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月餅圖,都是一樣的雙黃白蓮蓉,我用藍色陶瓷盤裝點,朋友用鋁制盤子,朋友說瞬間拉出了五星級酒店出品和超市出品的差距。畢竟,人靠衣裝,食物要靠餐具裝。坦白承認,我愛下廚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用好看的器物。即便看美食劇,也總愛看食物與餐具的搭配。
日本電視劇《孤獨的美食家》里,餐具的存在自然地融化在主人公五郎動人的吃相里。他大口吃嫩雞的時候,桌面上是一整套適宜的碗碟。湯和米飯用不同尺寸的藍色染付碗,水杯用素色手捏陶器,下面放布藝杯墊,主菜用白色圓盤,小菜用水藍色淺盤,烤魚用長方形盤,而玉子燒的碟子是藝術(shù)的扇形。哦,是的,還有筷子,金色與黑色放進來,也沒有違和感。吃甜點的時候呢,水果多,就用藍白色四方深碗堆出高度,顯出顏色的豐富。吃中餐用一桌白色餐具,造型上取了巧,滿滿當當擺出來,就是一桌盛宴。明明都是一個人吃飯,所有東西堆在一個盤子里的我們,真的是在孤獨地吃飯;五郎也真的是孤獨的美食家,一桌的錯落有致,哪里還記得自己是一個人,即便吃得碗碟見底,也像個孤獨的君王。
其實,日本的美食劇,永遠不只是關(guān)于食物。日劇《深夜食堂》過于受寵,才會有國內(nèi)的翻拍,結(jié)果被吐槽東施效顰,沒有靈魂。這魂里不只是日本人對居酒屋的歸屬感,也有無處不在的食物美學。外表高冷內(nèi)心溫暖的老板,不只用食物治愈人心,也是器物搭配的高手。否則,奶油燉菜裝入棕色烤盤里烤得滋滋啦啦,色香味俱佳也就罷了,怎么一碗白色的烏冬面,也在寬口青瓷碗里看著有點誘人。
要說食物簡單卻看著誘人,小林聰美主演的一系列美食劇才叫平凡里的奇跡。《面包和湯和貓咪好天氣》里,她開一間社區(qū)小店,內(nèi)飾和餐具都是白色與原木色。三明治能有多復雜,無非是面包與配料的組合;日本的湯能有多好喝,也不過是多了些蔬菜的點綴??墒顷柟庹者M轉(zhuǎn)角的玻璃窗,簡單的干凈,出落成家常的高級。
同樣一套劇情,甚至同一班演員,把場景切換到芬蘭,就有了《海鷗食堂》。每次小林回到自己的住所,一壺酒,幾樣下酒菜,一樣一碟,好像一點一點吃,可以吃到天長地久。我甚至懷疑這些小物件是從日本帶去的吧,可是竟然覺得就算這些小物件要漂洋過海,也應該帶著,就得有這樣的儀式感。
有了儀式感,就算與世隔絕,也能保有最細膩的溫情。《南極料理人》是我反復看的喜劇美食片,沒有女主角,只有會做飯的雅人叔和一群愛吃飯的粗糙硬漢,開場就是讓人瞠目結(jié)舌的豐盛餐飲。碗碟多不怕,怕的是日子將就著過,讓人無端覺得被世界拋棄。
于是,又是一個人的早餐,我用精心搭配的碗碟吃出了“最好”的感覺。當美麗的器物這么輕盈地走近日常時,我開始相信,日常也許原本就這么美好。愛上儀式感的早餐,大抵是受了這份影響。也許犧牲了一點睡眠時間,但換來了特別美的內(nèi)心安寧。給多部經(jīng)典美食劇做過食物造型的飯島奈美說,每次看完劇本,她都會根據(jù)主人公的年齡、工作等信息,進行餐具的選擇,原則是符合人物的性格與愛好。難怪電影《海鷗食堂》的小林聰美,用的是更活潑的餐具,這更符合她在里面單純直爽的性格。
不過,買什么樣的器物,或者怎么搭配,坦白說,沒有那么多約束。像是每個姑娘都會有自己的穿衣風格,餐桌上的美學也無非是個人審美的映射。奇怪的是,我們往往愿意為衣服投資金錢與時間,卻覺得吃飯的工具不重要。也許是因為我們都更在意別人看得到的地方吧。
只是,那些別人看不到的自我滋潤,才最能給自己補充能量。這些人懂得,哪怕叫個外賣,也要好好擺放。
給自己買些喜歡的餐具吧,不只會愛上做飯,也會更愛生活。
(資源支持:微信公眾號“F小姐Mis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