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花都區(qū)人民醫(yī)院(510800)徐慧玲
臨床上,十二指腸潰瘍是發(fā)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潰瘍出血則是十二指腸潰瘍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若搶救不及時,會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臨床護理路徑作為醫(yī)院管理創(chuàng)新的一種醫(yī)療護理模式,作用顯著。為探究臨床護理路徑在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本文研究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患者100例,納入標準:①患者均與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的臨床診斷標準相吻合[2]。②患者及家屬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③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與此同時,排除合并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及不配合者。隨機將以上患者平分為兩組,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患者年齡25~78歲,平均(51.6±3.3)歲;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患者年齡23~77歲,平均(52.2±3.4)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內容有健康教育指導、病情觀察、用藥指導。觀察組接受臨床護理路徑干預:①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由護士長、護理經驗超過3年的護理人員組成護理路徑小組,小組成員全面學習護理路徑知識,并結合自己的護理經驗及患者情況設立護理路徑表。入院時,護理人員熱情接待患者,加強與患者交流,全面掌握患者病史與生活情況,了解患者是否有不良生活習慣以及消化系統(tǒng)病史;加強患者及家屬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屬醫(yī)院規(guī)章、探視制度、主管醫(yī)生等;禁食并建立靜脈通路。第1天,指導患者進行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常規(guī)檢查;觀察患者24小時大便顏色、性狀,若有黑便,警惕出血量增加等問題。第2天,動態(tài)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加強患者十二指腸潰瘍知識講解,及時緩解患者恐懼感與疑慮。第3天,加強患者飲食指導,叮囑患者流質飲食或半流質飲食;觀察患者黑便與嘔血情況;加強患者生活護理,提高患者免疫力。第4~7天,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詳細向患者介紹治療的方式、藥物用法、注意事項等,加強患者心理護理,緩解患者負面情緒。第8天,加強患者出院指導,告知患者自我保健注意事項,加強患者心理干預和膳食指導,促進患者恢復。②護理人員將護理路徑表發(fā)放給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實施的意義與內容,積極贏得患者及家屬配合。③護理人員總結護理路徑表單的實施情況,并分析原因,采取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滿意度。自行設計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滿分100分,滿意:90分以上;較滿意:70~89分;不滿意:70分以下;統(tǒng)計兩組疼痛緩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 ±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34例,較滿意15例,護理滿意度98.0%;對照組滿意15例,較滿意25例,護理滿意度80.0%,P<0.05。
2.2 兩組疼痛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疼痛緩解時間(3.9±0.8)d,住院時間(8.0±1.2)d,對照組疼痛緩解時間(6.2±0.6)d,住院時間(10.6±3.2)d,P<0.05。
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發(fā)病率較高、復發(fā)率較高,有效的臨床護理對患者康復有重要作用。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護理方式,其以患者為中心,以患者入院時間為縱軸,以每日護理措施為橫軸,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護理對策。傳統(tǒng)以護理人員經驗為主的護理模式比較盲目,而標準的臨床路徑護理干預,護理措施明確、護理內容明了、護理流程標準化,能為患者提供全面、科學的飲食、心理、生活、用藥等護理,進而顯著提高臨床護理質量。通過本文研究證實,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疼痛緩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提示臨床護理路徑在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有效性。
綜上,臨床護理路徑在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