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康華醫(yī)院(523000)李潤意 陳震 李銳
根管治療是臨床常見口腔修復方式,其主要通過選取填充材料對患者根管進行填充改善其相關臨床癥狀,但該治療對填充材料要求較高,要求填充材料具備良好的封閉性和穩(wěn)定性,可對修復后的微滲漏進行減少,并同時具有抑菌、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降低對患者牙周組織的損傷[1]。目前臨床上最為常用的根管填充材料有環(huán)氧樹脂類糊劑和生物陶瓷類糊劑,臨床上對于兩種材料的有效性研究較多,但對于其修復后對牙周組織損傷相關的安全性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就環(huán)氧樹脂類和生物陶瓷類糊劑用于口腔修復對牙周組織損傷的影響進行評價,具體內容如下闡述。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4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根尖周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給予根管填充治療進行口腔修復,依據(jù)其修復材料的選擇進行分組,將其分為A組和B組。A組給予環(huán)氧樹脂類糊劑進行口腔修復,共103例患者,其中50例男,53例女;年齡最小18歲,最大54歲,平均(38.61±3.05)歲;患牙112顆。B組給予生物陶瓷類糊劑進行口腔修復,共97例患者,其中48例男,49例女;年齡最小18歲,最大55歲,平均(38.64±3.08)歲;患牙106顆。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已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學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A組給予環(huán)氧樹脂類糊劑進行根管填充,先對主牙進行膠尖和試尖,然后將糊劑導入,填充的時候應用螺旋輸送器(25號)在患者根管內壁中涂抹糊劑,在然后將主尖和副尖充入根管內壁中;在填充過程中,需要保證主牙膠尖達到一定的長度,然后在患者的主牙膠尖出沿著根管側方插入加壓器,加壓器需在其中停留30秒左右,使得其空間壓出后對后冠進行旋轉,旋轉角度需大于90°,旋轉完成后將其移除,然后去封閉劑粘副牙膠尖,并使得其插至測壓器的深度;之后反復重復操作,待其根管達到充實塞緊且副尖飽和后停止操作,最后取熱挖匙將患者根管處多余的牙膠進行清除,然后應用側方加壓器進行填充完成度評估,若插入根方處深度小于3mm則表示其填充充分,完成操作。修復后,患者均需要進行拍攝頰舌向與遠近中向的X線片拍攝,檢查患者根管填充的嚴密性。B組給予生物陶瓷類糊劑進行根管填充,除了填充材料不同,具體操作均一樣。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相關指標,抽取兩組患者的齦溝液進行檢測,分別對其CRP(C反應蛋白)、IL-6(白介素-6)和IL-lβ(白介素-lβ)三項炎癥反應指標和MDA(丙二醛)、ROS(活性氧)和AOPP(晚期氧化蛋白產(chǎn)物)三項氧化應激反應指標進行檢測分析,檢測方法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相關數(shù)據(jù)用SPSS2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使用(±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進行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若P<0.05,說明兩組數(shù)據(jù)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炎癥反應相關指標 治療后,A組炎癥反應指標C R P為(6.1 2±0.5 1)n g/m g、I L-6為(1.3 0±0.2 0)n g/m g、I L-lβ為(3.7 0±0.5 4)n g/m g,與B組的(9.01±0.87)ng/mg、(2.19±0.21)ng/mg、(6.01±0.61)ng/mg相比,各指標偏低(P<0.05)。
2.2 兩組治療后氧化應激反應相關指標 治療后,B組氧化應激反應指標MDA為(3.69±0.31)μmol/mg、ROS為(1.4 1±0.0 9)μm o l/m g、A O P P為(2.4 0±0.2 4)n g/m g,與A組的(2.54±0.20)μmol/mg、(0.90±0.08)μmol/mg、(1.90±0.18)ng/mg相比,各指標偏高(P<0.05)。
根管治療是針對根尖周病、牙髓病等口腔疾病進行口腔修復治療的方法,其臨床療效得到廣泛的認可,在臨床上應用效果良好。但從臨床根管治療實際治療情況分析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治療后容易出現(xiàn)牙周組織損傷的情況,因為填充材料當對牙周組織造成損傷或刺激的同時會激活炎癥反應,并激活其氧化應激反應,導致其發(fā)生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誘發(fā)細胞凋亡和牙槽骨吸收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2]。目前臨床上認為根管治療治療后出現(xiàn)牙周組織損傷主要是填充材料的壓迫、刺激導致,因此根管治療填充材料的選擇十分重要[3]。本次研究對臨床常用的環(huán)氧樹脂類糊劑和生物陶瓷類糊劑兩種根管填充材料對牙周組織損傷的影響進行比較。環(huán)氧樹脂類糊劑屬于一種雙糊劑材料,由環(huán)氧樹脂、硅與鎢酸鈣等成分組成的A糊劑和胺、氧化梏及硅樹油脂等等成分組成B糊劑的兩種糊劑混合組成,因而其較于其他糊劑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個封閉性。臨床實際應用發(fā)現(xiàn)環(huán)氧樹脂類糊劑的粘連力較強,體積穩(wěn)定,且可通過釋放少量的甲醛發(fā)揮抗菌的作用,其中的硅樹油脂成分可使得其滲透性和流動性得到增強,使得其在進入側副根管時較為順利,使得在與牙膠尖聯(lián)用的時候讓填充完滿和緊密,對根管的封閉性進行提升,患者痊愈進程也較快[4]。生物陶瓷類糊劑的主要成分為硅酸鈣、磷酸鈣、氧化鋯和氫氧化鈣,該糊劑具有良好的X射線阻射性、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其在根管填充時,凝固的時候不會出現(xiàn)收縮或膨脹的情況,從而使得其根管微滲透事件的發(fā)生率顯著降低[5]。除此之外,生物陶瓷類糊劑的pH值大于12,因此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且聚硅氧烷油、碘仿、氫氧化鈣等有效成分會使得該糊劑的抗菌性和流動性得到增強,使得牙周組織形成進行促進,使得根管填充治療的有效性進行提升。本研究比較兩組患者的CRP、IL-6、IL-lβ等炎癥反應相關指標和MDA、ROS、AOPP等氧化應激反應相關指標,CRP屬于炎癥介質,可反映炎癥反應激活程度;IL-6、IL-lβ屬于促炎因子,可反映炎癥反應嚴重程度;MDA屬于脂質與活性氧發(fā)生氧化反應的產(chǎn)物,AOPP是蛋白質與活性氧發(fā)生氧化反應的產(chǎn)物,兩者均可對拒不組織氧化應激反應的激活程度進行反映,ROS則是活性氧,其可與脂質和蛋白質發(fā)生氧化反應而形成氧化應激反應。研究結果顯示應用環(huán)氧樹脂類糊劑的A組治療后的各指標均低于應用生物陶瓷類糊劑B組(P<0.05)。由此可見,環(huán)氧樹脂類糊劑的應用對于根管治療患者的牙周組織損傷較小,主要是因為該糊劑在炎癥抑制方面的效果優(yōu)于生物陶瓷類糊劑,從而可有效的減弱白細胞吞咽功能、白細胞浸潤功能、炎癥滲出等情況,使得對其牙周組織的損傷減小。
綜上所述,通過比較環(huán)氧樹脂類和生物陶瓷類糊劑用于口腔修復對牙周組織損傷相關指標發(fā)現(xiàn),環(huán)氧樹脂類糊劑的應用對牙周組織造成損傷較小,顯著弱于生物陶瓷類糊劑,臨床應用安全性較優(yōu)于生物陶瓷類糊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