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位于中國中東部,介于長江與黃河之間,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并稱“四瀆”,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春影l(fā)源于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與湖北省隨州市隨縣交界之地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淮河干流流經(jīng)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
“太白橫云”太白頂
太白頂為桐柏山主峰,登頂遠眺,北視中原,南閱楚天,萬山俱下,極目千里,海拔1140米,又名凌云峰、白云山、胎簪山、大復峰,河南南陽市桐柏縣與湖北隨州市隨縣各占一半,太白頂離桐柏縣城約15公里,距隨縣縣城約75公里,橫跨鄂豫兩省,為千里淮河源頭所在地。
太白頂方圓數(shù)十里風物,印恭法師曾作《白云山志》予以詳盡記述。印恭法師,號體謙,法號常廣,俗名盛祥麟。1930年出生于湖北隨州解河一塾師門第。幼承家教,孔孟經(jīng)史無不熟讀。其母篤佛,日誦《心經(jīng)》,耳濡目染,已初解佛法四諦之理。1952年在湖北海會寺依海墨和尚剃度。1957年秋受戒于南京寶華山隆昌寺。為求索禪宗之機鋒妙諦,南渡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參謁一百一十七歲的當代著名禪師虛云老和尚,求其開示禪宗要旨。1985年返桐柏山,在太白頂四周結茅定居,農(nóng)作禪修,潛心佛學研究。
1985年,印恭法師開始撰寫《白云山志》(太白頂方圓數(shù)十里),對此范圍的山脈、峰巒、洞巖、溪潭、異石、墓塔、物產(chǎn)、寺廟、歷代高僧等盡力作了詳細的撰述,雖一丘一壑,亦必躬親實地考察。1986年10月,《白云山志》脫稿,原稿毛筆書寫,字跡秀麗,言簡意賅,圖文并存。該志立意雖偏重佛教,不具正規(guī)志書的規(guī)范,然所記之材料,對地方修志、水利、山地資源考察等仍有一定參考價值,開創(chuàng)了本山和尚著書立說的首例。該志文意略參古風、雋永清新,述雖不盡詳備,然山川之秀色、風物之概貌已躍然紙上。
在太白頂上,有座白云禪寺,被譽為中華佛教與道教的圣地。清初以前,桐柏山道教興盛,太白頂和桃花洞是桐柏道教的主要道場。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川紫微山宗林寺臨濟宗大和尚端德朝五臺山歸來,慕名進山,見群山巍峨,靈光徹天,一日登頂,觀地貌奇特而流連忘返,天色已晚,而道士不允許進觀內歇息,于是坐在觀外面的石礅上。當夜風雪交加,奇寒無比,及至天明云霽,道士見端德長老正襟危坐閉目未醒,而周身熱氣蒸騰,四近無雪,方知其為得道高僧。遂迎入石房供養(yǎng)拜之為師,并立誓言棄道皈佛。端德祖師即為四道人剃度傳戒,講經(jīng)傳法,并分授法號曰圓明、圓真、圓智、圓法,令圓明居留白云山太白頂,圓真下桃花洞分別開基建寺,而偕圓智、圓法歸蜀。圓明在太白頂之巔創(chuàng)建白云禪寺,時稱“太平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名“云臺禪寺”,與圓真創(chuàng)建的普化寺,形成以云臺禪寺和普化寺為主體的中國臨濟宗白云山系,端德長老被尊為臨濟宗白云山系開山祖師。自此鄂豫兩省諸多縣(市)香客結隊朝頂進香,絡繹不絕,香火頗盛,為全國佛教圣地之一。鼎盛時僧眾多達600余人,曾有“南普陀,北云臺”之譽。清同治年間,云臺禪寺和尚馬哈奈曾作為主僧奉詔入宮做佛事,佛事后獨受御賜千佛袈裟和金鉤玉環(huán),此物現(xiàn)藏于云臺禪寺作為鎮(zhèn)寺之寶。20世紀30年代,云臺禪寺法一和法達兩位法師分別在上海安國寺、北京無量寺弘法,兩人分化南北,時有“南法北達”之說。1954年,云臺禪寺和尚通性訪問印度,受贈玉佛一尊。1958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時,曾提出要專訪云臺禪寺,因為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該寺可謂高僧輩出,影響海內外,而且一寺跨鄂豫兩省,大雄寶殿在湖北境內,齋堂在河南境內,所謂“湖北上殿,河南吃飯”。前殿供道,后殿奉佛,佛道合一,非常獨特。如今殿堂巍峨,圣像莊嚴,門坊軒昂,規(guī)模宏大,僧人云集,游人如織。
云臺禪寺,在海拔1140米山頂上,是佛道臨濟宗白云山系祖庭,不少人譽之為“中原的布達拉宮”。由于太白頂橫空出世,古人稱這一壯美景色為“太白橫云”。
《西游記》創(chuàng)作之源
眾所周知,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線。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可謂家喻戶曉,而吳承恩創(chuàng)作《西游記》的靈感源泉之地,就是位于鄂豫兩省交界之地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也即淮河發(fā)源地。
古時,淮河被尊為“風水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便在這里建立了淮祠,從而歷代王朝皇帝祭“瀆”即有淮河。有數(shù)據(jù)顯示,僅明代祭淮就達36次之多,清乾隆皇帝親書《淮源記》也是對祭淮文化的最好詮釋。《爾雅》載“淮水與澧水同源俱導,東流為淮,西流為澧”,有“江淮同源”之說。主峰北麓山腳下的固廟村西嶺,至桐柏縣大河鎮(zhèn)土門村的新坡嶺一線為江淮分水嶺,東屬淮河流域淮河水系,西為長江流域唐白河水系?;春影l(fā)源于桐柏山太白頂北麓一個大峽谷,谷長8公里呈“∨”狀,谷深80~160米,當?shù)厝朔Q之為六盤谷。《岳瀆經(jīng)》載,“禹治水,三至桐柏山”,大禹治水的活動范圍是江、淮、河、濟四條大河,古稱“四瀆”?!队碡暋酚涊d:“導淮自桐柏,東會于沂泗,東入黃海?!惫呕春邮窃从谕┌?,東流經(jīng)河南、安徽、江蘇至淮安以東入黃海。
自固廟溯源而上,河道由寬而窄,沿岸有小橋流水,奇石險壁,茂密竹園,幽深水潭,走過六盤谷,源頭深谷中一處峭壁直上直下,宛如一矩形牛槽豎立在前方,不可攀越,當?shù)匕阎畼藶椤芭2蹨稀?。繞過“牛槽溝”,河道更崎嶇,河水左沖右繞從石壁上流過,后又“潛流地中,見于陽日”,再見到水的地方就是太白頂云臺禪寺山門左右兩側的桐柏山水位最高、水質絕佳、久旱不竭的“大淮井”和“小淮井”,石砌六角井臺,蹲身垂手可及水面。
這里除了祭淮文化,還有個就是西游文化。這一文化起源要從明朝嘉靖年間吳承恩在南陽新野縣當縣令論起。吳承恩曾多次到桐柏山游覽,后來根據(jù)“禹王鎖蛟”的故事,并結合桐柏山的水簾洞、通天河、放馬場、太白頂?shù)鹊孛源藶殡r形完成了文學名著《西游記》的創(chuàng)作。民間有一個故事說,吳承恩在寫《西游記》時,為孫悟空的創(chuàng)作而苦惱,在一個除夕晚上,他和鄰居老人一起守歲,老人便講起了大禹治水,擒拿水妖巫支祁的故事。巫支祁,臉像獼猴,闊腦門,短鼻子,力大無比,一個跟頭能翻十萬八千里,嘴巴一張,能吐得遍地都是洪水,大禹發(fā)現(xiàn)淮水泛濫是因為淮源有水妖巫支祁在作怪,于是便請來了天神庚辰捉住它,將它鎖在了龜山腳下。到了唐代,有個叫李湯的人擔任楚州刺史,聽說龜山下有個大鐵鎖,想一探究竟,就命人下去打撈,并動用了50頭牛將鐵鎖拉出。只見大鎖末端,鎖著一個形若猿猴的怪獸,隨著風浪闖上岸來。巫支祁因為囚在水中已過千載,壓抑如火山般爆發(fā),瘋狂地向人群撲去。幸好未掙斷鎖鏈,折騰了一陣后,拽著50頭牛一起沉入水底。吳承恩一聽這個故事豁然開朗,于是在他的名著《西游記》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機智勇敢、神通廣大的“石猴”來。為此,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明確指出:“淮河水妖巫支祁就是孫悟空的原型?!?/p>
《西游記》中所講的故事是關于唐朝玄奘法師偕諸位弟子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到西天取經(jīng)的過程,細看之下,《西游記》也是一部關于水的游記,孫悟空居住地是水簾洞,沙僧居住在流沙河,妖怪有黑魚精,還有海龍王、白龍馬……所取經(jīng)卷最后又在通天河被損壞,種種跡象表明,《西游記》里面摻雜了不少水的元素。事實上,真正的水簾洞,位于桐柏縣城西5公里,居挺翠峰48米高的絕壁上,距地高約20余米。印恭法師《白云山志》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水簾洞,廣二丈,深丈余,高朗明潔,形如屋舍,有溪流自洞頂而下,雨則洪濤奔吼,大似銀河倒瀉,響震山谷;晴則飛瀑萬縷,狀如霏玉噴珠,簾幕低垂。澗中古木怪石,含煙帶翠,游者登之,頓覺塵氛盡滌,俗慮冰消,易生修道之思。”還說水簾洞內有泥塑獼猴一尊,猴身上泉水涓流,灑在石缽中叮當有聲,洞口被山頂傾瀉而下的瀑布遮蓋,狀如珠簾垂掛。沿石壁有階梯和鐵鏈可攀緣而上,進入洞中,盛夏酷暑仍涼氣襲人。桐柏山水簾洞水,清純甘洌,四季不涸。洞外有寺,寺內墻上嵌有歷代文人游客書寫的稱頌水簾洞奇絕和幽美的詩文和題記。水簾洞被道家定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在洞內透過如雪飛簾,盡可遠眺太陽城等山色寺景,“水簾掛雪”是明清以來桐柏八景之一。
“風景名勝區(qū)”助力生態(tài)保護
在淮河源湖北和河南境內,各有一個風景名勝區(qū),位于湖北隨縣的太白頂風景名勝區(qū)和位于河南桐柏縣的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qū)。
太白頂風景名勝區(qū)位于太白頂南麓,以桐柏山主峰太白頂為中心,北至磨云山寨,南至田王寨。東與河南淮源風景名勝區(qū)相連,總面積75平方公里。景區(qū)內溝深崖險,峰巒雄奇,寺特寨古,山壑奇秀聞名遐邇。其中有清水寺、田王寨等二級景點4個,有塔林、太白紅葉等三、四級景點400余個。1997年該風景區(qū)被湖北省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qū),2007年,湖北省林業(yè)局批準同意隨州市建立湖北七尖峰省級森林公園,是太白頂風景名勝區(qū)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12月14日,風景區(qū)管委會正式掛牌,標志著對景點景區(qū)的管理走上正軌。2015年,又相繼成立了省級淮河源濕地公園,公園占有南北氣候過渡帶和江淮兩大水系分界線的特殊區(qū)位,是鳥類遷徙的中部通道,尤其是該公園具備淮河源地標的唯一性,能有效維護淮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及水體質量,保護全國地理南北分界線上特殊生態(tài)系統(tǒng)及生物多樣性,帶動隨州市生態(tài)旅游業(yè)和綠色產(chǎn)業(yè)發(fā)展。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qū)位于太白頂北麓,景區(qū)總面積266平方公里,核心區(qū)108平方公里,距桐柏縣城3公里,內分淮源、太白頂、桃花洞、水簾洞四大各具特色景區(qū)。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qū)特色性資源種類繁多,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互相融合,集雄、奇、幽、秀、險、深為一體,融淮源、佛道、盤古、紅色、《西游記》諸文化為一身。風景名勝資源在全國具有典型性、稀有性、多樣性和完整性等特征,是一處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科考、保健療養(yǎng)為一體的山岳型風景名勝區(qū)。2010年國務院發(fā)布第七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qū)名列其中,是南陽市唯一一家經(jīng)國務院批準的“國字號”風景名勝區(qū),也是河南省9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之一。
淮源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風景秀美,山水奇秀,古往今來無數(shù)名人墨客仰慕淮河源秀美風景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紛紛造訪桐柏山,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山水文化。相傳“漢朝三杰”之一張良,曾在太白頂隱居“辟谷”;西晉“聞雞起舞”的祖逖,也曾偕眷遷居桐柏山;唐代大詩人李白寫下“尋幽無前期,乘興不覺遠”的絕句;宋代詩人蔡襄留下“東南自古衣冠地,桐柏山前淮水春”的詩句;明代“弘正七子”之一的何景明則熱切表達了“他年淮源能相訪,桐柏山中共結廬”的強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