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培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個重要場合對文化自信進行了強調和論述。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1)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實際上,文化自信是經久不衰的時代話題,它就像血脈一樣,源遠流長,成為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原始動力。中國在經歷了40多年改革開放的快速發(fā)展后,進入到新時代,文化自信被賦予了新的歷史意義。在新時代,高校肩負著傳承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使命,推進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使文化自信融入南粵校園,落地生根,已經成為廣東高校亟待解決的焦點課題。
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當下,關于這一思想的研究已經變成了學界關注的焦點課題,如何正確理解和傳承這一思想也成為學界的聚焦點。從歷史的邏輯看,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標志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覺醒;從現(xiàn)實的邏輯看,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標志著強國時代的文化自覺;從理論的邏輯看,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標志著基因符號的文化傳承。
要想正確地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就要深入到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語境之中,從歷史的邏輯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非常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他多次強調,“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yǎng)中國人的文化土壤?!?2)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回到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語境中,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人經歷了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卑再到文化自信的重新覺醒。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先輩們曾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世界文明提供了中國智慧。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中國曾長期是世界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正是在悠久而燦爛的文化長河中熏陶出來的一種自覺意識。鴉片戰(zhàn)爭之后,隨著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經歷了向國外學習“技術” “制度” “文化”的歷史。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向國外學習“技術”,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向國外學習“制度”,“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 “科學”的口號向國外學習“文化”。中國近代以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實際上是中華文明被強行拉入世界并被西方主導的過程。政治上的壓迫、經濟上的落后,滋生了文化自卑,以至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國外甚至在國內都產生了一種錯覺,即西方文化優(yōu)于中華文化,這是一種可怕的文化自卑心理。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中國文化自信的問題作為一個歷史性課題又被重新提了出來。習近平指出,“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fā)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3)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可以說,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正是在中華民族經歷了文化自卑之后的民族文化自信的重新覺醒。
中國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之后,即將步入強起來的新時代。強國時代不僅需要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硬實力,更需要文化的軟實力。從現(xiàn)實的邏輯看, 中國在經歷了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后,日漸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中國話語、中國方案、中國故事需要文化自信作為支撐。然而,中國經過革命、建設、改革后,在解決了“挨打” “挨餓”問題后,“挨罵”的問題凸顯出來。一方面,中國對世界的貢獻越來越大,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另一方面,世界的話語主導權泛西方化的現(xiàn)象仍然比較嚴重,中國話語仍然處在世界話語的邊緣。受此影響,用西方話語來解讀中國,進而用西方話語評價中國,甚至用西方話語污名化中國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習近平指出“如果我們用西方資本主義價值體系來剪切我們的實踐,用西方資本主義評價體系來衡量我國發(fā)展,符合西方標準就行,不符合西方標準就是落后的陳舊的,就要批判、攻擊,那后果不堪設想!最后要么就是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趨,要么就是只有挨罵的份?!?4)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7.要跳出西方話語的窠臼,必須重塑中國的文化自信。東西方文化從屬不同的文明體系,用西方文化、西方價值來解釋中國,不僅在理論上行不通,在現(xiàn)實上也不可行。實踐已經并將繼續(xù)證明,所謂西方的普世價值根本不適合中國,用其來解讀中國本身就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文化霸權思維。 實際上,“中國的現(xiàn)代化貌似‘很西方’,實際上卻‘非常中國’,因為我們有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書寫了屬于自己的現(xiàn)代性。”(5)陳曙光,楊潔.論文化自信[J].文化軟實力研究,2016,(3).在新時代,中國向世界顯現(xiàn)的不僅僅是日益崛起的經濟力量,與之相伴的還有發(fā)生在中國道路上的中國話語、中國方案、中國故事,這正是我們理解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現(xiàn)實邏輯。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我們這個民族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6)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歷史是帶有文化基因符號的,中華文化從古至今,再到未來這條文化的長河沒有斷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力就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無處不在。在四個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斷裂的國家。中華文明之所以歷經5000多年滄桑變化而長盛不衰,就是因為沒有拋棄傳統(tǒng),沒有割斷精神命脈,其“根”其“魂”一直延綿至今,成為支撐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強大文化力量??梢哉f,每一個中華兒女在血液里都流淌著中華文化的基因符號。在一定意義上,正是因為我們書寫的是漢字,傳承的是中華文明,才定義了我們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沒有消亡,她就像我們的母親河一樣,從古流向今,成為中華民族保持長盛不衰的不懈動力。
文化的本質是人化,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稱。而其功能是化人。中華文明講究做人應該具有“春風風人,夏雨雨人”的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才有了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因此,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都可以在文化自信中得到合理解答。從一定意義上講,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有特定的存在空間的,道路自信講的是路徑,理論自信講的是行動指南,制度自信講的是行為規(guī)范,而文化自信就像無形的磁場一樣,把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吸引和團結在一起,成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礎?!爱敶袊?,文化自信‘外化’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齻€自信’與文化自信之間是表與里的關系,‘三個自信’是表,文化自信是里;‘三個自信’形于外,文化自信修于內?!?7)陳曙光,楊潔.論文化自信[J].文化軟實力研究,2016,(3).因此,在一定意義上,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重新喚醒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基因符號,在四個自信中處于基礎性地位。
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絕不是純粹的概念之物,它來源于實踐并將指導實踐。在新時代,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本土化、大眾化、課程化使其在廣東高校的傳播成為可能。
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來源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種文化代表了中華民族的集體文化記憶,具有共性的特征。但從哲學的角度分析,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文化共性寓于文化的個性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新時代,高校要傳承好文化自信思想既要抓住文化的共性,給學生講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故事、革命文化中的感人故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奮斗故事,還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個性特征,給學生講好本土化的故事。廣東地處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秉承了嶺南文化的風韻,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積淀。自古又出英偉奇杰,其中所流傳下來的各種文化載體:文學典籍、歷史文物、民間風俗信仰、音樂戲曲、建筑、飲食文化等,這些都可以為探索“文化自信的廣東高校傳承模式”提供豐富的素材。在長期的文化積淀中,嶺南文化既繼承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開放包容的共性,又生成了“勇于創(chuàng)新”的個性特征,“在多種文化交匯的激蕩中,嶺南文化‘兼收眾長’正是為了‘益以創(chuàng)新’,這使得嶺南文化保持了一貫的活力與生長力,也使得嶺南文化作為一個開放的體系,在承傳的同時,也擔當著重構的使命。”(8)梁鳳蓮.嶺南文化的歷史與現(xiàn)實視界[J].暨南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2003,(5).改革開放后廣東模式、廣東經驗實際上是嶺南文化的一個縮影。從一定意義上講,要傳承好文化自信思想,有必要實現(xiàn)其本土化,以接地氣的方式傳承好嶺南文化的經典,講好廣東改革開放的故事,本身就是在傳承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在文化自信的傳承上,既要抓共性,又要重個性,兩者是統(tǒng)一的。把“嶺南文化”與“文化自信”結合起來研究,一方面可以依據新時代文化自信的戰(zhàn)略思想統(tǒng)領廣東本土文化的大發(fā)展;另一方面則可以在充分挖掘廣東本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為新時代文化自信思想注入新鮮血液,實現(xiàn)兩者的有機融合,使文化自信的廣東模式成為可能。
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絕不是什么學院哲學,它來源于中國人民的智慧,同時又服務于人民。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階段,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來源于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又以人民喜聞樂見的接受方式反哺于民。文化自信實質上是國民對文化的自覺,把文化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認真分析文化自信的生成過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文化自信的魅力在于它的潤物無聲,其形成在于“人化”,即是人民群眾在改造世界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而其價值在于“化人”,即發(fā)揮春風化雨的功能,塑造人、改造人。費孝通先生認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9)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95.因此,文化自信思想的大眾化過程,既是文化本身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講,文化自信的大眾化就是把理論從“天國”拉回“人間”,以最接地氣的方式給人以精神力量。但是,大眾化絕對不是娛樂化或庸俗化,而是以理論的說服力解答人民之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因此文化自信的大眾化過程,實際上就是用理論的解釋力講述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方案、中國故事、中國智慧的過程。從文化自信的大眾化這個角度看,廣東高校在傳承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時就有必要結合廣東經驗、廣東模式、廣東智慧,以最接地氣的方式實現(xiàn)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有效傳播。
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在廣東高校的傳播需要課程化,即文化自信需要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為此,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充分發(fā)揮主渠道作用,其他課程要各守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全國大學生的必修課,肩負著傳播中國正能量,構建中國話語,樹立中國自信的歷史責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為國家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重要責任和擔當,傳播正能量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基本的職責和無法推卸的責任,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切不可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悖論之中。傳播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要做到理論、現(xiàn)實的邏輯的統(tǒng)一,要傳遞給大學生滿滿的正能量,增強大學生對我們偉大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提升他們對時代的獲得感、存在感,打造大學生版的中國自信。其他課程要充分發(fā)掘“隱性”思政基因,積極傳播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結合廣東的本土特色,邀請知名專家、社會名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紅色文化傳承人進入大學開展講座,實施流動的思政課堂。總之,要實現(xiàn)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課程化,就要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yè)課、通史拓展課三位一體的課程育人格局,實現(xiàn)文化自信的“入耳”“入腦”“入心”。具體而言,要以親近學生、接地氣的方式,采取青年們最易接受的教學形式融入文化自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做到“入耳”;要圍繞同學們關注的時政熱點和自身成長問題,把文化自信和人生之問有機融合,用理論的科學性征服學生,做到“入腦”;要把文化自信和中國故事結合起來,感動青年人,做到“入心”。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課程化不再停留于對具體知識的闡釋,不再局限于對具體案例的編輯,而是從重塑學生思維方式的角度,以問題的視角,呈現(xiàn)知識,提高學生的獲得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融,實現(xiàn)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從專人向全員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
高校承擔著傳承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歷史使命,不同地區(qū)的高校傳承模式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廣東高校既要深入挖掘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又要結合廣東的地方特色,實現(xiàn)本土化改造,積極探索適合文化自信思想傳播的廣東模式,探索適合文化自信傳承的具體路徑。第一,積極挖掘廣東本土文化中的優(yōu)秀基因,構建廣東高校文化自信傳承的話語體系;第二,依托廣東信息化發(fā)展優(yōu)勢,構建廣東高?!盎ヂ?lián)網+文化自信”的傳播模式;第三,依托廣東的地緣優(yōu)勢,構建廣東高校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國際化方案。
構建廣東高校文化自信傳承的話語體系絕不是另起爐灶,搞一套廣東版的文化自信話語,而是在深刻理解把握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基礎上實現(xiàn)本土化轉換,是以一種接地氣的方式傳承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路徑選擇。因此,用什么樣的話語?怎樣使用話語?就成為我們不得不解答的一個課題。“話語乃是由實踐建構起來的,而不是由概念建構起來的。偉大的話語,背后總是有一個偉大的實踐樣本。中國話語的邏輯起點是 ‘中國問題’,中國話語的言說對象是 ‘中國樣本’,中國故事、中國奇跡構成中國話語最深刻的基礎、最充足的根據?!袊捳Z’的諸多概念及話語本身都是歷史的產物,正是我們 ‘運用這些概念所分析的那個歷史,實際上發(fā)明了這些概念’,而不是相反?!?11)陳曙光.中國時代與中國話語[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10).在一定意義上,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正是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它是中國道路的概念化表述,是對中國道路的話語身份認同。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已經終結,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和中國現(xiàn)代化的融合,已經使中國道路不可逆轉。實踐已經證明,文化虛無主義站不住腳。實際上,近年來,世界上的孔子學院越來越多,中華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文化,并最終愛上了中國文化。所以,在當今時代,所謂的文明優(yōu)劣論、文化沖突論等形式的文化虛無主義之說,可以休矣!因此,在新時代,要傳承和弘揚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就要旗幟鮮明地反對文化虛無主義。廣東高校要積極挖掘廣東本土文化中的優(yōu)秀基因,并與廣東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相結合,激活廣東的話語模式,用廣東精神、廣東實踐、廣東故事消解文化虛無主義,為傳承好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提供廣東智慧。
當下,隨著中國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我們已經進入到數(shù)字化生存時代。就像尼葛洛龐帝在其名著《數(shù)字化生存》中所言“計算不再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12)尼葛洛龐帝.數(shù)字化生存[M].胡冰,范海燕,譯.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7:前言61.00后的大學生作為互聯(lián)網的原住民,天生對互聯(lián)網有獨特的情結??梢哉f,互聯(lián)網正在影響并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甚至是思維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要推動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在廣東高校的傳承,就不能忽視互聯(lián)網的作用。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得天獨厚擁有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沃土,無論在數(shù)字化傳播的硬件和軟件上都處在全國領先地位。因此,充分利用廣東互聯(lián)網發(fā)展這個天然優(yōu)勢,把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轉化成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數(shù)字化符號,從而構建廣東高校“互聯(lián)網+文化自信”的傳播模式,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具體表現(xiàn)為三點:第一,有利于更快地傳承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和傳統(tǒng)媒介相比,互聯(lián)網具有即時傳播的特征。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就可以把關于文化自信的最新研究、最新案例、最新實踐通過互聯(lián)網的方式即時傳遞給學生,這種即時的傳播具有一種超強的時代感,讓學生產生思想共鳴。第二,有利于更廣地傳承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和傳統(tǒng)的媒介相比,互聯(lián)網具有傳播范圍廣的特征。借助網上直播、小程序、微信、QQ等傳播工具,傳播的覆蓋面會大大提高。第三,有利于更強地傳承習近平文化思想。和傳統(tǒng)媒介相比,大學生對互聯(lián)網的依賴度顯然更強。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把文化自信的概念性話語轉換成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化語言,通過圖片、聲音、動畫等形式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大學生,在一定意義上會增強傳播的效力。
依托廣東的地緣優(yōu)勢,構建廣東高校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國際化方案,是廣東高校傳承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路徑選擇。我們傳承和弘揚文化自信,并不是狹隘的“民族文化保護主義”,更不是文化上的“閉關鎖國”,恰恰相反,中華文化中具有一種“包容”的精神。我們不僅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中國經濟在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fā)展后,已經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開始從“長身體”階段過渡到“長精神”的階段。近年來,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人正以實際行動找尋民族文化之根。通過不斷深化文化事業(yè)改革,推出了一大批有影響、正能量的文化大餐。廣東高校應該秉承“開放包容”的情懷,在新時代應充分利用廣東地緣優(yōu)勢積極推動文化發(fā)展的國際化。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用平視的眼光看西方文化。文化的國際化絕不意味著民族文化的消亡,而是要用融入廣東的元素,彰顯廣東的特色。因此,文化國際化中要旗幟鮮明的反對“西方中心論”和西方“普世價值”,用平視的眼光看西方文化。第二,用客觀的眼光看中國文化。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既要看到中華文化的優(yōu)點,也要看到其他文化的優(yōu)點,要取長補短,推動中華文化融入世界。第三,不斷增強文化影響力。近年來,廣東高校正以實際行動擴大文化的國際交流,推出了一大批有影響、正能量、具有廣東元素的文化大餐,使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了解廣東文化元素,進而了解中華文化。廣東的文化話語正得到越來越多外國人的認同,廣東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