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淑賢,王毅剛
(1.重慶市江津區(qū)李市中心衛(wèi)生院,重慶 402274;2.重慶市中醫(yī)院,重慶 400021)
王毅剛用綜合方法治療面肌痙攣效果較好,介紹如下。
共16例,均為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門診患者。男5例、女11例,年齡6~69歲,病程3個月~3年,睡眠差11例、視力疲勞8例、面癱后遺癥1例。
診斷標準:一側面部肌肉反復發(fā)作,陣發(fā)性、不自主的抽搐,情緒激動或緊張時加重,嚴重時可出現(xiàn)睜眼困難、口角歪斜以及耳內抽動樣雜音等[1]。
納入標準:①符合面肌痙攣的西醫(yī)及中醫(yī)診斷標準;②年齡5~70歲,病程1個月以上;③簽署知情同意書;④配合治療并且能完成治療。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血液系統(tǒng)疾??;②腦部血管占位性病變;③依從性差,不能完成全部治療。
針刺:取面動,翳風,四神聰,百會,雙側外關或合谷,足三里。針刺面動、四神聰,百會穴用0.5~1.0寸針沿皮橫刺,合谷、外關、足三里用1.0~1.5寸針直刺。得氣后面動、翳風穴接電針儀,用斷續(xù)波,弱刺激,留針20min。每日1次,10日為一療程。
中藥用歸脾湯和二陳湯加減。藥用黃芪20g,人參10g,白術10g,當歸10g,川芎10g,茯苓10g,法半夏10g,龍眼肉15g,陳皮10g,醋香附10g,柴胡10g,升麻10g,肉桂10g,黃連10g,炙甘草10g。水煎,沸后15min取汁,3次混勻約500mL,分3次溫服。
調養(yǎng):①保持樂觀,建立自信,不相互議論病情,減少自我關注。②不看手機,不看電腦,不看汽車遠光燈、霓虹燈等強光,不照鏡子。③不看快速移動的物體,不看細小的目標。
參照shorr分級標準[2],對面肌及眼瞼痙攣程度進行判定。無痙攣為0級,單純瞬目增多為Ⅰ級,面肌及眼瞼輕微顫動、但無功能障礙為Ⅱ級,痙攣明顯、有輕度功能障礙為Ⅲ級,痙攣及功能障礙嚴重、工作和生活受到影響為Ⅳ級。
痙攣分級降至0級為完全緩解。分級下降2級及以上為明顯緩解。下降1級為部分緩解。分級無變化甚至提高為無效。
完全緩解8例,明顯緩解5例,部分緩解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3.75%。
蘭某,女,40歲,2019年9月25日初診。2018年5月因用眼疲勞覺眼部不適,畏光,頻繁眨眼,逐漸加重至雙眼無法睜眼。頭顱CT未見明顯異常。在幾家醫(yī)院均診斷為面肌痙攣。予以奧卡西平、乙哌立松片、甲鈷胺片口服,未見明顯好轉。2019年1月予以A型肉毒素治療后病情好轉。4月份因精神緊張及疲勞病情再次復發(fā)并逐漸加重,于5月第2次注射肉毒素治療,但效果不理想。癥見兩眼緊閉或可短暫半睜,行走需要人扶持,睜眼需要用手撐開眼瞼。暗光環(huán)境下、情緒放松時可睜眼30min。吃飯時可短暫睜眼,視物模糊,查視力左0.3~0.4,右0.4~0.5。眼部有異物感。神倦,焦慮,面色無華,夜寐尚好,苔薄白舌淡脈細弱。西醫(yī)診斷為面肌痙攣,中醫(yī)診斷為面肌痙攣(心脾失和,經脈失調)。治療:①針刺。取穴面動,翳風,四神聰,百會,外關(雙側),足三里。②歸脾湯合二陳湯加減。藥用黃芪20g,人參10g,白術10g,當歸10g,川芎10g,茯神10g,法半夏10g,龍眼肉15g,陳皮10g,醋香附10g,北柴胡10g,升麻10g,肉桂10g,黃連1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溫服。10月10日二診,睜眼困難癥狀明顯減少,仍畏光,余癥平穩(wěn)。繼續(xù)予以針刺治療,中藥前方再服10劑。10月24日三診,日常生活無異常,可輔導小孩做作業(yè),但是生氣、過馬路易因痙攣而閉眼,治療同前。12月4日復診,眼部痙攣只在情緒緊張、生氣時發(fā)生,片刻后可自行恢復,不需要用手幫助。檢測視力有所恢復,左0.4~0.5,右0.6~0.8,肢體冷感明顯。前方加仙茅10g,巴戟天10g,天麻10g等,鞏固療效。
面肌痙攣屬中醫(yī)“瘛瘲”“痙證”范疇。明代《證治準繩》始提出“胞輪振跳”病名[3],《審視瑤涵》從之[4]。皆認為本病屬血虛生風,虛風上擾,牽拽胞瞼及面肌而振跳,或心脾兩虛,筋肉失養(yǎng)而膶動?!蹲C治準繩》指出:“氣分之病,屬肝脾二經絡,牽振之患。人皆呼為風,殊不知血虛而氣不順,非純風也?!薄秾徱暚幒吩唬骸按俗C謂目睥不待人之開合,而自牽拽振跳出。乃氣分之病,屬肝脾二經絡之患。人皆呼為風,殊不知血虛而氣不和順,非純風也?!备沃髑橹?,脾在體合肉,為氣血生化之源,歸脾湯有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之功。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氣血并補,氣旺血自生,血足則心有所養(yǎng)。使心脾得補而氣旺血生,筋肉得血所養(yǎng)則困動自止,諸癥可消。
此證與情志關系密切。而四神聰、百會能調心安神以暢情志,使氣歸其元,神歸其位,陰平陽秘。神安則百病除,抽動自止。針刺面動、翳風穴可和解三陽經氣,使氣血自和。足三里又有健脾養(yǎng)血的功能。在針刺的過程中,早期面部穴位刺激不宜太重。避免加重痙攣的程度。后期可以采用繆刺法、巨刺法等,避開患側。病情較重,病程較長者可偶刺阿是穴。根據(jù)病情的輕重程度,或者患者主觀上對局部病灶的重視程度選穴,遠端取穴的配合,以重建患者信心。
此病治療時間長,恢復慢,癥狀與情緒密切相關,所以結合心理治療,安神定機尤為重要。囑咐患者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學會自我調整,減少不良情緒、建立自信,消減自我關注,使面肌恢復活力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