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祥 汪旦旦
案例點睛
敏銳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有了課堂教學的敏銳力,教師才能更好地立足于課堂之上,才能夠捕捉教學中的有效信息,才能夠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中的有利資源,讓課堂教學的效能盡顯。
去年初冬,根據(jù)臨清市教育局教研室啟動的“送教入?!被顒拥墓ぷ靼才?,我有幸成為幾名送課教師之一。按照要求,送課教師必須精心準備一節(jié)沒上過的新授課,為不同的兩個學校送課。經(jīng)過思考,我決定上六年級上冊第23課——古詩兩首中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送課的第一站是康莊鎮(zhèn)梅井中心小學,學校里只有一個六年級班,僅有17名學生。我想:學生少,我便可以顧及到所有學生。我的初步預設(shè)是:《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古詩闡明的道理,就是引導學生既要學習書本知識,更要學會親身實踐。我便想在課前交流熱身時,詢問一下同學們對自己的了解及初印象,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然后,課堂結(jié)束時,再讓學生交流一下對老師的印象,這不就和本詩所講的道理聯(lián)系起來了嗎?我為自己的這一精心設(shè)想暗暗高興。
然而,一切都沒有開始想象的那么簡單。當我問大家,昨天你們老師說沒說今天上課的老師情況時,同學們都搖頭說沒有。這咋辦?我靈機一動,說:“既然以前對我一無所知,那今天我們就認識一下。我姓王,咱班里跟老師一個姓的舉手!”班上立刻舉起了三只小手。我接著介紹說:“‘王字的上面一橫代表天,底下一橫代表——”“地!”學生立刻高聲說?!爸虚g一橫代表——”“人,對吧?”一個學生小聲嘟囔道。一時間,教室里的氣氛活躍起來。接著,我又利用介紹名字里的“金”“祥”兩字展開組詞訓練,師生之間的距離頓時拉近了。
當我接下來進行教學時,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竟然不認識“聿”字,并且整個教室中沒有一本字典。那就親自教吧!學生掌握了“聿”字的讀音后,我再采用加一加的辦法,讓學生組字組詞,學生自然想到了“津”字和“律”字,也很容易地聯(lián)想到了“天津”“夏津”“紀律”“法律”等詞語。我順勢啟發(fā)學生用“天津”“紀律”兩詞造句,學生答道——天津是我國的大城市——我們應(yīng)該遵守學校的紀律。我接著講道:“我們臨清自古就有‘小天津的美譽,我們要熱愛家鄉(xiāng)臨清!”學生在我的一步步引導啟發(fā)下,由識字到換字,再到組詞造句,最后聯(lián)想到有關(guān)臨清的歷史,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一個“聿”字,而是一連串的知識,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三維目標都得到了落實。
一堂課能不能精彩,能不能達到應(yīng)有的效果或是目的,很多時候不全是預設(shè)能夠完成的,教師的敏銳力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化尷尬為機遇,化平庸為神奇,讓課堂充滿了愉快的笑聲,充滿機智,充滿教育的和諧與情趣。
送課的第二站是康莊鎮(zhèn)肖莊中心小學,該校地處聞名全國的大蒜之鄉(xiāng)。所以,這節(jié)課我想在“大蒜”上做足文章。一是想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經(jīng)驗切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二是讓學生從有關(guān)“大蒜”的生產(chǎn)體驗中悟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在學校辦公室里,有一個巨大的物品引起了幾位老師的興趣。它長約4米,寬約1.5米,厚約十幾厘米。說它是黑板吧,它還有推拉窗;說它是櫥窗吧,又沒有透明的玻璃。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摸過來摸過去,誰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最后還是鎮(zhèn)教研室的高老師拿起一支粉筆,從中間空隙處探進頭,在另一面劃了幾下,高興地說:“的確是黑板,沒錯!”真是稀奇的黑板,從來沒見過。議論半天,不如動手實踐啊!想到這里,我頓時眼前一亮,何不將這件事當作一會兒上課交流的話題呢?
上課伊始,我改變了前天第一站上課的導入模式,將剛才發(fā)生的關(guān)于“黑板”的小插曲講給同學們聽,全場師生都聽得特別專注。隨后,我從當?shù)胤N植大蒜的農(nóng)業(yè)知識和技能入手,啟發(fā)誘導學生從中悟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全班50名學生個個興趣高漲,學習主動性強烈,整堂課學生學得輕松快樂。
敏銳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有了課堂教學的敏銳力,教師才能更好地立足于課堂之上,才能夠捕捉教學中的有效信息,才能夠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中的有利資源,讓課堂教學的效能盡顯。借用陸游的詩句便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