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姜婷,劉冰,田力
(牡丹江醫(yī)學院附屬紅旗醫(yī)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隨之近年來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展開,機械設備的增多及汽車的增多導致骨折的發(fā)生幾率越來越高,一般針對骨折患者的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在大量研究積累下,目前多種骨折均已能被有效的治愈[1]。不過,骨折患者術后常常會出現肢體腫脹、疼痛、恢復緩慢等情況,尤其肢體腫脹若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易導致患者出現靜脈血栓,將嚴重降低其生活能力。如何在患者術后進行有效護理,加快患者術后恢復,已成為骨折患者整個治療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2]。本次研究通過136例患者進行對比實驗,以便明確護理干預在此類患者治療中的促進效果及重要性,具體內容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抽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骨折患者136例,納入標準為:年齡>16歲;經相關檢查診斷已確診為骨折;知情本研究后自愿參與且簽訂相關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為:有惡性腫瘤;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無法參與配合治療者;臨床治療不齊全。運用區(qū)組隨機化分組法將此136例患者隨機分為護理干預組與無干預組,其中護理干預組68例患者中男39例,女29例;年齡16-57歲,平均(30.68±7.25)歲,無護理干預組68例患者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17-58歲,平均(30.97±7.24)歲。本次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展開,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后發(fā)現其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實驗。
1.2 方法。無干預主患者行常規(guī)護理措施,其主要為:定時為患者測量體溫等指標、觀察患者手術創(chuàng)口是否有感染等,患者疼痛時給予止痛藥,監(jiān)督患者的服藥等。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其主要內容如下。
1.2.1 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向其講明術后肢體腫脹的原因、常規(guī)護理辦法等,提高患者對肢體腫脹的了解,以便于消除患者因不了解肢體腫脹而產生緊張情緒,并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在交流過程中護理人員多用鼓勵性語言,增加患者康復信心。
1.2.2 基礎病情護理干預:一般患者手術結束后,根據患者手術部位指導患者體位,防止患者因體位不當導致局部部血液循環(huán)不暢,并用乙醇紗布外敷手術創(chuàng)口,外側以無菌紗布覆蓋,并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包扎時需松緊適度,防止過緊導致患者血液循環(huán)不暢,包扎完成后利用冰袋冷敷,促進患者血管收縮,減少創(chuàng)口滲血,以此緩解患者患處腫脹及痛感。之后可幫助患者進行患肢活動,以促進其患者血液循環(huán),加快其傷口愈合速度,防止靜脈血栓出現。
1.2.3 功能鍛煉護理干預:術后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觀察,待其病情基本穩(wěn)定后,鼓勵其參與到功能鍛煉中,有準也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患者康復運動,一般前期主要以被動康復運動為主,如基本的抬腿、抬手、伸展等,3次/d,隨后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逐漸增加運動量,后期待患者創(chuàng)口基本愈合,骨折線已不明顯,則進行負重鍛煉,如上下樓梯等,一般3-4次/周,持續(xù)進行6周。
1.2.4 患者飲食護理干預:患者術后進行飲食護理干預,指導患者多食用營養(yǎng)豐富,利于傷口愈合的食物,禁食油膩、辛辣等易造成炎癥的食物。
1.3 觀察指標。本次主要觀察兩組患者的消腫時間及術后7d疼痛情況,其中疼痛程度運用VAS劃線法進行評估,共10分,其分為無痛、輕微疼痛、中度疼痛、劇烈疼痛4級,評定標準為:無痛:0分;輕微疼痛:0分<評分<3分;中度疼痛:3分≤評分6分;激烈疼痛:6≤評分<10分。無痛率=(0分例數+輕微疼痛例數)/總例數x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3.0進行本次研究的統(tǒng)計學分析,以()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分別利用t和χ2進行檢驗,當P<0.05時,組間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組的平均消腫時間為(5.15±1.08)d,無干預組為(7.69±1.64)d,護理干預組平均消腫時間明顯優(yōu)于無干預組(t=10.666,P=0.001)。護理干預組術后7 d無痛率為85.3%,無干預組術后7 d無痛率為70.6%,護理干預組無痛率較無干預組更高,且差異明顯(χ2=6.286,P=0.001)。
骨折的原因由許多,如機械、運動等,均可能導致骨折,骨折各年齡都會發(fā)生,與人體骨密度有關,但骨折更多是由于暴力或間接暴力導致,從小孩兒到老人,均可能發(fā)生骨折,其中以四肢骨折較為常見[3]。隨科學技術不斷提高,不斷完善,骨折的治療方法已較為完善,各種手術治療均有顯著效果,不過,手術治療后患者易出現肢體腫脹現象,且隨麻藥效力消退,患者將出現較明顯的痛感[4]。在相關研究中,許多學者指出,同種手術治療的同類骨折患者術后腫脹時間、恢復速度、疼痛程度等存在較大差異,而導致這種差異出現的原因除患者自身體質、骨愈合速度、傷口愈合速度外,還與護理工作息息相關,一般得到有效護理干預的患者,其術后肢體腫脹時間、術后恢復速度、疼痛程度比未得到護理干預的患者更好,而護理過程中不注重護理干預甚至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感染、骨不連等狀況發(fā)生。此類研究還指出,因為骨折患者術后創(chuàng)面易出現感染,且麻醉藥效過后患者疼痛強烈,若不進行有效護理干預對患者影響較大[5]。
本次研究中,對護理干預患者進行護理干預,通過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相關知識知曉程度,以降低其緊張不安情緒,通過基礎病情護理干預幫助患者調整合理體位,傷口上藥包扎,手術創(chuàng)口冰敷等,緩解患者術后腫脹及疼痛,通過功能鍛煉護理干預幫助患者盡快活動患肢,改善其患者血液循環(huán),加快患肢功能恢復,通過飲食指導改善患者營養(yǎng)攝入情況,加快期恢復速度。研究結果顯示,進行護理干預的護理干預組其肢體消腫時間短于無干預組,無痛率高于無干預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骨折患者術后進行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患者肢體腫脹快速消腫,降低其術后疼痛,可在臨床大力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