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蒙蒙,王亞偉
(山東大學附屬山東省腫瘤醫(yī)院,山東 濟南)
近年來,乳腺癌已經(jīng)成為社會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所關注的焦點,不僅影響了家庭的幸福,而且給我國社會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乳腺癌的診斷不但威脅到患者的生命,還給患者的家人帶來了精神上的傷害以及經(jīng)濟上的損失。盡管相比發(fā)達國家,我國乳腺癌的發(fā)病率較低,但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便捷,生態(tài)環(huán)境卻也在不斷地惡化。近幾年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也增長迅速[1]。有研究顯示,我國每年新增乳腺癌患者的人數(shù)遠遠超過了其他類型的癌癥,而且患者的發(fā)病年齡也越來越小,比西方國家平均提前了10到15 年[2,3]。2015 年的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在2005-2009 年期間,不同時期的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4]。我國發(fā)布的生存數(shù)據(jù)顯示,乳腺癌患者的5 年的相對生存率則達到了73.0%(71.2%-74.9%)[5]。本文旨在對國內(nèi)外乳腺癌的積極心理學研究進展進行綜述,臨床心理護理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患者在歷經(jīng)了癌癥的診斷和一系列治療以后,無論是在生理、心理還是社會交往方面都會產(chǎn)生極大的痛苦,從而生發(fā)出一系列心理癥狀群[6-8]。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又嚴重損害了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及預后,并形成惡性循環(huán)。由于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的乳腺癌患者通常很難直接接受自己的真實病情,悲觀等負面情緒障礙更加嚴重[9]。如果不能有效地宣泄負性情緒,患者就容易對生活失去信心。心理問題還會導致機體抗腫瘤能力下降,從而影響患者的生存率。
乳腺癌的確診給患者心靈帶來嚴重創(chuàng)傷,外在身體形象的改變也給患者的內(nèi)心造成了巨大的打擊。當前對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疾病所導致的消極后果上,積極心理資源對乳腺癌患者心靈所產(chǎn)生積極影響的研究較少。腫瘤心理學的研究也從過去的“消極心理學”轉(zhuǎn)向為現(xiàn)在的“積極心理學”方向。
20 世紀末,在心理學的分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積極心理學”,由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Martin. E.P. Seligman 提出,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第四大勢力”[10]。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研究人的美德和活力,主要研究方向為人類積極的品質(zhì),充分挖掘人的身心潛在的能量,并使用這些潛在的能力來促進人和社會的發(fā)展,提升人類的幸福感。它使用了心理學目前的實驗方法和手段,把定性與定量研究結(jié)合起來,以研究人類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心理因素為研究方向。該理論假設人類的美好和卓越是真實存在的;疾病、混亂和悲痛也是真實存在的[11]。
(1)積極的主觀體驗如主觀幸福感、快樂、愛、感激、成就等積極情感體驗。
(2)積極的個人特質(zhì)是由RichardRyan 和EdwardDeci 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提出的,是研究人類積極人格品質(zhì)的重要領域。
(3)積極的環(huán)境機構(gòu)如家庭、學校、商業(yè)機構(gòu)、社區(qū)和社會。 Seligman 的研究表明,對在校學生進行幸福教育后,可以提升幸福感,降低抑郁的發(fā)生率;在家庭方面,從而使家庭成員體會到幸福感。
Seligman 提出“如何使人們建立幸福感”,并使其保持下去。他提出實現(xiàn)幸福的人生應具備以下5 個方 面,即 PERMA:積極 情 感 (positive emotion)、投 入 (engagement)、人 際 關 系 (relationships)、意義 (meaning)、成就 (accomplishment)。
也就是影響人們達到持續(xù)幸福狀態(tài)的5 個因素分別是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及成就[12]。
(1) 積極情感(positive emotion) 積極情感是指個體受到良性刺激,滿足了個體的精神需要而產(chǎn)生的伴有愉悅感受的情感。比如說愉悅、入迷、溫暖、舒適等。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擴展- 建構(gòu)”理論;積極情緒可以擴大人的視野,使注意力變的更加寬廣;還可以提高工作能力和記憶能力、使人們的語言表達更流暢,也可以大大增強對知識的感受性[13]。
(2)投入(engagement)。指人們沉迷于某件事情從而感覺時間靜止。也就是個體專注在某件事情或物體上,并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上面。Mihaly 等發(fā)現(xiàn)[14],當個體全身心投入時會有酣暢感。投入與心流 (flow)有關,所需條件如下:①對個體來說,事情具有挑戰(zhàn)性,并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②個體擁有明確的目標,當人們在完成一件對個體來說可控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時全身心的投入。
(3)人際關系(relationships)。人們在共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所建立起來的心理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彼此之間的心靈距離、對朋友、同事的心理傾向以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相應的行為表現(xiàn)等。Peterson[15]在指出,人際關系的好壞決定個體是否可以獲得強大的社會支持,積極的面對消極情緒,可以順利的度過心理危機。與此同時,還可以建立親密關系。
(4) 意義(meaning)。在積極心理學的范疇中,意義是指個人所認為的超越自己的東西,對個體來說一般是一種最終的追求。其內(nèi)涵有:①利于幸福感的產(chǎn)生;②通常是個體最終追求的目標;③意義的定義、評價與積極情緒、投入、成就、積極的人際關系無關[16]。
(5) 成就(accomplishment)。對個體來說具有挑戰(zhàn)的事情,能夠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和潛力,從而成就,成就沒有大小之分。Peterson 認為[17],個體如果將興趣和能力堅持下去,就可以取得成就。Peterson 和Seligman在2004 年制定的《性格力量分類指南》中包含了24種積極力量,分別為創(chuàng)造性、好奇心、學習能力、思想開明、洞察力、真誠、勇敢、堅持、熱情、善良、愛、社會智慧、正直、領導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寬恕、謙卑、自律、審慎、美的感知力、感激、希望、幽默、虔誠/靈性和6 種核心美德,分別是知識和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jié)律、精神卓越。個體通過性格力量測試,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性格優(yōu)勢,并在日常生活中堅持發(fā)揮出來,就可以體驗到成就感。
目前,我國的積極心理學研究方向多為慢性病病人,婦科及產(chǎn)科患者,急性病患者的心理研究。萬霞[18]采用群體心理干預的方式對糖尿病住院患者實施了積極心理干預,結(jié)果顯示干預提高了患者的主觀幸福感和自我效能,使患者用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疾病,能夠更好的面對自己、面對生活陳宇[19]等人的研究顯示在臨床工作中應用積極心理學對病人進行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減輕產(chǎn)婦產(chǎn)后抑郁的程度,可以促進患者的臨床康復。以積極心理學做理論指導,對產(chǎn)后抑郁的產(chǎn)婦進行自我認知方面的心理干預,使患者認識到心態(tài)積極對自身的重要性;對患者進行實踐感恩之后,提高了產(chǎn)婦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幫助患者發(fā)現(xiàn)自身及家人的優(yōu)點并鼓勵患者將優(yōu)點積極展現(xiàn),使其獲得成就感。李遵清等[20]對處于康復期的精神分裂患者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進行心理干預,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的病人給予支持性心理護理和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病人在此基礎上給與團體的積極心理干預,共為期10 周。研究結(jié)果顯示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團體積極心理干預可以使增加患者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增強了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促進了患者的精神康復。
但是,以上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缺乏更加具體的實施措施及實施時間,而且所選擇的評價工具缺少針對性。
國外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應用可見于糖尿病患者、腫瘤患者、慢性疼痛患者。Jaser 等[21]選取了在門診確診的,6 個月以上的1 型糖尿病患者,患者年齡范圍在13-17 歲且聽說能力正常。研究將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對照組后,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進行心理干預。對干預組患者進行自我肯定和感激等積極心理干預,發(fā)放禮品并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建立起患者的積極心理素質(zhì),并引導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和自我管理。對照組患者采取指導患者正確認識并應對疾病,積極進行自我管理和疾病的治療。最后的結(jié)果是,提高1 型糖尿病患者堅持治療依從性。Victoria 等[22]研究了在07年至11 年的乳腺癌女性共128 例,患者均參與了乳腺癌婦女照護機構(gòu),研究將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對患者進行了14 個療程的心理干預,包括患者認知水平、教授患者相關的積極心理學知識、提高患者對事物及事情的應對能力。對照組進行了傳統(tǒng)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心理干預,共計14 個療程。研究結(jié)果顯示,接受積極心理學干預的患者在情商得分、幸福指數(shù)得分方面明顯高于傳統(tǒng)心理干預的患者。Rachel 等[23]應用互聯(lián)網(wǎng)招募有慢性疼痛的殘疾病人,根據(jù)參與者的情況和意愿,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參與者定制個性化的心理學練習方案,采用郵件指導的方式,督促參與者進行了長達8 周的積極心理學練習。結(jié)果顯示,通過網(wǎng)絡對慢性疼痛合并傷殘患者進行積極心理學干預可行且接受程度良好,有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對參與者疼痛的緩解效果良好。
國內(nèi)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干預研究多見個案管理,團體心理干預,正念減壓療法,認知行為干預。顏其臨[24]對乳腺癌患者進行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的個案管理,結(jié)果顯示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得到了提高,焦慮抑郁等情緒得到了緩解,患者的滿意度得到了提高,患者的心理壓力得到減輕,從而使患者能夠積極接受治療,促進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戈文心[25]的研究顯示團體心理干預能改善患者面對問題時的應對能力,從而解決了疾病在人際交往方面給患者帶來的困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張佳媛等召募了乳腺癌患者共計64 名,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使用知覺壓力量表、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對患者心理進行評估。經(jīng)過6 周的正念減壓后,實驗組的壓力知覺得分為 (34.87±5.02) 分,焦慮自評得分為 (43.27±4.11)分,抑郁自評得分為(43.50±3.66)分,得分均低于對照組[26]。張中麗[27]等通過招募了86 例乳腺癌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采用焦慮抑郁量表及生命質(zhì)量測定量表測評所有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及不良情緒。在進行9-12 次訪談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在情緒功能、認知以及健康三方面得分高于對照組,在疲乏、惡心嘔吐以及失眠三方面的得分低于對照組,P<0.05,顯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Sood 等[28]對乳腺癌患者開展SMART 項目(Stress Management and Resilience Training),干預時間共 12周,包括團體心理干預、個性化訪談和三次定期的電話隨訪,結(jié)果顯示干預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壓力感知、心理彈性等方面得到了明顯的提高。Carlson 等[29]對于抑郁癥乳腺癌患者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的團體輔導可以使化療期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得到正向提高。Victoria[30]等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對乳腺癌患者在自我認知和積極心理技巧方面進行心理干預,研究結(jié)果顯示,積極心理小組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的自尊和心理彈性,從而促進了患者的心理健康。Cho等[31]通過笑聲療法提升了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彈性。
綜上所述, 如何提升人類的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最主要的目的, 現(xiàn)有研究已證明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的心理治療可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抑郁情緒, 與認知行為療法結(jié)合后, 可以較好的治療抑郁癥[32]。另有研究指出,乳腺癌患者在情緒障礙和心理困擾方面的患病率要高于健康的人群,而且部分乳腺癌患者可能會死于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乳腺癌患者的積極心理學研究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本土化研究進行的較少,比如深入探討積極心理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方面的影響,對乳腺癌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以期提供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治療和護理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