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燕 張靈敏 趙志粉 賈志英 王素青 閆杜娟
腺病毒是導致嬰幼兒致死性肺炎的的主要病因,因其對機體細胞和體液免疫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易引起全身炎癥性反應甚至呼吸衰竭,且病情進展快、短時間內進行性加重[1]。臨床多予以俯臥位機械通氣以改善重癥腺病毒肺炎患兒氧合狀態(tài),同時結合開放式吸痰以防止呼吸道阻塞[2]。但由于患兒肺部疾病病變嚴重,支氣管黏膜腫脹較為明顯,任何操作致呼吸機治療中斷均會引起血氧飽和度下降,對肺通氣狀態(tài)造成影響。開放式吸痰需將人工氣道和呼吸機分離,造成長時間氣道壓力泄露,容易誘發(fā)肺萎縮和肺部感染風險[3]。密閉式吸痰是將吸痰管和人工氣道連接的密閉系統(tǒng),可與供氧設備、負壓吸引器連接一起同步使用,在重癥腺病毒肺炎患兒中有效。本研究探討不同吸痰方式聯(lián)合俯臥位通氣對重癥腺病毒肺炎患兒肺通氣狀態(tài)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感染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我院96例重癥腺病毒肺炎患兒。納入標準:(1)符合《實用兒科學》中關于重癥腺病毒肺炎診斷標準[4]且符合機械通氣指征;(2)氧合指數(shù)(PO2/FiO2)150mmHg以內;(3)氣管插管時間48h以上。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肺功能衰竭;(2)其他疾病引起的肺炎;(3)脫落病例。按照簡單隨機化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28例;月齡10~35個月,平均(29.45±3.45)個月;體溫39~41℃,平均(39.46±0.29)℃。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30例;月齡10~34個月,平均(29.41±3.32)個月;體溫39~41℃,平均(39.53±0.30)℃。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患兒家屬同意且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采取靜脈營養(yǎng)、抗菌等常規(guī)治療并經(jīng)氣管插管接呼吸機機械通氣。
1.2.1對照組給予開放式吸痰聯(lián)合俯臥位通氣治療 (1)俯臥位通氣:抬高床頭15~20°,由3人配合將患兒整體翻轉保持同軸側臥,將臀部、肩部俯臥,頭部向一側偏轉。同時,在額部或顳部、骨盆等部位墊乳膠手套水枕,防止胸、腹部受壓。俯臥通氣時間每天16h以上。連續(xù)至氧合指數(shù)為200mmHg以上。(2)開放式吸痰:給予純氧吸入2min,將呼吸機管路連接上方的孔打開,調節(jié)負壓吸引器壓力100~200mmHg,吸痰管經(jīng)萬向接頭孔植入氣管導管進行氣道分泌物吸引,吸痰結束后,連接呼吸機。單次吸痰時間15s以內,連續(xù)吸痰次數(shù)3次以內,嚴格無菌操作。觀察至停用呼吸機機械通氣。
1.2.2觀察組給予密閉式吸痰聯(lián)合俯臥位通氣治療 采用俯臥位通氣方法同對照組,接受2min純氧吸入后將密閉式吸痰管與呼吸機管路之間的三通裝置系統(tǒng)打開,調節(jié)負壓100~200mmHg,采用密閉式吸痰管進行吸痰,若吸痰管阻力感明顯時應邊吸引邊上提,且操作過程中注意觀察患兒反應,單次吸痰時間15s以內,連續(xù)吸痰次數(shù)3次以內,嚴格無菌操作。嚴格把握吸痰指征,觀察至停用呼吸機機械通氣。
(1)時間質控指標:記錄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2)肺通氣狀態(tài):治療前、治療后(停用呼吸機機械通氣)采取動脈血2ml檢測氧分壓(PO2)、二氧化碳分壓(PCO2)水平。同時,記錄機械通氣參數(shù):PO2/FiO2、呼氣末正壓(PEEP)。(3)VAP感染情況:治療后進行痰培養(yǎng),記錄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陰溝腸桿菌、銅綠假單細胞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檢出率。
表1 兩組時間質控指標的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通氣狀態(tài)的比較
表3 兩組VAP感染情況的比較 n(%)
重癥腺病毒肺炎是以持續(xù)性高熱、呼吸衰竭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其病情發(fā)展迅速且對呼吸機治療參數(shù)要求較高,持續(xù)時間長[5],目前對于該疾病缺乏特異性治療,臨床多采用俯臥位通氣以增加背側肺通氣量,重新開放萎陷的肺泡,改善氧合狀態(tài)為患兒救治贏得時間[6]。但因重癥腺病毒肺炎患兒易出現(xiàn)大量分泌物堵塞細支氣管,故給予開放式吸痰防止分泌物阻塞,但開放式吸痰在操作過程中需中斷呼吸機和人工氣道,使氣道直接與大氣相通,導致肺容量降低,對肺通氣狀態(tài)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延長機械通氣時間[7]。因此,轉變合理的吸痰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密閉式吸痰不需要脫開呼吸機,將吸痰管與人工氣道連接形成密閉式系統(tǒng),在吸痰過程中有效避免氣道與外界相通的同時能保證機械通氣穩(wěn)定和持續(xù)性,防止氣道壓力泄露引起的肺泡萎陷,抑制炎癥介質釋放對氣道造成的損傷且避免外來感染入侵,降低VAP發(fā)生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及ICU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01),表明密閉式吸痰聯(lián)合俯臥位通氣能縮短患兒機械通氣和ICU住院時間。俯臥位通氣能借助機體產(chǎn)生的重力,增加背側肺通氣量,改變膈肌位置和運動方式,同時聯(lián)合密閉式吸痰克服開放式吸痰需與呼吸機中斷的缺點,持續(xù)提供氧氣吸入,維持正常呼吸機供氧壓力,進而避免對循環(huán)和肺功能造成影響,以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和ICU住院時間。
PO2、PCO2血氣指標和PO2/FiO2、PEEP機械通氣參數(shù)均可反映機體肺通氣狀態(tài)[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PO2、PO2/FiO2高于對照組,PCO2、PEEP低于對照組(P<0.001),表明密閉式吸痰聯(lián)合俯臥位通氣能改善患兒肺通氣狀態(tài)。密閉式吸痰無需脫離呼吸機,在吸痰過程中可持續(xù)供氧,有效維持氣道壓力和氧合能力,避免因肺泡內氣體容量交換驟降而引起的肺泡塌陷,利于保護肺功能殘氣量。同時,能克服肺泡萎陷與復張形成的剪切力,減少了肺組織再損傷,增大氣體交換面積,改善肺通氣狀態(tài)。
呼吸道內以革蘭陰性菌和真菌為主,細菌、真菌長時間定植呼吸道易增加VAP感染幾率,影響患兒預后[9,10]。故采取合理的吸痰方式降低VAP感染至關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期間VAP感染菌落檢出率14.58%,較對照組33.33%低(P<0.05),表明密閉式吸痰聯(lián)合俯臥位通氣能降低患兒VAP感染。開放式吸痰方式需反復脫機操作,破壞系統(tǒng)密閉性,而密閉式吸痰作為密閉系統(tǒng),能確保系統(tǒng)密閉性,避免氣道直接與外界相通,降低含菌氣溶膠吸入。同時,該吸痰方式能有效避免突然增加的壓力對呼吸道黏膜造成的損傷,以降低VAP感染幾率。
綜上所述,密閉式吸痰聯(lián)合俯臥位通氣能改善重癥腺病毒肺炎患兒肺通氣狀態(tài),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和ICU住院時間,降低VAP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