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 玲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歸納為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英語文學閱讀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 學生每周3 課時的基礎課閱讀非常有限,為提高學生課外閱讀量,筆者所在學校開設了英語文學作品自主閱讀拓展課,選用適合學生水平的英語文學作品。高中英語教學引入文學作品閱讀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還可以促進他們思維和認知層面的發(fā)展,增強文化意識,從而實現英語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1]
閱讀后撰寫閱讀筆記是國內外英語教學常見的讀后活動。劉桂章等[2,3]學者建議學生讀后撰寫概述時盡量運用原文中的詞匯,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觀點、分析人物、評析作者的寫作風格、解析作品展現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谧x者反應理論,結合國外閱讀教學的經驗,筆者設計了閱讀日志(reading log)作為課后閱讀作業(yè),引導學生以讀促寫,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強化閱讀意識,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與作品互動,聯系生活實際,提升思維品質。
英語文學作品的選材至關重要。語言需適合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可以略有拔高;內容應符合高中生的心智特點、情節(jié)動人、立意深刻,有利于引發(fā)學生思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發(fā)展。自高一新生入學伊始,學校統(tǒng)一組織學生測試了閱讀藍思值(Lexile),學生藍思值多數在600—800L 區(qū)間,這為教師選擇圖書提供了依據,最終精選了如下作品供學生閱讀: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The Boy who could fly,The Green Room,Dare to Care,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The Great Gatsby,Holes,The Giver等。這些作品題材豐富,有人物傳記、名家名篇、經典作品簡寫本、當代國際青少年文學獲獎作品等,篇幅大多在20000—30000 字之間。這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文字優(yōu)美,富有人文性,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
筆者在英語文學閱讀中采用“閱讀→筆記→討論→分享”的流程,借鑒了克萊森(Krashen) 提出的持續(xù)默讀(Sustained Silent Reading)文學閱讀模式[4]。通過持續(xù)地、自由地閱讀,學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興趣,獲得閱讀體驗,從而提升閱讀素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填寫閱讀日志,記錄所學、所思、所悟。教師每周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日志,拓展課上組織學生討論本周的閱讀內容,鼓勵小組、班級交流,教師適時答疑解惑,帶領學生對小說進行更為細致地解讀。優(yōu)秀的閱讀日志會上傳到班級微信群中展示分享,也會不定期發(fā)布到學校微信公眾號,對學生形成激勵效應,鼓勵學生認真閱讀作品、用心完成閱讀日志。
1. 理論依據
伊瑟(Iser)和費希(Fish)是讀者反應理論(Reader Response Theory)的積極倡導者。伊瑟提出在研究文學作品時,不僅要考慮文本本身,還要考慮對于該文本的反應過程中的讀者行為。費希認為,閱讀的目的在于體驗作品對讀者施加了什么樣的影響,作品意義的構建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始終存在于讀者的閱讀活動中。根據讀者反應理論,在閱讀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對作品的參與和理解,鼓勵他們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分享閱讀經驗,激發(fā)學生思考、討論,挖掘文本的深層內涵。閱讀日志可以幫助讀者輸出語言和思想,實現有意義的建構。
2. 設計思路
閱讀日志基于對閱讀過程的回應,呈現了讀前、讀中、讀后等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了學習支架,為教師提供了評價工具。閱讀前預測內容;閱讀中摘錄好詞好句,及時書寫感悟,習得語言;閱讀后把握情節(jié)、分析人物、再到討論分享,聯系實際,發(fā)表個人觀點,語言輸入自然過渡到語言輸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
(1)從人物到情節(jié)
KWL(What I know-What I want to learn-What I have learned)理論,在閱讀前,引導學生預測閱讀內容,調動現有知識,激發(fā)閱讀興趣。讓學生做當天的閱讀筆記,回答以下問題:
① 你今天讀了什么?
② 有什么感受?為什么?
③ 你最喜歡的人物,在他們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④ 如果這些事情發(fā)生在你身上,你會有什么感受?
⑤ 關于今天所讀的,你有什么問題?
⑥ 你估計這個故事后面會怎樣發(fā)展?(如果沒讀完的話)
由淺入深,用自己的語言簡述故事背景、人物、主要情節(jié)、矛盾沖突、解決方法,回顧故事內容。選取一到兩個人物進行人物分析,包括外貌、性格、言行、思想,別人對他/她的評價。
(2)從關鍵詞到深入理解
邊讀邊摘錄好詞、好句,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學習語言。對于本周閱讀的內容,逐天記錄閱讀感悟,可以是情節(jié)回顧、預測故事發(fā)展、質疑、聯系生活或展開想象,由語言輸入過渡到語言輸出。
(3)從聯系生活到遷移不足
全書閱讀完畢,完成至少150 字以上的閱讀感想,角度自擬,并給出三條理由。要求選取一到兩個要點詳細展開論述,而非泛泛而談。
尊重學生個性化閱讀,學生可以書寫自己的所感所想,沒有限制。尤其是要引導學生思考作品對于個人的意義,與自己有何關聯,即與自己日常生活有關(Text to self)、與自己曾經讀過的故事有關(Text to text)、與世界上所發(fā)生的事情有關(Text to world)。作品中的人物也可能讓學生產生聯想,應鼓勵學生大膽說出心聲,分享感悟,由作品遷移到個人生活,體現作品的育人價值。
簡寫版小說The Phantom of the Opera(headwords 2300,Level 5,26075 字)情節(jié)跌宕起伏,蕩氣回腸,曾幾度被翻拍成電影、改編為音樂劇,蜚聲世界。教材S1B 第一課的閱讀語篇介紹了該故事的梗概,學生頗感興趣,讀后有意猶未盡之感。作為對教材課文的有益補充,教師組織學生利用一個月的時間,以持續(xù)默讀閱讀模式讀完全書,完成了閱讀日志、閱讀感想、人物分析等。在學生自主充分閱讀文學作品的基礎上,教師每周利用半節(jié)課時間組織小組討論本周的閱讀內容,答疑解惑,再一起分享感悟。在閱讀完全書后,展開了對人物性格成因的分析。學生之前填寫了閱讀日志,已有了充分的語言、內容、思想的準備,有利于自信地表達。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在文學作品自主閱讀拓展課上與同伴分享交流,能夠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體驗作品的魅力,抒發(fā)感悟。
課上,學生們有談到對正面人物Raoul的評價,他雖深情款款,但沒有設身處地為 Christine 考慮。他的愛與有時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有幾分相似,自認為對對方好,卻不知對方的真實需求。而Erick 對女主角癡迷的愛,充滿占有欲和控制欲,也是令人窒息的。所以,要試圖尊重、理解、包容他人,唯有這樣的愛方能讓人接受、長長久久。Erick 的悲劇的根源是他極度丑陋的外表,他耀眼的絕世才華也不能換取世人的接納,令人惋惜。以貌取人不可取,但悲哀的是,當今社會仍是個“看臉”的社會,學生們也表達了無奈與反思。
閱讀是思維延伸的過程,通過閱讀日志,學生與文本、作者實現溝通。學生在閱讀時建立自己的邏輯思維過程,擁有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與個人生活經歷聯系起來,建立批判性的閱讀思維,體現了作品的育人價值。
英語文學作品自主閱讀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興趣,不應該用傳統(tǒng)的測試形式進行評價。閱讀日志是一種有效的過程性評價方式,實現了教—學—評一致性。閱讀日志既是學習工具,也是評價手段。在填寫閱讀日志過程中,學生不會感到有壓力,樂意去記錄、表達思想,能較客觀、準確地反映學生的閱讀情況。學生是評價的主體,評價的宗旨在于促進他們更高效地學習。教師應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以鼓勵為主,充分肯定其優(yōu)點和進步。
1. 教師評價
教師每周收取學生的閱讀日志批閱,實時監(jiān)督學生讀書進度;同時,不定時地采取口頭反饋的形式,對小說不同章節(jié)內容進行問答,以確保學生的閱讀活動真實有效地進行,解決互動周期過長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2. 同伴評價
在研討課上,教師組織學生分享、朗讀優(yōu)美的段落、解析難懂的語句或段落。采用思考—交流—分享(Think-Pair-Share)策略,由4—5人構成小組,組內進行同伴交流互評閱讀日志。在課上可以開展一些活動,如 “My line”。一名組員向其他組員介紹自己在閱讀日志中摘錄的“Sentences”“My favorite part”,先朗讀出來,然后說明摘錄理由,其他組員必須作出點評。每人都有發(fā)言和點評的機會。這種做法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同時可以促進小組成員間的相互交流,督促每位學生認真閱讀小說,為自己和他人的讀書評價擔負起責任。
鼓勵學生提出個人閱讀中的疑難點,教師也可以事先根據閱讀日志,先設定問題,然后小組探討。例如,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供學生思考:① Which scene played a crucial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Can you elaborate on it in detail? ②What do you think of Erick? Can you describe his personality with adjectives? Give evidence to support your point. ③If you were Christine, would you accept the Phantom’s love? Why? 這些開放式的問題并無標準答案,有助于學生回顧故事情節(jié)、深入思考、聯系自我,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學生們分工合作,傾聽表達,平等對話,最后各小組派代表在班級內共享小組討論成果。優(yōu)秀閱讀日志在班級微信群乃至學校微信公眾號展示,以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間接地激勵所有學生好好讀書。
高中英語文學作品自主閱讀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對于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提高、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應起到指導的作用,靈活運用閱讀日志,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助力文學作品閱讀教學。
文學作品閱讀貴在堅持,教師應起到監(jiān)督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持續(xù)、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填寫閱讀日志中過程中,既要注重積累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還要引導學生關注深層的文本意義。教師通過問題和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參與文本解讀,共同探究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在主題意義、文化內涵。
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著眼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要使學生通過探究,展開思維層面的對話,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寫以及“我”是否贊成。學生通過語言表達思維,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具有操作性的閱讀日志,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分析、評價英語文學作品,鍛煉學生的寫作輸出能力,結合作品中的文化價值觀與個人實際生活經歷,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目前的教學實踐證明閱讀日志對學生自主閱讀、教師評價有積極作用,但還需完善、充實,并根據具體文學作品內容做個性化、精細化設計。我們希望最終能構建一套完整的、合理的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持續(xù)評價體系,助力高中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借用文學閱讀課這一重要平臺,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構建學生的思維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品格、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成為21 世紀的優(yōu)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