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海燕
摘 要: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掀起了“國學熱”浪潮,小學語文古詩歌、小古文等教學地位不斷上升,同時要求教師注重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古文鑒賞能力,使其深化感知文化瑰寶,不斷增強古典情操,進一步促進自身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小古文的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小學語文 小古文 教學策略
古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瑰寶,同時也是民族語言文化的寶藏,學好古文是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并肩負著增強民族自信的光輝使命。從小學時期開始,就需要教師重視對學生的家國情懷進行培養(yǎng),這對學生的人生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和作用。語文教學中的“語”表示基本語法、文辭運用、句子結構;“文”則指押韻之美,是文本最深層內(nèi)容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要求教師兩手抓,做好“語”和“文”的訓練。一方面,要將語文科目基礎的語法知識教給學生;另一方面,在古文陶冶下,增強學習者的民族氣節(jié),實現(xiàn)深刻理解民族文化。
一、喚醒古典情懷
小古文這一書面語的形成主要基于古人的口語,字里行間充滿著文言文韻味,內(nèi)容更加淺顯易懂,便于理解及積累誦讀?;谛」盼恼b讀,有利于提高古韻審美、激發(fā)古詩文鑒賞興趣。但是,對于綜合語言能力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學習這類文章依然有著不小難度,很多學生提不起興趣,導致古文素養(yǎng)缺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重視學生興趣的激發(fā),調(diào)動其學習主動性,改善傳統(tǒng)教學中一字一句翻譯古文的不足,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點燃學習熱情,更深刻地感受古典魅力,給學生學習小古文帶來積極的情感因素。是以,教師可適當引入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法,來給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刺激感官體驗,使學生需求得以滿足,喚醒古典情懷,確保小古文教學的高效實施。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其以積極態(tài)度面對小古文學習,并深刻感悟古文魅力,體會古文學習樂趣,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高效實施。
二、文白對讀,觸摸古文
現(xiàn)如今,有非常多的經(jīng)典都被譯為了白話,如《曹沖稱象》《狐貍和葡萄》《晏子使楚》等,筆者以人教版《晏子使楚》與文言版《晏子使楚》為例。在人教版《晏子使楚》中,出現(xiàn)兩組關鍵詞,即“這是…不是…”“只有…才…”,啰啰嗦嗦,很不符合使節(jié)的莊嚴形象,更像是迂腐的老學究。而文言版《晏子使楚》中,雖然僅有18個字,但是字里行間鏗鏘有力,簡短卻也質樸,倒是非常符合使節(jié)的莊嚴形象。我們仿佛能感覺到晏子不怒自威,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就在眼前,這便是古文魅力所在,質樸卻不失力量,簡潔卻不失文雅。把文言譯成白話,反而使其失去了高貴氣質與優(yōu)雅風貌。在這種教學設計下,真正讓學生認識到古文魅力,點燃其古文學習熱情。
三、影視同行,走進古文
古文有著凝練的語言,同時年代甚遠,很多學生由于理解不了而喪失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將學生帶入古文世界中,這時“影視同行”便是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進行《伯牙絕弦》的教學時,教師可給學生播放悠揚琴聲和動畫短片,并在一旁配白:“身穿長袍、貴族扮相的,就是晉國上大夫——俞伯牙;凝神靜聽、布衣打扮的,是楚國一個樵夫——鐘子期,倆人由于一曲《高山流水》結成知音,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焙喍痰囊曨l再配上教師的旁白,輕松將學生思維穿越帶到了千年之前,此時學生熱情高漲。此外,在這種教學意境下,無形中給后續(xù)文本將要呈現(xiàn)的悲壯進行鋪墊,一舉兩得。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對于小學生來說,激趣方式不拘一格,教師要做出合理選擇,同時也應認識到:要使學生懂得小古文的學習是充滿趣味性的,學好小古文并非是特別困難的事情,如此一來,學生便能興致高昂地學習小古文,乃至愛上小古文。
四、延伸教學課程,促進思維拓展
小古文所具備的語法特征有其特殊性,同時涵蓋諸多傳統(tǒng)的語文知識,提高小古文教學質量,非常有利于學生學習視野的開闊,以及文化知識的拓展延伸。語文學科本身涉及范疇廣,有著龐雜瑣碎的知識點,想要學好語文,需要學生有著良好的思維發(fā)散能力,充分體現(xiàn)出教師在進行小古文教學時,要多加重視對教學內(nèi)容的延伸,進而促進學生思維不斷發(fā)散,習得更多語文學習技巧?;诖耍谡n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應用延伸式講解,引導學生不斷提高在古典文學方面的知識素養(yǎng),以此為基礎,積累豐富的學習經(jīng)驗,真正提高古文學習能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文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及語言知識,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小古文教學,需要教師全面融合其文體特征、學生文化基礎、認知能力等多重因素展開教學活動,并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培養(yǎng)愛國情懷與民族精神,不斷提升課堂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惠蓉.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策略探微[J].課外語文(上),2020(6):101,103.
[2]王江紅.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小學古文教學分析[J].軟件(電子版),2020(2):13.
[3]凌玲.文化傳承與理解:小古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教育界,2019(36):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