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中惠 (合肥市包河區(qū)綠化管理處,安徽 合肥230001)
21世紀以來,我國進入快速城市化進程,高架橋綠化也應運而生。高架橋綠化主要是以橋為載體,圍繞高架橋及橋柱周圍進行的綠化配置形式,主要包括橋面、立柱、橋下綠化。
近年來,合肥市隨著城市建設的發(fā)展高架橋逐漸增多。迄今為止合肥市城區(qū)建成金寨路、合作化路、長江路等高架橋,還有多座高架橋正在設計建設中。這些高架橋均處于城市交通主干道或主干道交叉口,大大改善了交通條件,其自身也成為城市的重要景觀。高架橋綠化既美化橋梁,緩解熱島效應,提高綠視率、緩解駕駛員高速行車時的視覺疲勞,同時提升城市整體形象。
合肥市近年來大力發(fā)展城市基礎建設,建成了多座高架橋,經(jīng)過了這幾年的實踐,高架綠化日趨成熟,植物品種選擇多以適合本地生長的常綠耐陰樹種為主,如八角金盤、桃葉珊瑚、海桐、珊瑚樹等。
高架橋下雖然綠地完整,綠化面積大,但由于屬于橋下綠化,受到光照、溫度、濕度、土壤、排水等諸多因素影響,合肥市高架橋綠化還存在植物品種不夠豐富,栽植形式單一,缺乏層次及色彩的變化,局部綠化帶長勢不良,出現(xiàn)枯萎、斑禿現(xiàn)象等問題。其橋下綠化存在以下問題:
合肥市早期高架橋橋下綠化品種主要局限于八角金盤、桃葉珊瑚、小海桐、珊瑚樹等幾種常用品種,橋上綠化主要是云南黃馨,栽植形式大多規(guī)則式種植,交匯型立交綠化采用模紋色塊種植形式較多。這種綠化形式品種單調(diào)、修剪量大,景觀不夠豐富。
高架橋綠化因立地條件的特殊性,植物應選擇觀賞效果好、抗逆性強、滯塵且抗污染能力強、無病蟲害、低維護的植物種類,以鄉(xiāng)土植物為主。一些高架橋綠化由于植物選擇的不恰當,盲目的運用外來的新品種,導致綠化大面積的枯萎,是高架橋綠化的失敗原因之一。
高架橋綠化施工前沒進行土壤檢測,按常規(guī)綠化標準施工,造成綠化土壤pH偏高、有機質(zhì)含量偏低、土壤板結(jié)、建筑垃圾多以及高低起伏不平等問題,必須進行土壤改良,才能解決植物生長不良的問題,實現(xiàn)高架橋綠化水平的整體提高。
合肥市交匯型或延展性高架,在建設早期高架橋下空間較少利用,主要以綠化為主,與四周的環(huán)境及建筑沒很好的融合,橋下綠化空間與周邊人的活動缺少聯(lián)系,可達性較差。由于高架橋體量較大,線路比較長,橋下空間如不充分利用,這種連續(xù)、單調(diào)綠化很容易讓駕乘人員產(chǎn)生視覺疲勞感。
早期高架橋綠化往往是在橋建好以后才進行綠化施工,由于高架橋施工前期沒有鋪設綠化灌溉管線,后期綠化養(yǎng)護只能采用人工澆灌,造成養(yǎng)護成本高、澆水不均勻現(xiàn)象,且存在安全隱患。
由于高架橋的綠化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平面綠化,而是一個多層次的立體綠化,高架橋綠化與一般城市綠化養(yǎng)護管理有所區(qū)別,在養(yǎng)護管理方面、技術(shù)要求非常高。高架橋綠化還存在修剪不及時,遮擋標志標牌、影響行車安全視線、妨礙高架日常養(yǎng)護和檢測等問題;水分管理不及時,沒根據(jù)植物種類、氣候、環(huán)境和植物生長情況合理安排澆水,造成植物萎蔫;病蟲害防治不及時,造成月季的黑斑病,十大功勞的白粉病、云南黃馨的炭疽病等。
城區(qū)人流量、車流量較大,一些市民對高架橋綠化認識不足,不愛護花木,行人不愿繞道行走,直接走綠化帶過馬路,不僅綠化遭到破壞,而且隨意穿行存在安全隱患。
由于高架橋的環(huán)境不利于植物生長,適用于高架橋的綠化植物品種比較少。為了豐富高架橋綠化植物的品種,園林部門或科研單位應加強高架橋綠化植物品種的引種、篩選與培育,豐富高架橋綠化植物品種。
由于高架橋綠化的立地條件差,植物進行選擇時,充分考慮植物的抗逆性及后期管理養(yǎng)護成本,以鄉(xiāng)土植物為主,適當引入優(yōu)良植物,豐富植物品種。滿足交通安全和生態(tài)防護提前下,應根據(jù)橋的走向、綠化位置因地制宜配置適宜的品種。
3.2.1 高架橋面綠化
由于種植槽種植面積小,土壤厚度不深,且綠化無陰敝,植物應采用抗風、抗寒、抗旱、耐曬的四季常綠或綠期、花期長的植物,可選擇的植物主要有云南黃馨、紅帽月季、粉團薔薇、紅葉石楠等。
3.2.2 橋下綠化
完全處于橋下的綠地,光照、濕度等環(huán)境因素等不是很好,故植物要選擇耐陰、抗旱、抗污染的植物,如八角金盤、桃葉珊瑚、海桐、珊瑚樹、大吳風草、扶芳藤等;如果橋?qū)儆谀媳弊呦虻?,橋下綠地兩側(cè)在能見到陽光、有雨水的地方,適當設計一些色葉或開花植物如紅花檵木、紅葉石楠、金森女貞、夾竹桃、花石榴、紫薇、木槿等,豐富植物色彩。
3.2.3 立柱綠化
主要是指橋柱的垂直綠化。為了便于市政定期檢修橋墩質(zhì)量,在橋柱四周加防護網(wǎng),再種植適宜橋下耐陰攀援植物爬山虎、五葉地錦、扶芳藤、常春藤等,既可美化環(huán)境,還可吸收噪聲。
3.2.4 其它綠地
①在道路交叉口形成交通島綠地,雖然不是完全在橋下,但由于橋身遮蔽,光線也不是很充分。在保證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重點打造道路交口節(jié)點。②橋梁之間的綠地可運用香樟、黃山欒樹、紅葉李、紫薇、木槿、夾竹桃、珊瑚樹、石楠、鳶尾、扶芳藤等生長力強健,又耐污染、抗廢氣的喬木、灌木、地被復合層次種植,形成綠色的障景。
高架橋綠化土壤理化性質(zhì)要滿足不同植物的生長要求,因合肥土壤屬于黃棕壤土,比較板結(jié),綠化種植前必須土壤改良。綠化帶要徹底清除“三灰”、石塊、磚頭等建筑垃圾,種植土要加泥炭土改善土壤的透氣性,加入有機肥或復合肥增加土壤肥力。高架橋面綠化要考慮橋體承重,種植槽加珍珠巖、河砂、蛭石、陶粒等輕質(zhì)基質(zhì)與園土按一定比例配成輕質(zhì)營養(yǎng)土。
應充分利用交匯型高架橋下空間,根據(jù)功能要求不同地段合理布置游園、休閑設施、自行車停放點、市政設施等打造生態(tài)綠地節(jié)點,不僅改變橋下綠化單調(diào)布局形式,又為周邊市民提供一處短暫停留的休閑娛樂、社交空間。
高架橋的設計和建設階段,同步加入綠化的設計和建設。充分考慮綠化的給排水,保證綠化的后期效果。
三分種七分養(yǎng),高架橋綠化立地條件較差,后期養(yǎng)護尤為重要。高架橋的綠化要由專業(yè)隊伍進行統(tǒng)一的養(yǎng)護管理,制定詳細的養(yǎng)護管理計劃,定期進行灌溉、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確保綠化效果的長效性。
在進行綠化和養(yǎng)護的同時,還應該提高市民的覺悟,加大立交橋綠化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市民愛綠護綠意識,另外道路設計要合理組織交通,減少人為的破壞。
高架橋綠化有效拓展城市綠化空間,增加城市綠量,減塵降噪,提升了城市綠化景觀。但其立地條件差,各種不利因素制約著植物的正常生長,對此應該重視植物品種的選擇及種植土的改良,要選擇專業(yè)的設計、施工及養(yǎng)護隊伍,這是高架橋綠化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