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新
五代十國是一個紛亂的時代,各路英雄豪杰依次登場,一個又一個王朝興亡更替,而錢氏的吳越國卻在亂世中存在72年(907~978年),實在有他的過人之處。錢镠作為吳越國的建立者,實行“保境安民”的基本國策,并以“善事中國”“勿廢臣禮”“不興兵舉”告誡后人,正是這一系列獨特的內政外交政策,為國都杭州和浙江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贏得了一個黃金時代。杭州人在一個比較和平、安寧的環(huán)境下,建設自己的家園,豐富著自己的區(qū)域文化,也使延續(xù)至今的西湖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吳越印記。
“保境安民”國策與吳越國大興土木、三筑杭城
錢王祠的主殿供奉著錢氏五王的塑像(神主牌位),而殿門匾額上大書著“保境安民”四個大字。吳越國實行“保境安民”“善事中國”的基本國策,使吳越成為“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之地。
錢镠在位期間,一方面在外交上主動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尋求中央王朝的庇護,并以此作為牽制周邊敵國、保障國家安全的戰(zhàn)略憑借;另一方面修筑國都的軍事防御工事,廣攬各方賢才,注重國內經(jīng)濟和文化建設。為了適應人口的集聚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鞏固防御,錢镠對杭州城垣做過多次拓展、營建。
據(jù)《吳越備史》所載,錢镠第一次擴建杭州城在大順元年(890)閏九月,“筑新夾城環(huán)包家山,洎秦望山而回,凡五十余里,皆穿林架險而版筑”。這段城垣的擴建,不僅擴大了杭城的西南部,而且使原來防御薄弱的西南部得到加強。
錢镠第二次擴建杭州城,是距第一次擴建三年后的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七月,這一次的擴建工程規(guī)模很大。據(jù)《資治通鑒》專條記載:“錢镠發(fā)民夫二十萬及十三都軍士筑杭州羅城,周七十里”。這一次擴建,是對隋唐舊城東北部所作的一個范圍更大的包圍,使得整個城成了名副其實的羅城(城外之城)。城垣總長度由三十多里擴至七十余里,州城面積擴大了一倍以上。
后梁開平四年(910),錢镠沿錢塘江邊第三次擴筑羅城,并在錢镠射潮附近的城垣新建一門,稱竹車門,這就是南宋以后的候潮門之前身。這一次的擴建,擴大了杭州的東南城。至此,吳越國時期的杭州城業(yè)已形成。
此外,錢镠還在鳳凰山東麓原唐代州治的基礎上大興土木,營建子城,作為國治。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到北宋初納土歸宋的錢氏吳越國,對杭州城垣的拓展與修筑,不僅增強了錢镠在軍事上的防衛(wèi)力量,也保證了杭州城市與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安全與穩(wěn)定,客觀上促進了杭州經(jīng)濟與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
“保境安民”國策與吳越國射潮筑塘,疏浚西湖
錢镠治理杭州最大的功績在于整治錢塘江海塘和疏浚西湖,達到“控江保湖”的目的。吳越國在錢镠統(tǒng)治時期,錢塘江潮水之患時有發(fā)生。“自秦望山東南十八堡,數(shù)千萬畝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命”。錢王射潮筑塘,不只是保護了杭州城,也圍墾了江涂的良田,而疏浚治理西湖,清除葑草,挖掘淤泥,疏通泉流,更是使杭州逐漸成為了繁華之地——“絲綢之府,魚米之鄉(xiāng)”。
后梁開平四年(910),錢镠增調數(shù)十萬軍民在沿江北岸,從六和塔到艮山門開展了氣壯山河的水利大作戰(zhàn),采用立幌柱、打竹籠的科學方法降服洶涌的海潮,筑起了一道堅固的捍海石塘,徹底根治了杭州城的潮侵之患,也留下了“錢王射潮”的美麗傳說。
錢镠修筑海塘,不僅是保護杭州城郭,還在于圍墾江涂良田。水利大備,歲多豐稔。錢镠說:“吳越境內,綾絹綢綿,皆余教人廣種桑麻,斗米十文,亦余教人開辟荒畝。凡此一絲一粒,皆民人汗積辛勤,才得歲歲豐盈。”
杭州歷史上,西湖經(jīng)歷了多次疏浚。西湖經(jīng)吳越疏浚治理后,不僅碧水瑩潔,波光粼粼,而且湖床加深,可停泊戰(zhàn)船。同時更進一步引湖水作為城內河流之水源,充分發(fā)揮西湖對杭州的有利作用。吳越西湖在隋唐經(jīng)營的基礎上,經(jīng)過錢氏數(shù)十年的整治,湖中白堤綠柳成蔭,芳茵遍地;環(huán)湖寺廟遍布,梵音不絕;孤山樓閣,一如蓬萊景色。
錢镠作為建都杭州的第一位君主,他擴建和發(fā)展杭州都城揭開了杭州長達千年的“西湖時代”的歷史篇章。
“保境安民”國策與吳越國打造“東南佛國”
吳越國即成為中世紀城市化領跑者,自然會誕生前所未有的“城市文化”。吳越錢氏營造了“東南佛國”,“佛教文化”在吳越境內大為昌盛。杭州佛教,始于兩晉,盛于吳越。吳越王崇尚佛教,不僅在鳳凰山麓興建了王宮,還興建了大量寺院和佛塔,廣鑿石窟造像和雕刻佛經(jīng)等,使國都杭州有“佛國”之稱。吳越的“佛教文化”給絢爛的西湖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吳越國統(tǒng)治者為鞏固統(tǒng)治,除加強國家機器外,還利用佛教作為教化民眾的手段,憑借積聚的財力大力提倡,使佛教盛極一時。吳越國時在杭州創(chuàng)建和擴建的寺院,有據(jù)可查的不下200余所。吳越國擴建了著名的靈隱寺,修建了凈慈寺,其他如九溪的理安寺、赤山埠的六通寺等等,都是吳越國時建造的。吳越國寺塔之盛,為南方諸國之首。杭州在吳越時所建的寺塔,現(xiàn)在尚在的有六和塔等4座。吳越國的石窟藝術,在杭州主要有慈云嶺等5處。
吳越諸王以杭州為中心,大力提倡佛教,使這一地區(qū)逐漸成為佛教的一大中心。吳越時期,杭州佛教禪學最興。吳越時期的佛塔、寺院、石刻造像、祠廟、道觀、城門遺址、行宮、書樓等類型的文物古跡,作為對西湖悠久歷史文化的實物例證,突出顯示了儒、道、釋不同的文化元素,以及皇家巡游、城市變遷等歷史事件對西湖文化景觀的形成與發(fā)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證明了西湖文化景觀文化價值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xù)性,充分展示了西湖文化景觀內涵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從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來,杭州歷經(jīng)數(shù)千年風雨。我們今天在討論西湖文化的深厚歷史底蘊時,能時時感受到吳越文化的深刻影響。
作者系杭州歷史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