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翔
為加強青少年的法治教育,《道德與法治》教材分別在小學和初中編寫了法治教育專冊。小學法治教育專冊安排在六年級上冊,是基于課程一至五年級散點式的法治教育進行的集中學習。例如第四單元第8課《我們受特殊保護》的教學目標是“了解不同年齡在法律上的意義,體會未成年人的特殊之處;了解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理解其法律意義和法律規(guī)則;體會家庭、學校、社會對未成年人的關愛和保護”。這是基于前三個單元的系統(tǒng)學習后,從未成年人受法律保護的視角,進行“知法守法、依法維權”的深度學習。
由于法律知識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離學生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如果處理不當,學生就會覺得內容枯燥,理解困難,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所以,在法治教育專冊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兒童的身心特點,在教材解讀、活動設計、課外探究等方面實施“童化”策略,通過“童化”視角、“童化”情境、“童化”實踐,使學生形成法治意識,培養(yǎng)法治思維,開展法治實踐,提升法治素養(yǎng)。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法治教育要求是“以基礎性的行為規(guī)則和法律常識為主,側重法治意識、尊法守法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要注重教學內容和方式的形象、生動,貼近學生實際,利用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從生活實踐中提煉案例,注重將核心理念、重要概念與學生生活實踐能夠接觸的事件相結合,與學生的理解能力相適應”。兒童法治意識的形成源于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師要從“童化”視角解讀教材,充分尊重、挖掘、利用兒童生活經驗,使之與教學目標對接。如此,法治教育目標才能在兒童生活經驗中找到基礎,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才能在兒童生活經驗的滋養(yǎng)下生根生長。
以“我們是未成年人”一框為例,幫助學生建構“未成年人”的法律概念是理解“我們受法律特殊保護”的基礎。教師播放一則青少年受侵害的案例視頻,請學生以“法官斷案”的形式辨析受害者“18周歲”與“18歲”的區(qū)別,使學生理解了我國對法定成年年齡有著嚴格的法律規(guī)定,年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特殊保護、對違法行為進行量刑的重要依據——不同的年齡段具有不同的法律意義,能享有不同的權利,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接著,教師出示印尼、美國、日本、朝鮮、意大利、德國、奧地利等國家16 周歲青少年的圖片,請學生判斷他們是否屬于未成年人。學生一致認定他們都是未成年人。這時,教師出示了世界各國法定成年年齡地圖,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式。學生通過地圖發(fā)現,世界各國的法定年齡從15~21 周歲不等,以18 周歲為主,是國家根據本國公民的身體發(fā)育、智力發(fā)展、學業(yè)需求、生活習慣和社會要求等國情確定的,由此體會成年的意義。
專業(yè)規(guī)范的“法言法語”都比較抽象,對沒有系統(tǒng)法律知識基礎的六年級學生而言,容易囫圇吞棗。教師緊扣“法定年齡”,以“童化”視角解讀教材,把握“未成年人”這一法律概念的“長度”“寬度”“厚度”,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解構和重構,讓學生在辨析、理解、質疑、探究中,厘清“未成年人”的法律意義,為學生理解未成年人的特殊之處以及需要法律專門保護做好了鋪墊。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活動型課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基于學生發(fā)展的現實和可能,以學生生活為藍本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幫助他們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建構有道德的美好生活。創(chuàng)設真實、貼切、有趣的“童化”情境是法治教育課堂活動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真參與、真討論、真探究、真思考、真表達,實現提升學生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的目標。
保護未成年人的專門法律有很多,“專門法律來保護”一框要重點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下簡稱《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這三部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針對《義務教育法》,教師設計了如下情境,請學生發(fā)表觀點:小A 及其父母對國學很感興趣,聽說某地有一家民辦“私塾”,在未辦理退學手續(xù)的情況下前往就讀。有的學生認為,學國學是在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應該前往;有的認為只學國學不利于全面發(fā)展,不能去;還有的認為那是民辦“私塾”,有可能不正規(guī),要先了解一下。近些年,因習武、學國學等特長培養(yǎng)產生的“新輟學”現象時有發(fā)生,教師有意將這樣的“童化”情境引入課堂,暴露學生的錯誤想法。教師請學生自學教材第75 頁的“活動園”后,設計了“模擬法庭”辯論活動,由教師扮演法官,學生扮演小A 家長、校長和雙方律師。為了“勝訴”,學生認真研讀相關法律條款,力圖體現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最后“法官”宣判:小A家長的行為觸犯《義務教育法》第二章第四條“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必須使適齡未成年人依法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不得使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輟學”,變相造成小A 無法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勒令家長立刻送小A回校學習。而所謂的“私塾”,不僅違反了《義務教育法》第三章第三十九條“國家實行教科書審定制度。教科書的審定辦法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規(guī)定”,違法使用未經國家審定的“四書五經”教材,而且作為一家營利性培訓機構,還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十九條“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自主選擇設立非營利性或者營利性民辦學校。但是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勒令“私塾”關閉整改。
對六年級學生而言,任何一部法律都是內容繁雜、語言晦澀、法理抽象的,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逐條學習。因為小學階段的法治教育不是為了培養(yǎng)專業(yè)的法律人士,而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預防犯罪、免受侵害的能力。教師用學生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設計活動,讓學生在貼近生活的“童化”情境中,提高了法治認知,培養(yǎng)了法治思維。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法治教育要更多采取實踐式、體驗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與法治事件、現實案例、常見法律問題緊密結合,注重內容的鮮活,注重學生的參與、互動、思辨,創(chuàng)新形式,切實提高法治教育的質量和實效?!睂嵺`探究是法律知識向法治行為轉化的橋梁。因此,教師要設計凸顯“童化”實踐的探究任務,引導學生用法律思維解決生活問題,推動學生從學法、守法向用法發(fā)展。
有學生認為對未成年人只有保護,不能懲戒,甚至對于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發(fā)布關于《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懲戒規(guī)則》)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也誤以為這是允許教師體罰學生,未成年人將不再受到保護。為了厘清學生的認識,在學完“特殊關愛 助我成長”一框后,教師出示了一道課后探究題:小明多次對同學施暴,并屢教不改。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懲戒嗎?這道貼近生活的辨析題引發(fā)學生思考,他們通過上網搜集資料或者調查、采訪身邊的人、制作犯罪類型統(tǒng)計圖,知曉了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法治觀念、身心發(fā)展不均衡、社會閱歷不足、辨別是非能力不強,進一步明晰了認知模糊點:《懲戒規(guī)則》賦予教師一定的懲戒權,與專門為未成年人制定的法律并不相背?!稇徒湟?guī)則》是用法律規(guī)定的方法懲戒犯了過錯的未成年人,使其認識到“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小錯不糾,必犯大錯”,以免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時保護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免受侵害。最后,學生用“童化”味十足的警示兒歌提醒自己提高自身素質,抵御不良誘惑,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此外,教師還可以拓展新的探究任務,如走進社區(qū)、法院、檢察院,了解全社會為預防青少年犯罪都采取了哪些行動,用繪本、日記、兒歌、照片、視頻等方式記錄下來,并制作成展板進行法治教育宣傳。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理解了“保護”和“懲戒”的關系,增強了遵紀守法的意識,提高了對法律的敬畏意識,有效杜絕犯罪的發(fā)生,學會依法維權和自我保護。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若能激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們發(fā)展?!痹谛W法治教育中,兒童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學會傾聽兒童的心聲,尊重、理解兒童,以“童化”視角、“童化”情境、“童化”實踐提高教學實效,用法律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一路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