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霞 龔景進 劉育娜
(廣州市番禺區(qū)第七人民醫(yī)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妊娠期缺鐵性貧血是妊娠期一種常見的疾病,主要發(fā)生在懷孕的第2 ~3 個月,最常見于社會和經(jīng)濟地位較低的婦女。當血紅蛋白濃度低于110g/L時,可診斷為缺鐵性貧血,常表現(xiàn)為頭暈、心慌、乏力、食欲減退、惡性嘔吐等癥狀,孕婦常見的貧血原因是鐵元素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 缺乏,且妊娠期貧血可引起胎膜早破、胎兒生長受限、早產(chǎn)等并發(fā)癥,主要治療方式是口服補鐵制劑,而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對治療缺鐵性貧血具有重要作用[1-3]。目前研究表明,EPO 的生物學活性不僅限于血液變化,可作為細胞因子通過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對其他組織具有神經(jīng)保護、抗炎和抗氧化活性,能夠刺激一氧化氮和強化血管生成[1-2];另外,EPO 除了對造血功能的作用外,越來越多的人關注EPO 對胎兒的潛在作用及其在妊娠發(fā)育中的作用。本研究擬探討琥珀酸亞鐵聯(lián)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妊娠期缺鐵性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為早期治療妊娠期缺鐵性貧血婦女提供有效的方案。
選擇2019 年8 月—2020 年4 月于我院治療的妊娠期缺鐵性貧血患者80 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 例,實驗組年齡20~40(28.15±2.03)歲,對照組年齡22~39(29.24±1.28)歲。兩組年齡、體重、妊娠期等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選標準:妊娠18 ~35 周的患者;診斷標準[3]:貧血:紅細胞計數(shù)(HCT)<3.5×1012/L,血紅蛋白(Hb):<110g/L;輕度貧血:紅細胞計數(shù)(3.1 ~3.5)×1012/L,血紅蛋白:100 ~109g/L;中度貧血:紅細胞計數(shù)(2.1 ~3.00)×1012/L,血紅蛋白:70 ~99g/L;重度貧血:紅細胞計數(shù)(1.1 ~2.0)×1012/L,血紅蛋白:49 ~69g/L。
實驗組:患者口服琥珀酸亞鐵200mg/d,3 次/d 及肌內注射人重組促紅細胞生成素(rHuEPO)1000U,皮下注射,3 次/d;對照組:口服琥珀酸亞鐵200mg/d,3 次/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 周。
評價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患者缺鐵性貧血的改善程度,治療療效分為治愈、有效、無效[4-6]。治愈:患者臨床表現(xiàn)消失,各項化驗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臨床表現(xiàn)有所改善,各項化驗好轉;無效:患者臨床表現(xiàn)與各項化驗均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記錄兩組患者治療2 周后的血常規(guī)及血清鐵蛋白化驗結果,包括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以及血清鐵蛋白;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腹瀉、便秘、惡心嘔吐、血壓高、胎兒生長受限)。采用心電圖數(shù)據(jù)和胎兒運動活動監(jiān)測孕婦的一般情況和胎兒的健康狀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紅細胞計數(shù)(RBC)、血紅蛋白(Hb)、血清鐵蛋白(SF)及轉鐵蛋白飽和度(T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常規(guī)及血清鐵蛋白化驗結果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常規(guī)及血清鐵蛋白化驗結果比較(±s)
紅細胞計數(shù)(×1012/L) 血紅蛋白(g/L) 血清鐵蛋白(ug/L) 轉鐵蛋白飽和度(%)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實驗組 40 2.54±0.65 3.71±0.23 10.732 <0.001 68.12±12.29 112.56±14.25 14.936 <0.001 11.45±2.25 16.75±2.52 9.922 <0.001 13.26±1.36 18.21±2.64 10.542 <0.001對照組 40 2.31±0.72 2.86±0.42 4.173 <0.001 67.56±13.14 95.12±19.65 7.374 <0.001 11.58±2.56 13.41±1.26 4.056 <0.001 13.69±1.71 14.54±2.12 3.214 0.002 t 值 1.500 11.227 - - 0.197 4.544 - - 0.241 7.498 - - 1.245 6.855 - -P 值 0.138 <0.001 - - 0.844 <0.001 - - 0.810 <0.001 - - 0.217 <0.001 - -組別 例數(shù)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 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或精確Fisher 法統(tǒng)計,計量資料用t檢驗統(tǒng)計,P<0.05 為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1 周后,進行妊娠期缺鐵性貧血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實驗組治愈32 例,有效6 例,無效2 例,對照組治愈12 例,有效15 例,無效13 例;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的總有效率顯著升高(95.0% vs 6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患者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RBC、Hb、SF 及TS 明顯升高,且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比較[n(%)]
實驗組患者的腹瀉5 例,便秘4 例,惡心嘔吐為6 例,血壓高1 例,對照組腹瀉4 例,便秘4 例,惡心嘔吐7 例,兩組均無胎兒生長受限,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無顯著增加,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情況[n(%)]
妊娠期缺鐵性貧血在孕婦妊娠期內高發(fā),若不及時治療對母體和胎兒的危害嚴重,而有效治療妊娠期缺鐵性貧血對孕婦和胎兒妊娠結局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治療方法通過口服補鐵來平衡體內鐵含量,但療效緩慢,且仍有一部分胃腸吸收功能不好的患者未能達到良好的治療療效,既往研究提示輸血治療也可改善貧血癥狀,但不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1],因此,選擇內源性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替代治療方式已經(jīng)成為治療貧血的一種很有前景的方法策略。
EPO 是由166 個氨基酸組成的一種分子大小為34kD 的糖蛋白,主要來源于腎臟間質細胞(80%~90%)和肝臟Ito 細胞(10%~20%),少量產(chǎn)生于肝臟、肺、睪丸、子宮、脾臟、淋巴細胞、大腦巨核細胞和角膜細胞中,在胎兒時期,其主要來源于胎兒的肝臟和胎盤[1]。EPO 編碼基因位于7 號染色體上,其活性的靶點是位于骨髓中的造血系統(tǒng)中,主要調節(jié)紅細胞的生成。EPO 通過細胞因子受體的第一家族受體(EPO-R)對靶細胞發(fā)揮作用,EPO 和EPO-R 結合激活酪氨酸激酶JAK-2 通過轉錄因子STAT5 激活Bcl-2 和Bcl-XL 基因,可阻止血液中紅系前體細胞的凋亡,并刺激其向成熟紅細胞的分化[1]。研究表明,在子癇前期母體血漿中EPO 濃度升高,其原因是胎盤內的血流減少,胎盤缺氧,滋養(yǎng)細胞產(chǎn)生EPO增多有關,可糾正孕期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水平,另外,早期妊娠EPO能夠促進滋養(yǎng)細胞血管生成的作用[1,7]。因此,選擇EPO 治療妊娠期缺鐵性貧血患者是具有重要價值的。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總有效率與對照比較顯著升高,且兩組治療1 周后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血清鐵蛋白、轉鐵蛋白飽和度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增高,說明鐵制劑聯(lián)合EPO 治療能夠促進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生長,迅速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不良反應方面兩組間無明顯差異,進一步表明鐵制劑聯(lián)合EPO 無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相對安全,值得臨床應用。
綜上所述,采用琥珀酸亞鐵聯(lián)合EPO 治療妊娠期缺鐵性貧血顯著提高妊娠期缺鐵性貧血的療效,治療后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血清鐵蛋白、轉鐵蛋白飽和度水平明顯升高,且未增加不良反應事件的發(fā)生率,安全性可靠,對妊娠期缺鐵性貧血患者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