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樹全,王虎明
(包頭市腫瘤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肝源性糖尿病( hepatogenous diabetes,HD)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糖尿病,發(fā)病率較低,隱匿發(fā)作,癥狀不典型,缺乏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癥狀,少見末梢神經及眼底微血管病變以及酮癥酸中毒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我們發(fā)現在HD患者中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PBG)、空腹胰島素(fasting insulin,FI)和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的發(fā)生率均高于2型糖尿?。╰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而視網膜血管性病變和心臟血管性疾病的發(fā)生率卻低于T2DM。臨床上如果不加以重視,HD常常與T2DM相混淆,不但延誤病情的治療還會加重患者的并發(fā)癥及住院費用。本文結合本院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診斷為HD的患者的臨床資料來分析該病的治療體會。
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本院腹部外科共發(fā)現23例HD,本院是腫瘤??漆t(yī)院,所以HD大多為肝癌患者,大部分患者都是乙肝(hepatitis B virus, HBV)患者。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齡為28-65歲,平均年齡為(54.3±8.5)歲。其中HBV為20例,丙肝(hepatitis C virus, HCV)為3例。肝病的病史為0-28年,平均為(13.7±2.2)年。糖尿病的病史0-15年,平均為(7.2±1.9)年。
目前HD并沒有明確的診斷標準,我國學者提出的診斷標準參考如下:(1)在明確的肝病病史之后或者與肝病同時發(fā)生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2)必須排除家族性DM病史,DM發(fā)作的臨床癥狀相對隱匿;(3)必須有生化檢查和影像學檢查能證明肝功能損害的臨床表現;(4)符合2010年國際糖尿病聯盟制定的標準:FPG≥7.0mmol/L,PBG≥11.1mmol/L,HbAlc≥6.5%,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FPG正常或略有升高,PBG≥11.1mmol/L可確診DM,若≥7.8mmol/L而<11.1mmol/L,則診斷為糖耐量減退;(5)檢測胰島素釋放試驗,FI水平高,餐后胰島素反應差或反應延遲;(6)FPG和OGTT數值的變化與肝功能指標變化明顯相關;(7)去除利尿劑、抗高血壓藥物、糖皮質激素、避孕藥和其他藥物引起的葡萄糖代謝紊亂,去除原發(fā)性糖尿病及腎上腺、垂體、甲狀腺等疾病所引起的繼發(fā)性DM[1]。
血糖控制參照如下標準:(1)滿意:FPG<6.1mmol/L,PBG<8.0mmol/L,HbAlc<8%;(2)較 好:FPG≤7.0mmol/L,PBG≤10.0mmol/L,HbAlc<10%;(3)不理想: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本組研究對象的主要臨床表現:具有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癥狀的有5位,乏力表現23位,惡心癥狀18位,黃疸表現6位,腹水17位,腹脹21位。肝硬化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8位,發(fā)生肝腎綜合征4位,肝性腦病1位,腔隙性腦梗死1位。
20人為HBV表面抗原陽性,3人為HCV抗體陽性,血漿白蛋白(30.8±4.1)g/L,谷丙轉氨酶(230.2±48.9)U/L,谷草轉氨酶(203.8±39.6)U/L ,總膽紅素(98.5±30.8)μmol/L,空腹血糖(8.4±2.2)mmol/L,餐后血糖(15.9±8.1)mmol/L,糖化血紅蛋白(8.24±2.45)%。
由于HD的治療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和指南。本組患者治療主要以去除原發(fā)病和減少臨床癥狀為主。其中11位患者行肝切除手術,2位行肝大部分切除,6位行半肝(左半或者右半)切除,4位行次半肝切除。手術要求必須有>2cm的切緣并且切緣為陰性,殘肝量≥250ml/m2,肝硬化患者切除量要小于全肝的一半。本組患者均給予飲食控制,適量運動,給予保肝、治療肝硬化并發(fā)癥以及對癥支持等治療,避免應用大劑量利尿劑和糖皮質激素誘發(fā)的高血糖。12位給予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6位給予口服阿卡波糖治療,5位給予口服二甲雙胍治療;其中血糖控制理想者8位,血糖控制較好者12位,血糖控制不理想者3位。治療過程中4位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低血糖反應,癥狀包括心慌心悸、出冷汗、頭暈、眼睛黑朦、饑餓感,低血糖發(fā)作時血糖為2.0-2.8mmol/L。本組患者3人死亡,其中1人死于上消化道出血,1人為肝性腦病,另1人為肝腎綜合征,并沒有死于DM并發(fā)癥的患者。
DM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其主要特點是血糖升高,發(fā)病機理是胰島素分泌減少和/或作用的缺陷,以及靶器官利用障礙[2]。共分為1型DM、2型DM、妊娠期DM和其他特殊類型DM。肝臟是葡萄糖代謝的重要器官,當肝功能嚴重受損時,影響葡萄糖的代謝,便導致糖耐量減低或DM。Narmyn等在1906年提出由慢性肝實質損害所繼發(fā)的糖尿病定義為HD[3],也有人稱其3型DM。HD的發(fā)病機理目前尚不明確,學者們認為發(fā)病的重要原因和胰島素抵抗相關[4,5]。
原發(fā)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分為肝細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膽管細胞性肝癌以及混合性肝癌。在我國的PHC中約80%的患者患有慢性肝炎并發(fā)展成肝硬化的病史[6]。手術切除是PHC治療的首要方法,而PHC合并HD的患者行肝切除手術時,殘肝余留量應≥250ml/m2。Jayaprasad等[7]發(fā)現相對于HBV感染者所致的HD,HCV感染發(fā)生率更高。HCV會誘發(fā)胰島素抵抗,促進脂肪變性,介導肝纖維化,經過病毒基因整合會加速癌變,治療不佳。Llovet等[8]發(fā)現,HCV感染的PHC患者死亡率更高,HBV感染很少。DM能增加非HCV性肝硬化發(fā)生HCC的風險。PHC患者常有低血糖、高血糖或HD等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FPG升高和糖耐量減低,HCC患者糖代謝紊亂更為突出,患有晚期PHC的患者經常出現嚴重的低血糖表現。
綜上所述,肝臟疾病能夠導致DM,HD反過來又是促發(fā)肝硬化發(fā)展成肝癌的不良因素,但是HD卻常常被忽視,T2DM與HD的鑒別仍是診斷的重點。HD的治療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PHC性HD患者治療目的主要是切掉肝癌病灶、降低血糖、改善肝功能、緩解癥狀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