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兒童醫(yī)院(300000)馬曉慧
動脈導管未閉(PDA)是臨床常見先天心臟畸形病,發(fā)病率較高,占先天性心臟病的15%~21%[1][2]。手術是治療PDA主要方法,介入治療是臨床常用手術,但患病人群多為幼兒,且該手術創(chuàng)傷大,易產生多種并發(fā)癥。相關研究證實,給予行介入治療PDA患兒有效護理干預,能提高護理配合度,促進術后康復[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對性護理干預在PDA患兒介入治療術后的應用效果?,F(xiàn)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2月我院PDA患兒78例,依照入院時間不同分為研究組(39例)、對照組(39例)。研究組男12例,女27例,年齡1~11歲,平均年齡(5.16±2.03)歲;體質量8~24kg,平均(15.14±3.54)kg;疾病類型:單純性PDA 34例,合并房間隔缺損5例。對照組男10例,女29例,年齡1~10歲,平均年齡(5.34±1.89)歲;體質量8~25kg,平均(15.38±3.35)kg;疾病類型:單純性PDA 35例,合并房間隔缺損4例。兩組年齡、疾病類型、體質量、性別等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①納入:均經心電圖、心臟X線平片、B超等臨床檢查確診為PDA;患兒家屬知情且簽訂同意書。②排除:凝血功能障礙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免疫系統(tǒng)功能障礙者;臨床資料不全者;家屬不配合本研究者。
1.3 方法 兩組均給予介入封堵術治療。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發(fā)放疾病宣傳冊,爭取家屬配合護理工作;在病房粘貼卡通、動漫,擺放玩具,促使患兒保持愉悅心情;術前禁食禁飲,核對患兒基本信息;術中指導患兒取平臥位,配合醫(yī)生治療;密切監(jiān)測患兒生命體征。
1.3.2 研究組 于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①成立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長,評估患兒具體情況,包括病情、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等,制定針對性護理計劃;②術前護理:a.家屬認知干預,術前1d,護理人員探視患兒,向患兒家屬介紹PAD疾病相關知識、介入治療優(yōu)點及安全性,耐心解答疑慮,促使家屬心情放松,協(xié)助護理人員實施護理;b.患兒情緒干預,了解患兒心理狀態(tài),年齡較小患兒提供玩具、播放動漫及音樂等方式,轉移注意力,促使其保持愉悅心情;年齡較大患兒護理人員主動與其聊動漫、卡通等感興趣話題,與患兒家屬一起為患兒加油、打氣,增加患兒信任感、依賴感,提高依從性;③術中護理:a.麻醉護理,實施麻醉前耐心向患兒解釋,并給予鼓勵和撫觸,提高配合度,必要時可遵從醫(yī)囑使用適量鎮(zhèn)靜劑,消除其緊張、恐懼心理;b.保暖護理,根據(jù)患兒年齡、季節(jié)、患兒生命體征等情況,適當調節(jié)手術室溫度,并對裸露四肢進行包裹,減少熱量散失;④術后護理:a.預防院內感染,患兒免疫力較低,將患兒置于單間或將共同接受介入手術患兒置于同一病房,降低交叉感染風險,且耐心向患兒家屬講解固定陪護人、限制探視人數(shù)重要性,爭取家屬配合;b.壓迫止血,協(xié)助患兒取平臥位,用彈力繃帶加壓止血6h,加強巡視病房次數(shù),患側進行固定并制動12h,若患兒出現(xiàn)躁動、哭鬧,遵從醫(yī)囑必要時可給予適量鎮(zhèn)靜藥物;c.預防血栓形成,嚴密觀察患兒足背動脈搏動及靜脈循環(huán)情況,對其下肢進行適當按摩,時刻關注患兒兩側肢體溫度,及時向醫(yī)生反饋;d.預防血壓升高及出血,密切關注患兒手術部位,每日進行檢查清潔,若發(fā)生滲血、局部腫脹包塊等情況,采用大拇指腹側按壓穿刺部位上方近心端,并進行重新包扎;e.針對性飲食干預,食易消化、富含營養(yǎng)飲食,先以流質食物為主,少量多餐,逐漸過渡到半流質,并叮囑多飲白開水,飲水量以約2000ml為宜;1~2歲患兒堅持母乳喂養(yǎng),需飲用牛奶的患兒,將牛奶以白開水進行稀釋;年齡超過2歲患兒,鼓勵其多食用富含維生素水果及蔬菜;⑤出院指導:a.出院前1d,評估患兒具體情況,叮囑家屬監(jiān)督患兒按時休息、避免劇烈運動、避免情緒激動、健康飲食、定時排便、按時用藥等;b.隨訪追蹤,采用微信、QQ等方式,定期了解患兒康復情況,并對家屬進行適當指導。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感染、血栓形成、血腫、血壓升高等。②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評估兩組護理工作滿意度,包含19項,每項1~5分。評分標準:總分<70分為不滿意,總分70~85分為滿意,總分>85分為非常滿意。將滿意、非常滿意計入總滿意度。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以SPSS23.0分析,計數(shù)資料(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研究組術后僅發(fā)生血壓升高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6%;對照組術后發(fā)生感染1例,血栓形成2例,血腫3例,血壓升高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51%,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
2.2 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 研究組非常滿意25例,滿意12例,不滿意2例,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為94.87%(37/39);對照組非常滿意18例,滿意10例,不滿意11例,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為71.79%(28/39);組間比較,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
PDA是兒科常見先天性心臟病,發(fā)病率高,位居先天性心臟病第2位,若不及時治療,可引發(fā)呼吸道感染和生長發(fā)育遲緩,嚴重甚至導致心力衰竭[4]。介入治療是臨床首選治療方法,但低齡PDA患兒通常發(fā)育較差,且需進行麻醉,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較高[5]。因此,給予有效護理干預對臨床有重要作用。常規(guī)護理多以疾病為中心,無法全面滿足患兒及家屬實際需求。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針對性護理干預以每個患兒具體情況為依據(jù),以患兒及家屬需求為中心,從護理實踐本身出發(fā),制定有計劃護理方案,從而提高整體服務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針對性護理干預在PDA患兒介入治療術后應用效果顯著,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針對性護理干預根據(jù)患兒實際情況,制定全面系統(tǒng)化護理干預,保證護理干預有效性,為患兒及家屬提高優(yōu)質護理服務,利于提高整體服務質量;同時通過術前家屬認知干預、患兒情緒干預等護理措施,提高家屬配合度,利于患兒保持愉悅心情,進而提高患兒依從性,利于手術順利進行;術后預防院內感染、壓迫止血、血栓形成等護理干預,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且通過實施針對性飲食干預,能提高患兒自身免疫功能,利于康復。
綜上可知,針對性護理干預在PDA患兒介入治療術后應用效果顯著,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