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陽
(中山大學 中文系,廣東 廣州 510000)
陳澧,字蘭甫、一字蘭浦,號東塾,廣東番禺人,清代著名學者。其學所涉頗廣,于詩文、經(jīng)史、樂律、算術等方面均有建樹。中山大學圖書館藏陳澧批點本《日知錄》八冊,涉及《日知錄》相關內容的評述、辨析等,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其批語字跡與中山大學圖書館藏陳澧手稿《東塾雜俎》字跡完全一致。此外,有批語見于陳澧《東塾讀書記》,如《日知錄》卷三《韓城》篇“梁山、韓城皆有,不言其地”句,眉批:“《毛傳》云:禹治梁山,據(jù)《禹貢》‘治梁及岐’之文也,安得云《毛傳》不言其地乎?”(十九頁)亦見于《東塾讀書記》卷六,云:“王肅自謂述毛,然有非述毛者?!绒攘荷?,維禹甸之’,毛傳云:‘禹治梁山’,此‘治梁’二字,用《禹貢》‘治梁及岐’之文也?!盵1]115所以,此本當為陳澧親筆批點無疑。
《日知錄》三十二卷,索書號:1249,凡八冊,每半頁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單邊,單魚尾,版心上刻卷數(shù),下刻頁數(shù)。是書第一冊封面有“番禺陳氏東塾藏書印”朱文方印,扉頁題“《日知錄》,顧寧人先生著,經(jīng)義齋藏板”。篇首有潘耒序,鈐“潘耒之印”白文方印、“學于舊史氏”白文方印,第八冊末頁有“陳慶龢字公穆”白文長印。
顧炎武生前,《日知錄》已有初刻八卷本行世,康熙九年始刻,康熙十年完成。[2]8潘耒《序》稱:“耒少從先生游,嘗手授是書。先生沒,復從其家求得手稿,??痹偃?,繕寫成軼,與先生之甥刑部尚書徐公健庵、大學士徐公立齋謀刻之而未果。二公繼沒,耒念是書不可以無傳,攜至閩中。年友王悔齋贈以買山之資,舉界建陽丞葛受箕,鳩工刻之以行世?!盵2]2康熙二十一年(1682)顧炎武去世,潘耒從顧家求得《日知錄》全部手稿,經(jīng)再三校勘編輯,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始刊刻,為三十二卷,文字約多八卷本五倍。《日知錄》亦是三十二卷,當出于潘刻三十二卷本,扉頁題“經(jīng)義齋藏板”,“經(jīng)義齋”為嘉、道間蘇州胥門書坊[3],但所刻年月不詳。
封面“番禺陳氏東塾藏書印”朱文方印為陳澧藏書印,末頁“陳慶龢字公穆”白文長印為陳澧長孫陳慶龢印。陳慶龢,字公穆,一字悟庵,號容園,光緒十七年副貢,歷任廣雅書院分校菊坡精舍學長,內閣額外中書。入民國后歷任國務院咨議,外交部秘書兼參事,駐檀香山領事。建國后聘任中央文史館館員,著有《述訓》《蓉園雜鈔》等。
陳澧批點《日知錄》的百余條批語,在評述內容上,將直接評判、結合現(xiàn)實評點、補充評述三者結合;此外,辨析發(fā)微、駁問質疑、正訛文補脫文、注釋音義亦是其批點特色。解析如下:
(一)評述內容。陳澧對《日知錄》內容的評述可分為直接評判、結合現(xiàn)實評點、補充評述三類:
1.直接評判。如卷二十六《通鑒不載文人》:“此書本以資治,何暇錄及文人”句,眉批:“此論稍偏?!卑矗S汝成《日知錄集釋》云:“汝成案,不載文人是也,而屈原不當在此數(shù)。諫懷王入秦,係興亡大計,《通鑒》屬之昭雎而不及屈原,不可謂非脫漏也?!盵2]1486陳澧認為“此論稍偏”,或與黃汝成合。又如卷二十七《杜子美詩注》:“《行次昭陵》詩‘威定虎狼都’注引《蘇秦傳》:‘秦,虎狼之國’,甚為無理。此乃用《秦本紀贊》‘據(jù)狼、弧,蹈參、伐’”句,眉批:“此似不然?!卑?,“虎狼”到底出自何處,歷來有爭議,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箋》:“虎狼都,關中也。謂太宗之取天下,先以神武定關中?!短K秦傳》,‘秦,虎狼之國也。’”[4]《杜詩鏡銓》云:“顧炎武曰:‘《天官書》,西宮參為白虎,東一星曰狼’,《秦本紀贊》:‘據(jù)狼、弧,蹈參、伐’,乃是秦之分野,舊引《蘇秦傳》未當。”[5]《杜詩詳注》則備二說:“張延注‘太宗得天下,根本在先據(jù)關中’,《蘇秦傳》:‘秦,虎狼之國也’。顧炎武《日知錄》以虎狼為秦分野,蓋據(jù)《天官書》,‘西宮參為白虎,東一星曰狼’,《秦本紀贊》:‘據(jù)狼、弧,蹈參、伐’,此另一說?!盵6]陳澧云“此似不然”,或是贊同“虎狼”出自《蘇秦傳》。
2.結合現(xiàn)實評點。陳澧讀書,多會結合他所處時代的社會風氣來進行評點,如卷八《員闕》:“不過索一丁憂之缺”句,眉批:“近時外官有病危者,則群起而謀其缺矣?!本砭拧毒┕俦赜檬亓睢罚骸笆汲鲅a外”句,眉批:“今則外官不稱職,入為京官?!卑矗陨蟽蓷l批語,可見晚清官場風氣不好,病危的官員早就被同行虎視眈眈欲謀其缺,無能之人卻能為京官。
3.補充評述。補充評述又可分為引用解釋、自我闡發(fā)、補充說明三種:
(1)引用解釋。如卷九《京官必用守令》:“古者郎官出宰”句,眉批:“《韓非子》曰:‘宰相必出于州郡?!卑?,此條見于《韓非子·顯學》,原文云:“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7]此處強調文臣武將的選拔應注重基層工作經(jīng)驗。又如卷二十三《已祧不諱》:“宋真宗名‘恒’”句,眉批:“《論語·南人》章,《集注》諱‘恒’為‘常’。”按,此條見于《論語·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善夫!”朱熹《集注》云:“恒,胡登反。夫,音扶。南人,南國之人。恒,常久也”[8]。
(2)自我闡發(fā)。如卷七《朝聞道夕死可矣》,題上眉批:“愚謂道者,生死之道。有生必有死,有壽亦有夭。知此,則夕死可矣?!卑矗愬⒄J為的“朝聞道夕死可矣”,指生死之道,即要認識到生老病死是自然的事情。
(3)補充說明。如卷十三《重厚》:“今之詞人”句,眉批:“袁簡齋是也?!卑矗嘄S,即袁枚。袁枚的詩作被一些人認為是“淫詞艷曲”,陳澧亦認為如是。
(二)辨析發(fā)微。如卷三《韓城》:“世謂‘寒號’非也”句,眉批:“王肅好與鄭立異,因《潛夫論》有韓侯國近燕之說,遂以當時所謂‘寒號’者當之。酈道元又因王肅之說而以高梁水所出者為梁山,其實皆由于《潛夫論》之謬說耳?!卑?,《潛夫論》所謂“韓侯國近燕之說”,見于卷九“志氏姓”第三十五,云:“昔周宣王亦有韓侯其國也,近燕,故《詩》云‘普彼韓城,燕師所完?!盵9]《水經(jīng)注》云:“鄭玄曰:‘周封韓侯居韓城,為侯伯言,為獫夷所逼,稍稍動遷也?!趺C曰:‘今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世謂之寒號城?!盵10]黃汝成《日知錄集釋》云:“原注:《魏書·地形志》‘范陽郡方城縣有韓侯城’。楊氏曰:‘據(jù)《水經(jīng)注》,則周有兩韓國,不可不變?!盵2]167陳澧此處辨析“寒號”城錯誤根源,認為來自《潛夫論》的謬說。
(三)駁問質疑。如卷三《韓城》:“豈有役兩千里外之人而為筑城者哉”句,眉批:“燕師至韓,當時必有其故,但不可考耳,不能懸斷其必無也?!夺赂摺吩娫疲骸瓴?,召伯是營,有俶其城’。召伯可以營申伯之城,燕師不可完韓侯之城乎?”按,召伯,即姬奭,封地在薊(今北京)。申伯,姜姓,封地申國(今河南南陽)。二人封地距離較遠,但召伯卻謀求申伯的城池。陳澧以此來駁斥《日知錄》“豈有役兩千里外之人而為筑城者哉”。
(四)正訛文,補脫文。如卷三十一《鄒平臺二縣》:“晉囗梁鄒入鄒縣”句,眉批:“‘晉’下當是‘省’字。”按,陳澧批點本《日知錄》“晉”后脫去“省”字,黃汝成《日知錄集釋》“囗”作“省”。卷三十二《而》:“故后漢督郵斑碑柔遠而邇”句,眉批:“‘而邇’之‘而’當作‘耐’,即‘能’字也?!卑矗度罩浖尅纷鳌岸?。
(五)注釋音義。如卷三十二《巳》:“今人以辰巳之巳讀為士音”句,眉批:“‘士’字本上聲,今讀去聲亦誤。”《元》:“漢‘原廟’之‘原’,皆作‘再’字解”句,眉批:“‘原’即水源之‘源’,作本字解未為不可。”按,陳澧認為“原廟”之“原”可作本字解,《說文解字注》云:“‘原,水本也?!鞅咀鳌疽病=駝h正。月令《百泉注》曰:‘眾水始所出為百源。’單呼曰‘原’。累呼曰‘原泉’?!盵11]又如《豆》:“《史記》作飯菽而麥,下文亦作菽,古語但稱‘菽’,漢以后方稱‘豆’”句,眉批:“古音‘菽’與‘豆’同,故以同音假借用‘豆’字”。
“經(jīng)世致用”是顧炎武最重要的學術思想,即提倡學術應對社會產生實用價值。潘耒《日知錄序》云:“綜貫百家,上下千載,詳考其得失之故,而斷之于心,筆之于書,朝章國典,民土風俗,元元本本,無不洞悉,其術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謂通儒之學。”[2]2“匡世”“救世”是“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重要特征。在《日知錄》中,顧炎武多結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著力在學術中實現(xiàn)“匡世”和“救世”。
作為晚清嶺南的大學者,陳澧十分推崇顧炎武,這從其《日知錄》的批語中可以看出,例如卷七《聽其言也厲》:“言之決斷,若金之斬割”句,眉批:“《正義》名言甚多,自采無人拈出,惟亭林先生耳。先生之讀書,真不可及也。”他曾把顧炎武比作孟子,《東塾讀書記》云:“孟子論‘一治一亂’,而曰‘我亦欲振人心’。顧亭林之言,足以暢其旨?!ち衷诿髂?,亦一孟子矣?!盵1]63又《學思自記》云:“顧亭林之學,能有效之者乎,吾老矣。”[12]759可見陳澧十分推崇顧炎武。
陳澧尤其重視顧炎武經(jīng)世致用之學,他在《與胡伯薊書》中說:“《日知錄》上帙經(jīng)學,中帙治法,下帙博聞,仆之書但論學術而已。……吾之書專明學術,幸而傳于世,庶幾明理之人多,其出而從政者必有濟天下,此其在數(shù)十年之后者也?!盵13]陳澧所指的書,即其所著的《東塾讀書記》(又名《學思錄》),他在《讀書記序》中說:“生平敬慕顧氏《日知錄》,顧氏書畢載天下事,今惟讀書一事而已,不敢竊比也?!盵14]又說:“《學思錄》排名法而尊孟子者,欲去今世之弊而以儒術治天下也?!盵12]758可見《日知錄》對陳澧《學思錄》的成書具有重要影響,陳澧推崇顧炎武并重視其經(jīng)世致用的學術思想。
陳澧《日知錄》批語多體現(xiàn)“經(jīng)世致用”,如卷九《京官必用守令》,題上眉批:“京官必用守令,是也。然亦有籍者守令稱職則當久任,不稱職即當降黜矣。當如何而入為京官,宜更酌之?!庇秩缇硎稊M題》:“科場之法,欲其難,不欲其易”句,眉批:“不可太難,科場但取天下之中材,不可太難?!痹偃缇矶犊たh》“秦始皇議封建”句,眉批:“亭林先生欲使縣令世襲,余亦以為縣令最高之選,不過道士而已,而使世襲,太過優(yōu)矣。”以上皆可看出陳澧“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錄》自成書以來,閻若璩、沈彤、楊寧、錢大昕均對其有過??焙脱芯浚味S汝成博采諸家疏解,對康熙三十四年潘耒刻本《日知錄》逐卷校釋,成《日知錄校釋》三十二卷,此后其又經(jīng)過詳加審校,在撰寫《日知錄刊誤》《續(xù)刊誤》時,對原刻做了修正。至此,《日知錄》資料可謂大備。陳澧批點本《日知錄》的發(fā)現(xiàn),在諸家之外,可為《日知錄》研究和陳澧學術思想研究提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