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華
當歷史的車輪駛入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國。一時間,以武漢為中心,疫情迅速蔓延華夏大地。中華民族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當此之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果斷決策,科學運籌,嚴密部署,發(fā)出了向疫情宣戰(zhàn)的動員令。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排除萬難、投身抗疫。一場全民參與、波瀾壯闊的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在中華大地上打響。全國各地醫(yī)護戰(zhàn)士響應號召,義無反顧馳援武漢,拼盡全力力挽疫情之危瀾;共產(chǎn)黨員在黨旗的召喚下忠勇無畏,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全國人民響應號召相濡以沫,守望相助;湖北特別是武漢人民犧牲“小我”,顧全“大我”,中國人民在抗疫中彰顯出的團結、奮斗、拼搏、互助、犧牲精神,令天地動容,令世界驚嘆,令世人感喟,奏響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抗疫凱歌。
一
中華民族是有著巨大向心力的民族,與西方一些國家過度崇尚“個人自由”不同,在危難面前,中國人民能夠一心為國,高度團結,步調一致,共克時艱。這種巨大的向心力,源自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確領導,源自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優(yōu)勢,源自共產(chǎn)黨員身先士卒、奮勇爭先的示范引領作用,也源自中國人骨子里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有難,舍我其誰”的大無畏的家國情懷。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每次大災大難,中國人民都能夠以這種強勁的向心力,以這種高度自覺的家國意識團結一心,戰(zhàn)勝艱危險難,共迎勝利曙光:唐山大地震、九八洪災、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中華民族舉全國之力共迎之,共克之;2020年席卷全國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全國同心,共產(chǎn)黨員、白衣戰(zhàn)士、新聞記者、人民警察、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快遞小哥、保潔員、建筑工人沖在最前線,華夏大地老少婦孺齊上陣,每個人都肩負起各自的責任和義務,終于取得了抗疫斗爭的重大戰(zhàn)略成果,經(jīng)受了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反觀一些西方國家,由于過度張揚“個性自由”,在嚴重的疫情面前,人心散失,難于形成集中統(tǒng)一的行動,導致疫情持續(xù)擴散蔓延,危及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命健康。疫情面前兩種不同的應對實踐和世態(tài)人心,充分說明了中國文化中的家國情懷、擔當意識和團結精神,更具有攻堅克難的文化軟實力,更具有凝聚人心的潛在力量。
二
中國文化孕育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不斷戰(zhàn)勝艱危險難、開拓進取的成長史。早在先秦時期,詩人屈原就發(fā)出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吶喊,代表了古代中國有抱負的知識分子拼搏進取、自強不息的文化胸臆;北宋時期,當漢民族遭遇危難之際,岳飛舉兵抗金而靖國難,抒發(fā)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壯志饑餐胡虜肉”的豪壯情懷,南宋抗元名將文天祥在就義之前吟唱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代表了古代中國衛(wèi)國將士忠勇無畏、成仁成義的文化追求。在中國歷史上,眾多杰出人士不畏艱辛,自強不息,發(fā)奮苦讀,留下了蘇秦“引錐刺股”、車胤“螢火照書”、孫康“雪窗螢幾”、周恩來“面壁十年”的千古故事;為了治山治水,改造自然,造福國家,愚公代代移山而志不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南泥灣大生產(chǎn)運動開荒墾田創(chuàng)造人間奇跡,石油工人大慶會戰(zhàn)“敢叫地球抖三抖”,特別是今年疫情中全黨同心、全民同心、萬眾一心的抗疫壯舉,充分彰顯了中國文化中的與天同健、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2000多年前《易傳》中的語句,在代代中國人的道德踐行過程中,不斷地被傳承、強化和光大,成為激勵中國人民戰(zhàn)勝困難、不懈進取、拼搏不已的最重要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力量。
三
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具有包容開放、善待萬物的文化追求,即所謂“厚德載物”。厚德載物,亦出自《易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睆娬{做人要有海納百川、容養(yǎng)萬物的胸懷和情懷。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同派別中,“厚德載物”的內涵和外延被賦予了不同的解釋:儒家強調兼善天下、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主張“兼相愛”,大乘佛教則追求普度眾生……但基本語義都是在說做人做事、治國理政、教化眾生,要有海納百川、包容萬物的胸襟,要有關愛、扶助和惠施他人與天下的情懷。特別是在大災大難面前,中國文化更強調超脫紛爭,施以援助之手。早在2400多年以前的春秋時期,中國就形成了救災恤鄰的傳統(tǒng),《左氏春秋·僖公十三年》中就提出這樣的主張:“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歷代都有),救災恤鄰(鄰邦),道也?!闭軐W家孟子也提出人與人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苯衲暌咔楸┌l(fā)后,中國黨、政府和人民,在自身經(jīng)歷嚴重疫情的危難時刻,依舊高度關注世界各國的疫情防控,為全人類抗擊疫情伸出援助之手,貢獻了中國力量。這首先歸之于我國黨和政府所主張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大愛無疆的國際主義精神,同時也是我國“厚德載物”“守望相助”“救災恤鄰”文化傳統(tǒng)的當代延續(xù)。
四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依托。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中華民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精神,凝結出了優(yōu)秀的民族特色文化。中國的文化哲學,融合了儒釋道;中國的文化精神,充分體現(xiàn)出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忠勇剛強、崇仁尚禮、厚德載物的鮮明特色。特別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民族獨立解放的過程中,放眼世界,博采眾長,吸收了各國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以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我國近代以來的文化融合,就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轉化的過程。當代中國文化,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核心,以傳統(tǒng)文化為底蘊,融入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開放包容的當代民族文化。在新中國的成長和發(fā)展歷程中,開放包容的中國民族文化,發(fā)揮了巨大的文化軟實力的作用。這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走向未來的強大精神依托。今年突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充分檢驗了當代中國文化的強勁應對力,充分檢驗了由當代中國文化培育出的民族精神和國民性的強大正能量。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堅持文化自信,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弘揚我們開放包容的民族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五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wěn),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早在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曾指出:“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fā)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他在這次講話中還指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fā)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p>
偉大的民族精神凝聚起中國力量。在中國歷史上孕育和形成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保家衛(wèi)國、守望相助、團結協(xié)作的文化精神;在中共黨史和新中國歷史中孕育和形成的紅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zhàn)精神、大慶精神、抗震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軍工精神、奧運精神,以及由革命英烈、杰出人物所弘揚開來的狼牙山五壯士精神、董存瑞精神、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一團火精神……,特別是今年抗疫中形成的偉大的抗疫精神,這些孕生于傳統(tǒng)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優(yōu)秀精神品質,匯合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在中國5000年的奮斗史中,從古及今,代代中國人在偉大民族精神的撫育和感召下,始終秉承家國情懷、民族大義,一息尚存,絕不輕言氣餒,定會萬眾一心奮勇前行,使得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得以延續(xù)血脈,傳承文明。正如華裔歌唱家張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中所唱出的那樣:“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p>
今年的全民抗疫,給予世人以巨大的啟示,那就是,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涵育和滋養(yǎng),有中國共產(chǎn)黨的堅強領導,有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就能夠凝聚起強大的中國力量。有了強大的中國力量,任何艱難險阻都嚇不倒中國人民,任何風吹雨打都難不倒中國人民。中國人民必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踏過雄關漫道,飛越萬嶺千山,風雨同舟,共濟滄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偉業(yè)而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