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拉,楊新玲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新疆 烏魯木齊)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進行性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可引起運動和非運動癥狀。運動癥狀包括僵硬、遲緩、靜止性震顫和體位反射差等,而非運動癥狀包括情緒、認知、睡眠和自主功能異常等。其特征是黑質致密部進行性多巴胺能神經(jīng)退行性變,但具體發(fā)病機制不明[1],與PD 相關的治療都是通過靶向神經(jīng)遞質和/或受體水平來恢復多巴胺的。這些方法試圖修復損傷,但不能解決導致細胞死亡的潛在過程,治療上主要以控制帕金森病癥狀、延緩疾病進展為治療目標,使患者獲得改善生活質量的長期效益。2 型糖尿?。╰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以血糖水平升高為主要特征,胰島素分泌缺陷和( 或) 胰島素作用缺陷導致高血糖,胰島素通過激活膽堿能間神經(jīng)元來增強紋狀體多巴胺的釋放[2]。炎癥(特別是由血液髓樣樹突狀細胞、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介導)、內(nèi)質網(wǎng)應激、線粒體功能障礙、自噬和改變的胰島素信號轉導被認為是這兩種疾病的常見致病機制,有報道顯示,糖尿病可增加PD 的發(fā)病風險,且在中國人群中,這種風險在婦女和年輕患者中更為顯著[3]。本研究探討PD 伴T2DM 患者運動功能、認知功能之間的關系。
病例組:2018-2019 年于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收治的25 例確診PD+T2DM 的患者。入選PD 患者均符合英國腦庫PD 診斷標準,T2DM 患者均符合中國T2DM 防治指南(2013 版) 診斷標準。T2DM 診斷在診斷PD 之前。采用Hoehn-Yahr(H-Y) 分級評價PD 病情嚴重程度。其中男性14 例,女性11 例;年齡51-82 歲,平均(67.5±8.2 歲);病程0.5-11.5 年,平均(5.8±1.9)年。對照組為同期住院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嚴重程度與PD+T2DM 組相匹配的30 例確診PD 患者。其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齡49-81 歲,平均(65.2±11.3)歲;病程1-12 年,平均(5.7±2.1)年。
對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嚴重程度、服藥情況進行記錄,并由同一神經(jīng)內(nèi)科醫(yī)生對所有患者進行病史詢問及體格檢查。
采用統(tǒng)一PD 評分量表(UPDRS) 評分第三部分(UPDRS-Ⅲ)評估運動癥狀。
由同一神經(jīng)內(nèi)科醫(yī)師對病例組及對照組的認知功能進行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滿分量表為30 分,≥26分正常,18-25 分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17 分為中重度。
采用SPSS23.0 軟件進行計算,計量資料使用均數(shù)± 標準差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進行兩組間比較,檢驗水準為α=0.05。
實驗組UPDRS 評分[(23.00±6.86)分]高于對照組[(15.54±3.99)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MOCA 評分為(21.36±4.74)分,對照組為(21.36±4.74)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和PD 之間的聯(lián)系已經(jīng)被一些報告證實。有研究表明,患有糖尿病的人在他們的一生中表現(xiàn)出更高的PD 風險[4]。這一環(huán)節(jié)所涉及的原理已得到較多討論。在過去的十年中,有報道稱糖尿病與癡呆風險增加有關,這表明糖尿病或胰島素信號失調在神經(jīng)退行性變中的潛在作用。2007 年,Hu G 等人前瞻性地隨訪了51552 名年齡在25-74 歲之間的芬蘭男性和女性,他們在開始隨訪時通過標準化測量確定沒有帕金森病史、糖尿病病史和其他重大疾病病史。評估與2型糖尿病病史相關的帕金森病發(fā)病危險比,數(shù)據(jù)表明,2 型糖尿病與帕金森病風險增加有關。監(jiān)測偏差可能是糖尿病發(fā)病率較高的原因。糖尿病和帕金森氏癥之間這種聯(lián)系背后的機制尚不清楚[5]。同在2007 年,Timmons J A 提出線粒體可能是糖尿病與帕金森病之間的聯(lián)系。體外和動物實驗表明,過氧化物酶體增殖激活受體激動劑藥物,如抗糖尿病格列酮(GTZ)藥物,在PD 模型中具有神經(jīng)保護作用。但還沒有在人體上進行測試。故進行了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結果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目前的GTZ 處方與降低PD 的發(fā)生率有關。提示PPAR 通路可能是PD 治療的有效藥物靶點。也有研究表明,神經(jīng)炎癥增加和腦葡萄糖代謝障礙是胰島素抵抗、糖尿病和神經(jīng)退行性變的共同過程,被認為是帕金森病和認知障礙發(fā)生的關鍵機制[6]。并回顧了帕金森病與糖尿病和認知障礙共同存在的病理生理學基礎的實驗和臨床證據(jù)。常見的抗糖尿病治療如DPP4 抑制劑、GLP-1 激動劑和二甲雙胍在治療帕金森病和動物及人類認知障礙方面顯示出良好的前景。糖尿病和帕金森氏病之間常見的神經(jīng)退行性病變的病理生理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治療可能性。2 型糖尿病已被證實是阿爾茨海默?。╝lzheimer’s disease, AD)和PD 的一個危險因素。已有報道表明,AD 和PD 患者腦內(nèi)的胰島素信號轉導受到損害。這一發(fā)現(xiàn)使抗糖尿病藥物的應用有了新的研究,并顯示出良好效應。臨床前期試驗表明,胰島素或長效腸促胰島素肽(incretin peptide)類似物具有良好的神經(jīng)保護作用。在AD 和PD 轉基因模型動物中,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一種腸促胰島素的類似物)阻止了神經(jīng)退行性變進程,改善了神經(jīng)元和突觸的功能,并減輕了疾病的癥狀。Kawabe K 等人設計了一個病例對照研究。實驗組89 例,對照組89 例,發(fā)現(xiàn)糖尿病與較高的UPDRS 評分相關[7]。有50%-80% 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糖耐量異常,左旋多巴治療可進一步加重糖耐量異常。關于慢性高血糖對運動表現(xiàn)的嚴重程度和病程的影響,以及對左旋多巴或其他多巴胺能藥物的療效的影響,現(xiàn)有研究較少。但有動物研究表明慢性高血糖降低了紋狀體多巴胺能的傳遞,增加了突觸后多巴胺受體的敏感性,此外,有實驗動物研究的證據(jù)表明,糖尿病大鼠對多巴胺激動劑安非他明有抵抗性。慢性胰島素治療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對安非他明中心效應的抵抗,且糖尿病可能會加重運動障礙的嚴重程度[8]。本研究使用病例對照研究探討2 型糖尿病合并帕金森病與單純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功能及認知功能,結果顯示,病例組運動功能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認知功能評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提示糖尿病患者合并帕金森病是可能加重其運動功能的下降,而與患者認知功能可能無關。但本研究病例數(shù)較少,實驗設計仍有不足,仍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深入研究。