采用方形或圓形場地均可,方形場地為邊長14m的正方形,圓形場地半徑為7m。場地各線寬均為10m。比賽時,運動員必須雙手抓好對方腰帶(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或雙手在對方背后握抱)。運動員僅靠腰臂之力提起對方將其旋轉摔倒盡用腳絆或蹬踹對方。比賽采用三局兩勝制,勝一局得1分,根據得分,確定一場比賽的勝負。平局的處理為先得分者勝;受罰次數少者勝,體重輕者勝,各項條件相同時拋幣決定勝負。
北嘎與其他摔跤類運動最大不同之處是,北嘎比賽既可以是個人賽,也可以是團體賽。個人比賽以個人在所屬級別內競賽所得的成績,確定個人名次。團體比賽以每個團體所有被錄取名次的運動員的成績總和,確定團體名次。比賽采用循環(huán)制或淘汰制。運動員年齡不受限制。按體重分為五個級別,為52kg級、57kg級、62kg級、74kg級和90kg級。全部比賽只稱量一次體重,開賽前一天稱量。每場比賽3局,比賽時間為每局凈摔3min,中間休息1min,每局中誰勝一跤即停止比賽,獲勝者即勝一局,如運動員需連續(xù)比賽,場與場之間至少有10min休息時間。比賽中雙方運動員同時倒地分不出上下、先后則判平跤,互不得分。進攻者膝先著地,判進攻無效。
絆跤是滿族、回族式摔跤也稱中國式摔跤,是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一項傳統(tǒng)體育運動。每逢農閑時節(jié),青年小伙就會很自然地聚集在一起進行絆跤。絆跤時要請中間人做裁判。比賽時,交手雙方出場,相對而立。當裁判宣布比賽開始后,雙方迅速抓抱對方,并用腿使絆,以最快的反應、速度和力量,將對方絆倒,并使對方的膝、臀或背部先著地。不限時間,一般采取三跤二勝制,并有絆跤口訣”花花摟腰,一抖三跤”。
“絆跤”現已被規(guī)范成全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摔跤競賽項目。按體重分為 52kg、57kg、62kg、74kg、90kg 五個級別,動員身著摔跤衣,在10×10m的比賽場地上進行互摔,以把對手摔倒為勝。比賽時,相互用手抓牢對方的跤衣或腰帶,采用背、絆、抱腿等招式。
與其他摔跤類運動的不同之處是,絆跤實行積分制,把對手摔倒為勝,評委根據動作質量對選擇進行打分,得分1-3分不等。每場比賽共6min,每3min休息1min,共3個回合,3回合累計得分最高者為最終勝利者。如果有選手提前得分超過10分比賽提前結束,該選手為最終勝利者。
摔跤在朝鮮族中有著悠久的歷史,朝鮮族語稱摔跤為 “希日木”。18世紀的學者抑得恭在其《京都雜志》中就曾提到朝鮮族摔跤有內勾、外勾、箍脖等多種動作。此外,據現代考古發(fā)現,在公元前一世紀,高句麗時期的角抵家玄室古墓中,就繪有摔跤的壁畫。
朝鮮族摔跤流傳甚廣,許多國家的摔跤都借鑒了朝鮮族摔跤的技法,有些國家甚至完全采用其技法,并稱朝鮮族摔跤為高麗技。現在,摔跤仍是朝鮮族群眾十分重視和喜愛、且開展較為普及的一項傳統(tǒng)運動項目。在朝鮮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及民間盛會中,摔跤都是不可或缺的壓軸項目。
在長期的競賽活動中,朝鮮族摔跤還形成了獨特的奪魁頒獎傳統(tǒng):即決出冠軍后,當地政府官員會親自將一頭披紅掛彩、膘肥體壯的大黃牛作為獎品給他。獲獎者在獲得獎品后,會騎在牛背上,繞場一周,顯示其英武,并對觀眾致以感謝?,F場觀眾則載歌載舞,以示祝賀。特別當奪魁者返回村子時,會受到全村人的熱烈歡迎。全村不論男女老幼,大家歡聚一堂,通宵達旦的慶賀和祝福。
希日木與其他摔跤類運動的不同之處使用摔跤墊和腿繩。如在室外,一般用細沙鋪就一個直徑為8m的圓形比賽區(qū)和0.70m的保險區(qū),中間部分沙層的厚度在0.50m左右,四周在0.20m左右;如在室內,則鋪上草墊子即可?,F在,一般使用摔跤墊。朝鮮族摔跤的特點十分鮮明,最主要的是使用腿繩。腿繩是用3m長的麻布或白布做成,其中90cm圍在腰際,剩下的有伸縮性地纏在右側大腿上。然后在腰間扎上1.5m長的腰帶。比賽時,雙方蹲著身軀略向前傾、右膝著地、左膝彎曲、足掌輕扣地面。參賽者用各自右手抓住對方腰帶,左手抓住對方腿繩,準備好后,聽到裁判員“開始”口令后,雙方即可同時起身用力。比賽可按體重分級別進行,一般采用三局二勝制。朝鮮族摔跤在長期的比賽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競賽規(guī)則。如,在比賽中不許扭對方的脖子和胳膊,更不許用拳頭擊打對方。其比賽形式可分為攻擊式摔倒和防御式回旋兩種。由于其動作技術簡單,又不受場地器材限制,一直很受歡迎。
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和健身功能,在各民族相應的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各個跤種進行對比研究,無論是對我們的教學活動還是傳統(tǒng)的文化的繼承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