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huán)太湖地區(qū),你若是留意,便會發(fā)現(xiàn)與戰(zhàn)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有關(guān)的地名、河流名頗多,比如上海的春申路、黃浦江,無錫的黃埠墩、春申澗,江陰的君山、黃田港,凡此等等。此外,尊其為開縣鼻祖的湖州,在市民廣場為其塑像以奉;尊其為城隍神的蘇州,在唐代即建廟以祀。春申君黃歇何許人也?緣何在環(huán)太湖地區(qū)影響如此深遠呢?
黃歇所屬的黃姓,可上溯至遠古的黃夷部落。該部落發(fā)源于今內(nèi)蒙古東部、燕山南部的西拉木倫河一帶。在蒙古語中,西拉木倫河意為“黃色的河”。其后,該部落遷徙至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進而內(nèi)遷到中原地區(qū),在今河南省潢川縣一帶建立黃國。
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所滅。除部分族人留守潢川故地外,大多內(nèi)遷到楚地。今湖北境內(nèi)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地,皆因黃姓族人遷此定居而得名,并逐漸形成江陵黃氏、江夏黃氏兩大郡望。
公元前314年,黃歇出生。早年,他四處游學(xué),博聞強識,頗有口才。公元前272年,時年42歲的黃歇擔(dān)任楚國“左徒”一職,奉命出使秦國。
所謂“左徒”,是周朝時楚國特有的官名,屈原曾在楚懷王時任“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可以說“左徒”一職在內(nèi)政外交事務(wù)上,都有一定的話語權(quán),大致相當于左丞相,僅次于令尹,后人亦以“左徒”為屈原別稱。
當時,正值秦國出兵打敗韓、魏兩國,準備派大將白起率領(lǐng)秦、韓、魏三國兵力合力攻楚。此時的楚頃襄王感到國力日衰,無力抗秦,遂將國都遷至陳縣,隨時面臨亡國的危險。黃歇遂緊急上書秦昭王,鞭辟入里地分析天下大事,細說列國間的微妙形勢。他說,秦、楚兩國是列國中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如果秦攻楚,必然會兩敗俱傷,韓、趙、魏、齊等國則坐收漁翁之利。不若秦、楚結(jié)盟,聯(lián)合討伐列國。秦昭王聽后,亦覺得有幾分道理,遂立即“叫停”白起伐楚,派使臣向楚國送去厚禮,與楚國訂“睦鄰友好”盟約,互為友好國家。由此,楚國瞬間轉(zhuǎn)危為安,獲得了難得的喘息良機。
從“舉兵攻秦”到“罷兵和楚”,讓秦國態(tài)度來個180度大轉(zhuǎn)變,楚國也是要拿出極大誠意的,那便是將太子熊完滯留秦國作為人質(zhì),以體現(xiàn)與秦國友好的態(tài)度。
當然,太子熊完不是一個人,陪他一同留秦做人質(zhì)的,還有黃歇。
這一留,便是10年。
公元前263年,黃歇聞訊楚頃襄王病危,巧設(shè)妙計,助太子熊完驚險返回楚國。楚頃襄王去世后,太子熊完得以順利繼承王位,號為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熊完拜黃歇為令尹,封為春申君,賜淮北12縣予他。這12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南陽、信陽一帶的黃國、申國之地。申國以申為名,最早源于雷電崇拜,以電為圖騰,以“電”為神,因“神”與“申”諧音互通,故“申”也有神的含義。申字之前加“春”,意取勃勃生機、繁榮興旺之意,“春申”即由此而來。直到清代,今信陽市潢川縣城仍稱作春申鎮(zhèn)。
為報答知遇之恩,黃歇禮賢下士,廣招門客,精心輔佐政事。后人遂將黃歇與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并稱為戰(zhàn)國四君子。
在黃歇的治理下,楚國開始逐步走向“復(fù)興”。楚考烈王五年(公元前258年),秦國圍攻趙國。趙國向楚國求救,黃歇帶兵救援,成功退秦。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黃歇帶兵北伐滅魯,楚國疆域再次擴充。
雖“退秦滅魯”,實力略有恢復(fù),但面對日益強大的秦國,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楚國最終還是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將都城遷至壽春,退保江淮地區(qū)。
遷都壽春后,黃歇以淮北12縣地近齊國,請改封江東,考烈王應(yīng)允。
今日看來,黃歇之所以放棄淮北12縣,大致源于淮北12縣地近壽春,持有此“京畿之地”可能會讓楚王感到威脅,獻淮北12縣地于楚王,一則表達自己無謀逆之心,二則開發(fā)多年的“京畿之地”也可為國都提供賦稅來源。
至此,黃歇開始了對江東的經(jīng)營與開發(fā)。
何謂江東?
顧名思義,所謂江東,指長江以東的區(qū)域。從今鄱陽湖北部的九江開始,長江在此折向東北,流淌數(shù)百公里到達南京后,又折向東南方向的上海一帶注入東海。假若以九江至南京、南京至上海、上海至寧波,勾畫三條線作為矩形的三條邊,那么這個矩形區(qū)域便是廣義上的江東。而狹義上的江東范圍更小,則需縮小至長江以南、太湖以西、杭州灣以北所形成的平原區(qū)域,或稱為江東平原。
當然,稱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早期來講,江東之稱謂,從地緣政治來看,更多的是相對長江中游的楚國而言的。比如,唐代杜牧《題烏江亭》中“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所指的江東便是此處。隋唐以后,隨著南北大運河的開鑿,尤其是元明清京杭運河的開通,迅速將地緣政治由東西變?yōu)槟媳?。從定都華北平原,“背北面南”的君王來看,用“江南”概括此地要遠比“江東”更為貼切。于是,清代康熙、乾隆出巡此地時均是下江南,而不是下江東。
那黃歇又是如何做的呢?
在改封江東的這一年,黃歇即開始著手對時稱“吳墟”的蘇州闔閭城進行整修,在今蘇州城北重新修建城郭和宮室,以至于多年后太史公仍感嘆“盛矣哉”。相傳,精于治水的黃歇,在整修蘇州城時,得知太湖較蘇州城地勢高出許多,雨季洪水暴漲,極易造成水患。為消除這懸在頭上的“太湖水患”,他在城內(nèi)多開水道,使城內(nèi)水系貫通,水流通暢。同時,封堵了城西青門的水門,讓骨干水流繞道入城,增開了薪門水陸城門。經(jīng)過黃歇的修浚,蘇州城實現(xiàn)了水陸通暢,水患盡除。今蘇州相城區(qū)黃埭鎮(zhèn),曾名黃申埭,即因黃歇動員民眾于此修筑堰埭而得名。
蘇州民眾感懷黃歇功績,將其奉為蘇州城隍神建廟供奉。所謂城隍,是古代傳說中守護城池的神。一般來講,被奉為城隍之人,多是一些為當?shù)匕傩兆鲞^好事,受人愛戴的地方官,在去世后被奉為城隍爺,視作當?shù)厥刈o神進行奉祀。兩千多年的歲月里,黃歇的名號在無形中已經(jīng)化為民眾心靈的高山,被人萬世追祭。
不僅如此,在太湖南岸,黃歇還選址筑城,以“城面溪澤,菰草彌漫”設(shè)菰城縣,這是湖州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縣治建設(shè)之始。秦統(tǒng)一六國后,改菰城縣為烏程縣。漢初,又將烏程縣遷至項王城(今愛山廣場一帶),菰城遂廢。南宋年間,菰城城址成為牧馬寨,專事養(yǎng)馬。到了明代,菰城已成為時人訪古懷古之地。
一個夏日的午后,我來到湖州市郊道場鄉(xiāng)菰城村的菰城遺址,登上殘高近十米的黃土城墻,眺望四周。此城背依和尚山,前臨苕溪,背山面水。一山一水之間,菰城縣遺址默默佇立。整個古城,分內(nèi)外兩城。外城略似圓角等邊三角形,內(nèi)城又稱子城,位于外城內(nèi)南隅。看到如此氣勢恢宏的古城,眼前不禁浮現(xiàn)了兩千余年前,黃歇勘測選址,民工擔(dān)土筑城時的場景……
其實,在湖州境內(nèi),還有個吳王闔閭弟弟夫概修筑的邱城。夫概在太湖西南筑“三城三圻”作屯戍之所。城屯步兵,圻屯水兵,城圻相連。吳城連斯圻、彭城連石圻、邱城連蘆圻,吳城、彭城在長興境內(nèi),邱城在湖州境內(nèi)。據(jù)此,有人認為湖州最早的城應(yīng)為邱城,大致僅從“城”之名做出了判斷。若是究本析源,邱城只能視作軍事?lián)c,并不是官方的行政建制意義上的城,不具備行政管理職能。因而,湖州建城最終還是始于菰城,黃歇為湖州“開城鼻祖”。
此外,在今無錫古運河中心的黃埠墩,據(jù)說是黃歇修浚、治理芙蓉湖(今京杭運河)的遺跡。黃歇曾派兵扎營墩上,是為“黃埠墩”名稱的由來。他還組織民眾在芙蓉湖“立無錫塘”,也就是在運河邊上修筑塘岸,用來規(guī)范航道。故而此段運河也有“塘河”“塘岸”之名。
在江陰地區(qū),流傳著黃歇治水屯田的故事。春秋時期的江陰地區(qū),土地卑濕、田地惡穢。黃歇對江陰境內(nèi)的芙蓉湖(又稱三山湖)進行治理,設(shè)置上屯、下屯墾拓荒地,并開鑿黃田港,疏泄淤水,保障水路暢通。
環(huán)太湖區(qū)域,眾多治水成就均附加在黃歇身上,顯然有夸大的成分。
尤其是上海。上海別稱申城,視黃浦江為母親河。據(jù)說,黃浦江即因黃歇開鑿而得名。此外,境內(nèi)還有春申塘、春申村、春渡社區(qū)等地名,曾存春申君廟、春申侯祠,現(xiàn)存春申君祠堂等建筑,報紙稱作申報,球隊稱作申花,可謂與春申君黃歇聯(lián)系最緊密的城市。
黃歇真的開鑿了黃浦江?
據(jù)考證,“黃浦”之名,始見于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高子風(fēng)為西林(今浦東三林塘西)南積教寺所作的碑記。元代任仁發(fā)的《水利書》才明確提出“黃浦江”之名。將黃浦江與黃歇聯(lián)系上的,是明弘治《上海志》引用了御史馮允中的“黃歇江頭曉問津,東風(fēng)初轉(zhuǎn)浪花新。數(shù)聲寒雁余霜后,半日荒城到海濱”。詩中,將黃浦江寫為黃歇江,由此開啟了黃歇治理黃浦江的濫觴。其實,因長江泥沙的淤積,今上海大部分地區(qū)在唐代以后才形成,戰(zhàn)國時期不可能開鑿黃浦江。另一方面,如果黃浦江與黃歇有關(guān),不會從先秦到明代一直不見記載,銷聲匿跡,到明代中后期才突然見于典籍。
訛傳也罷,附會也好,不可否認的是,在環(huán)太湖區(qū)域,春申君黃歇已然成為這一區(qū)域的集體文化符號,其功績以治水英雄、開城之主為多。歸根溯源,一方面或與春申君身居高位、聲名遠播的偉岸形象以及積極治理吳地有關(guān),故而地方民眾敬而奉之,甚至不惜夸大附會。另一方面,可能出于追求名人效應(yīng),為本地溯源名人經(jīng)略的典故,從而增添濃厚的歷史人文底蘊,以構(gòu)建更為廣泛的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