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鴻平
傳說上古三代(堯、舜、禹)主納忠諫,臣進直言,君臣和諧,民主治政,是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國、理想國?!渡袝罚ā妒?jīng)注疏》本)之《虞書》五篇以及《夏書》之《禹貢》篇便記述了其時的君臣對話與治國理政的諸多事跡。其中尤以《虞書》之《大禹謨》《皋陶謨》的大禹、皋陶的建言獻策最具魅力,于今也最具借鑒意義。
所謂謨,即計策、謀略。《說文》言部:“謨,議謀也。”《國語·魯語》:“咨事為謀?!薄洞呵锓甭丁の逍形迨隆愤€說:“聰作謀,謀者事也。王者聰,則聞事與臣下謀之,故事無失謀也。”《大禹謨》[1]記錄的,大致是這樣的事:帝舜在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上需要聽聽群臣的意見,于是大禹、伯益、皋陶各自進言獻策。大禹的獻策尤令帝舜動心,又考慮到自己已近百歲,執(zhí)政達33年,而大禹年富力強,一直勤勉于公務(wù),遂傳位給大禹。大禹的獻策何以令帝舜滿意?是因其最為貼近民生,最富誠意,也最為可行——特別是他講的“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即要求君王廣泛推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的道德教育,同時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給百姓衣帛食肉,使他們得以溫飽。大禹認為,講德就是使政治美好,而美好的政治并非空談,要落到實處,歸根結(jié)底是使天下百姓生活得好。大禹從實際出發(fā)而提出的國家謀略使帝舜大為感慨,覺得這次向臣下征求大計很有收獲。而他之所以視大禹為自己的接班人,就在于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為完成治水大業(yè)而“勞身焦思”“手足胼胝”。此外大禹提出并踐行的“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沒有根據(jù)的話不聽,沒有咨詢過大家意見的謀略不采用),也是一條重要原因?!洞笥碇儭酚涊d的一件事也令后人頗受教益:帝舜欲傳位給大禹,后者再三謙讓,并向帝舜推薦皋陶。帝舜經(jīng)過向大家咨詢,仍決定傳位給大禹。大禹即位之前曾征三苗,三旬過去,仍無果。這時伯益前來輔佐,向大禹直言:“惟德動天,無往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本褪墙ㄗh大禹不要蠻用武力,而是要以德服人;并且及時提醒大禹不要驕傲自滿,要謹慎行事。大禹當即采納,感謝伯益的進言,撤軍回朝。結(jié)果70天后,三苗前來歸順。
《尚書》中的《皋陶謨》[2],按《史記·夏本紀》“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與語帝前”的說法,所記主要是皋陶與大禹向帝舜的獻計;但這是根據(jù)《今文尚書》的載錄(其將《皋陶謨》與《益稷》合為一篇,統(tǒng)稱《皋陶謨》)作出的判斷。按《古文尚書》的內(nèi)容(《皋陶謨》與《益稷》各自成篇),《皋陶謨》就是大禹即位后,皋陶(時掌刑法獄訟)以臣子身份向大禹的進謀。皋陶進謀的要點有二,一是“知人”,一是“安民”。皋陶說:“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比绾巫龅健爸恕蹦兀扛尢仗岢隽艘浴熬诺隆弊鳛檫x人用人的標準,這九德是“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既寬宏大量又堅決威嚴,既性格柔和又堅定不移,既小心謹慎又嚴肅莊重,既辦事干練又嚴謹有序,既虛心納諫又剛毅果斷,既言行耿直又態(tài)度溫和,既著眼大局又注重小節(jié),既剛正不阿又充實全面,既勇敢頑強又善良有義)。須要注意的是,皋陶向大禹進獻的“知人”“安民”以及“九德”謀略,都是出于公心,站在國家戰(zhàn)略高度提出的;按他自己的話來講,乃“充迪厥德,謨明弼諧”(做君王者要真誠地遵循為君之德,做臣子的謀劃輔佐則要恰當高明)。難怪《尚書大傳》(舊題西漢伏生撰)記孔子的話說:“《皋陶謨》可以觀治”,的確如此。
注釋:
[1]《大禹謨》屬東晉梅賾所獻偽《古文尚書》,《今文尚書》無此篇,但為唐孔穎達等編定《尚書正義》所錄。
[2]《皋陶謨》與《益稷》在《今文尚書》中系一篇,在《古文尚書》里則分作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